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夜莺与玫瑰》意象的宗教溯源

2014-08-15 00:43:48贾怡珩李孝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红玫瑰王尔德橡树

贾怡珩 李孝敏

(1.武汉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2.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450042)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王尔德的基督教信仰在他的童话故事创作中有所体现,在童话《夜莺与玫瑰》中,很多意象都包含了一定的基督教元素,我们可以从《圣经》中找到其源头。

一、橡树意象的宗教溯源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橡树是强大的象征,对橡树十分尊崇。在《夜莺与玫瑰》中,夜莺的巢在橡树上,橡树是夜莺坚实的庇护,也像是一位爱护她的长者。橡树是夜莺为爱而死的见证者,对夜莺十分怜爱,聆听了夜莺最后的歌声,并为夜莺的离去感到惋惜。同时,橡树是一个富有爱心,懂得怜惜的形象。童话中这样写道,“那橡树却是明白了,悲伤漫延在他的心头,他轻声说:‘唱一首最后的歌给我听吧,你离去后,我将会感到无限的寂寞’。于是夜莺为橡树歌唱,婉转的音调就像银瓶里涌溢出的水浪一般清越。”[1]在寂静凄凉的夜里,只有橡树在认真地聆听着夜莺的歌声,并为她的死去感到深深地怅惋。

橡树是《圣经》中多次提到的一种植物。它枝叶茂盛,生命力强,象征力量与长寿,被人们当作是圣树或神谕树。它是坚固的象征,正所谓“高大如香柏树,坚固如橡树”。它可以用来造船桨,“用巴珊的橡树作你的桨”;也可以用来做地理位置的标记,“他们的境界是从希利弗、从撒拿音的橡树、从亚大米尼吉和雅比聂,直到拉共,通到约旦河”。

橡树还是神灵出现的地方,或者供奉神灵的地方,是人们敬畏和崇拜的一个意象。例如,“亚伯兰就搬了帐篷,来到希伯伦幔利的橡树那里居住,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耶和华在幔利橡树那里,向亚伯拉罕显现出来”,以及“(耶和华)又临到黎巴嫩高大的香柏树和巴珊的橡树”。

同时,橡树也是埋葬死者或者见证死亡的地方。例如,“利百佳的奶母底波拉死了,就葬在伯特利下边橡树底下,那棵树名叫亚伦巴古”“押沙龙骑着骡子,从大橡树密枝底下经过,他的头发被树枝绕住,就悬挂起来,所骑的骡子便离他去了”“约押拿三杆短枪,趁押沙龙在橡树上还活着,就刺透他的心”“他们被杀的人,倒在他们祭坛周围的偶像中,就是各高冈、各山顶、各青翠树下、各茂密的橡树下,乃是他们献馨香的祭牲给一切偶像的地方”。

在《圣经》的诸多描述中,橡树主要与神灵、祭祀、死亡相关,它是一种神圣的树,在西方文化中有着很高的地位。王尔德将橡树这一意象运用在这篇故事中,一方面,橡树是圣树,他见证了夜莺凄美的死亡,这一点与《圣经》中的描述相符合;另一方面,作者运用这一意象,也为夜莺的歌声以及整个故事渲染了神圣的光晕。

二、玫瑰意象的宗教溯源

众所周知,在西方文化中,玫瑰是美与爱的象征,现代人更喜欢用红玫瑰来表达爱情。在《夜莺与玫瑰》中,夜莺为了寻找一朵红玫瑰,先飞向草地中的白玫瑰树,又飞向日晷旁边的黄玫瑰树,最后找到了学生窗下的红玫瑰树,用自己整夜的歌声和生命换来了一朵珍贵的血玫瑰。这朵血玫瑰不仅代表着珍贵而美好的爱情,更有其宗教及文化内涵。

《圣经·旧约·雅歌》提到了“沙仑的玫瑰花”,沙仑是以色列的平原,玫瑰是平原上开放的鲜艳美丽的一种花,用玫瑰花来比喻新郎,表现了爱情的热烈和美好。在《圣经·旧约·以赛亚书》中,玫瑰花以华丽、美好、光荣、神圣的形象出现,这也是西方人之所以喜爱玫瑰的重要原因。

