高职院校施行“辅导员—导师”制探析

2014-08-15 00:45:05李月琴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4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辅导员

李月琴

导师制最早是14世纪由英国教育家提出的,17世纪之后在英国的牛津、剑桥等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施行。原本是西方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产物,因它符合因材施教和素质教育的高等教育特点,因而在我国得到了持续发展。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始实施不同形式的导师制,并取得了成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和自身专业内在规律,着力推进“辅导员—导师”制,从思想、学业、心理、生活及就业等方面对高职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和关怀,形成辅导员与导师统一性教育、个性化引导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全面引领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更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在高职院校推行“辅导员—导师”制的作用

1.有助于细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根据教育部要求,辅导员与教育管理的人数比例是1:200,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尚达不到这一标准。近几年随着扩招,普遍一个辅导员要负责300到400名学生的日常管理,一直都是超负荷工作。对于专业学习,辅导员很难给予直接的帮助。因学生人数太多,很多工作难以做细、做精,很多辅导员还担负着教学任务。导师的加入,使得辅导员有更多的精力放在面上工作和难点工作上,更好地做好工作预警,使整体学生工作平稳有序。

2.有助于扩大教育管理的参与面,加强师生联系。长期以来,教师只管上课,学生教育管理主要依靠辅导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较远,联系较少。针对近几年高职有些专业就业形势不乐观的现状,我院施行了“辅导员—导师”制,只管培养不管就业的情形大有好转,教师们不但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还关注其就业,积极为学生推荐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学业导师制的引入,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单一教育管理模式,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感情,慢慢改变了教师只管上课,其他事务一律找辅导员解决,跟教师无关的局面。

3.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新一代高职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专业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青睐。实施导师制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找到自己的专业优势与特点,挖掘专业兴趣,有针对性地学习,调动个性发展、挖掘个人潜力、找准自己发展方向,在专业学习期间,达到全面发展、全面提高。

二、在“辅导员—导师制”中,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1.日常事务管理。辅导员是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和引导者,肩负着繁重的管理职责。不但有党务工作、团工作、奖勤助贷工作、学风建设、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等,还要负责社团、学生会、班级等学生组织的管理,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协调管理能力,分清轻重缓急,处理好各项事务,提高其工作效率。

2.思想上引导。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要以思政教育为主线,主动学习和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实际,主动把先进思想和理论贯穿于学生党建、团建、心理健康、就业、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中来。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

3.心理上疏导。辅导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运用网络,通过QQ、微博、飞信、BBS等交流方式,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尽早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对心理波动大或面临较大困难与挫折的学生,要经常走访、谈心,以平稳情绪,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必要的疏导,或者请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和重点关注。

4.生活上指导。“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是第一次开始寄宿生活,缺乏独立生活的经历和能力,必要的生活指导对高职学生尤其是新生特别重要。主要是对学生生活能力、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等的引导,如指导学生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课外活动及日常作息时间,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对学生进行各项安全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指导他们追求健康、文明、优雅的校园生活情趣等。

三、在“辅导员—导师制”中,导师的工作职责

1.大一阶段:开展专业理想和日常的思想教育。一年级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班级导师不但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还要通过主题班会和个别谈心的方式向他们灌输专业思想,描绘专业发展蓝图,要深入班级,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详细情况,熟悉他们的家庭状况、性格、兴趣特长、学习基础等,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生活等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2.大二阶段:开展专业技能教育。班级导师要指导学生了解专业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确立专业发展方向,制定学习目标,对成绩优秀和较差学生,制定特殊的培养计划,充分挖掘其专业学习潜力;还要主动承揽生产实践项目和工程,为学生提供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并全程给予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全面提升其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专业社团、科技创新等活动。

3.大三阶段:开展就业、职业素质教育。通过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平台,专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检验专业学习效果,让学生从各方面做好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过渡。要针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自身特点,进行就业指导。导师要经常找学生谈话,了解就业意向,对个别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期望进行调整,直至顺利就业。班级导师要与辅导员紧密配合,实现过程育人。

四、“辅导员—导师”育人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辅导员、专业导师之间的关系。在我院施行“辅导员—导师”制,首先必须明确两者之间应是并存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要相互协作、相辅相成。辅导员站在年级、专业的层面,主要对学生进行宏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开展优良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具体专业指导,发挥个别指导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只有双方通力合作,才能真正体现出优越性。

2.专业导师的选拔及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时,双方要深入了解。选拔导师除了满足一定的业务要求外,还应注重为人师表、责任心方面的考察。例如,2013年,我院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成立了平面设计、室内设计、设计表现三个工作室。担任专业导师的都是教学能力强、有多年设计师工作经验,且关心学生,有较高工作热情的优秀教师。导师在选择学生时需要尊重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可以通过申请选择自己满意的导师,然后通过面试,相互之间进行选择。这样,师生之间才能更加协调。

3.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制定导师考评和激励机制。“辅导员—导师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为达到人才培养的效果,需要得到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还需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还要制定合理的考核与监督机制,系里要根据学院的条例制定出实施细则。要进一步规范本学院的“辅导员—导师制”,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必须有明确的、科学合理的规定,把导师育人工作纳入规章制度中。首先要确定合适的师生配比,以免导师工作量过大,没有时间指导学生,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其次,准确评估导师的工作量、工作绩效,并做出相应的薪酬激励,在教师考核及今后职业评定方面要有所体现。

在“辅导员一导师制”模式下,辅导员和导师都是一线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接触时间长,教育效果最显著,因此辅导员和导师应加强交流,分工合作。对学生的日常校园活动和教学活动,导师与辅导员都要积极参与,共同承担起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成长的责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董杰.论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增 2):2.

[2]龚丽佳.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与班导师制度的融合[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9.

[3]王为其,黄新蓉.高校本科“辅导员—导师制”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4]周婕.高职院校在实行班级导师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风,2011,9.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辅导员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V eraW an g
导师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河南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