西方人将红玫瑰视为神圣的灵魂之花,玫瑰之所以在西方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与它的基督教溯源息息相关。“基督教认为,玫瑰的起源是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难殉教时,其身体的鲜血从脚跟流到地上,殷红的一大片鲜血所盛开的红艳艳的花。这血玫瑰便是盛血玫瑰,因为它鲜红的色彩源自于基督的血液,神圣不可侵犯”[2]。因此,玫瑰不仅是爱情的象征,更是一种宗教之花,它意味着一种自我牺牲、高尚、圣洁的精神。夜莺飞蛾扑火般奋不顾身的爱,就像她用生命换来的那朵血红色的玫瑰一样炽热,一样神圣。例如,“那挚爱和冢中不朽的爱情呀,卓绝的白色花心如同东方的天色,终于变作鲜红,花的外瓣红如烈火,花的内心赤如绛玉”[3],这朵红玫瑰也是夜莺高尚心灵的外在体现,是她内心如火热情的燃烧,是她消逝生命的另一种绽放,是她心中对爱情执着的信仰是她灵魂深处热切的呐喊。

三、夜莺意象的宗教溯源

夜莺以夜间婉转动听的歌声而著称。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夜莺是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在《夜莺与玫瑰》中,夜莺整夜歌唱,她婉转动听的歌声伴随着渐渐退去的生命,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悲剧的色彩。夜莺是一个自我牺牲型的角色,夜莺的死也是王尔德基督教情结的体现。在《圣经·新约》中,耶稣之死同样展示了一种虽然充满痛苦,但是无所畏惧的超越精神。耶稣更有理由保全生命,完成他未竟的事业,然而他选择了死。面对死亡,耶稣抱着无畏和超然的心态。这种面对死亡的态度,“使他成为基督,也使他复活,使他在西方文化史上成为替人类受难和殉道的象征”[4]。而夜莺用自己娇小柔弱的身躯唱出了最后一首爱情乐曲,用自己的血液染红了最美的一朵玫瑰花。“夜莺死的方式与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有惊人的相似,而且王尔德通过这一形象所传达的含义与基督教教义不谋而合。基督教提倡博爱,爱护他人,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爱。只有像耶稣那样为了拯救他人,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爱才成为永恒。甘愿牺牲的夜莺就像基督一样,尽管肉体毁灭,但她表现出的爱的精神却是不朽的”[5]。夜莺是一个奉献者,她追求的不是短暂的欢娱,而是爱情永恒的真谛。

《夜莺与玫瑰》是一篇构思精巧的童话,不仅故事情节打动人心,而且在意象的选择上也非常讲究。橡树、玫瑰等意象在《圣经》中经常出现,并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王尔德童话的宗教色彩,其神秘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成了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对西方文学作品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学者从唯美主义的角度分析这篇童话故事,而故事中的很多意象也充满了基督教的色彩,其圣经溯源和宗教情结是我们解读这篇童话故事的一个新的角度。

[1][英]王尔德.夜莺与玫瑰[M].林徽因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1.

[2]董榆萍.《夜莺与玫瑰》中红玫瑰的象征意义[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英]济慈.夜莺颂[M].王明凤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陆扬,潘朝伟.《圣经》的文化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张金玲,杨敬伟.解析王尔德童话故事中的宗教情结[J].电影文学,2010,(7).

猜你喜欢
红玫瑰王尔德橡树
看不见的橡树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暴走的红玫瑰
许广平:红玫瑰与饭黏子之间隔着流年
为自己
华声文萃(2018年3期)2018-08-04 19:03:18
为自己
公务员文萃(2018年3期)2018-03-26 11:52:10
做橡树不做小草
读《橡树上的逃亡》有感
小主人报(2015年10期)2015-09-18 01:57:04
读《橡树上的逃亡》有感
小主人报(2015年5期)2015-02-28 20:43:31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