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延鹏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核工业247大队,中国 天津301800)
如何防治地质灾害发生和进行地质环境保护,很多程度取决于岩土的性质。要很好的解决岩土工程问题、防灾、治灾,必须首先进行勘察与测试、试验与分析,并利用土力学、岩石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对各类工程进行系统研究。
因此,岩土勘察是岩土工程规划设计、防灾的前期工程,也是地基与基础设计,治理地质灾害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1.1 岩土的类型、成因、工程特性,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
1.1.2 岩体主要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延展情况、闭合程度、充填状况、充水状况、力学属性和组合关系,主要结构面与临空面关系,是否存在外倾结构面。
1.1.3 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水压、水量、补给和动态变化,岩土的透水性和地下水的出漏情况。
1.1.4 地区气象条件(特别是雨期、暴雨强度),汇水面积、坡面植被,地表水对坡面、坡脚的冲刷情况。
1.1.5 岩土的物理学性质和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
1.2 工程地质测绘重点
1.2.1 着重查明边坡的形态和坡角,这对于确定边坡类型和稳定坡率是十分重要的。
1.2.2 着重查明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和性质,因为软弱结构面一般是控制岩质边坡的稳定的主要因素。
1.2.3 测绘范围不能仅限于边坡地段,应适当扩大到可能对边坡稳定有影响的地段。
具体方法包括工程地质类别法、图解分析法、极限平衡法、有限单元法进行综合评价。
2.2.1 对新设计的边坡、重要工程宜取1.30~1.50。
2.2.2 一般工程宜取1.15~1.30。
2.2.3 次要工程宜取1.05~1.15。
2.2.4 采用峰值强度时取大值,采取残余强度时取小值。验算已有边坡稳定时,Fs取1.10~1.25。
2.3.1 当结构面或结构面交线的倾向与坡面倾向相反时,边坡为稳定结构。
2.3.2 当结构面或结构面交线的倾向与坡面倾向一致,但倾角大于坡角时,边坡为基本稳定结构。
2.3.3 当结构面或结构面交线的倾向与坡面倾向之间的夹角小于45°,且倾向角小于坡角时,边坡为不稳定结构。
3.1.1 基本情况
该泵站位于山坡上,属低山、残丘地貌,地面高程22~60m;设计要新开挖一条长约135m的进水渠,进水渠横切山脊。2000年10月底施工开挖,左边坡因坡面高差较大,在左边坡设4级马道(21.65m、26.6m、36.6m、46.6m),46.6m高程马道以上开挖坡比为1:1.50,46.6m高程以下各马道之间1:1.25,坡面呈标准的扇形面展布;右侧边坡未分级(马道),一次性开挖到渠底,近似呈长条形展布。在开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边坡没有立即采取保护措施,直至开挖到渠底,左侧高边坡整个坡面全部暴露在外。
在进水渠局部段开挖至设计底板高程时,左侧边坡渠底附近的炭质泥岩就出现了部分隆起、滑塌现象,同时在26.6m马道以上出现裂缝。进水渠左侧高边坡(在26.6m~36.0m马道之间)于2001年春节前后的雨天,出现了第一次的大面积滑塌,虽然后来在左边坡26.6m~36.6m马道之间做了喷砼浆保护与局部喷锚挂网保护等措施,但在后期的两次暴雨中又分别在26.6m~36.6m马道以及36.6m马道以上出现了大面积坡体滑移、隆起及崩塌,整个坡面到处出现隆起或反坡向的拉开裂缝,几乎到了逢雨必滑的地步,给工程施工与正常运行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对工程的安全与稳定带来很大隐患。
3.1.2 边坡滑塌原因分析
从整个边坡的滑塌情况来看,当边坡开挖至渠底时,在边坡暴露、未做任何保护措施之前,边坡仅在26.6m马道附近与渠底的炭质泥岩发生隆起、滑塌,在左边36.6m以上的左侧局部土体发上坍塌;对于26.6m马道以下至渠底与26.6m马道以上附近进行喷锚支护后,在整个坡面上喷上一层厚约15cm素砼保护,但坡面还多处出现反坡向下切横向裂缝,裂缝深达2m多,宽约10~20cm,斜交坡面马道延伸,长约5~30m不等,以至后来发展到46.6m马道以上的坡面土体整体下沉10~30cm,36.6m~46.6m马道之间几乎整体滑塌、隆起、开裂、沉降,26.6m马道以上坡面岩体大部分产生滑塌,整个左边坡面几乎被滑塌体所覆盖,最厚处近5m;通过施工地质的现场查勘及钻孔地质资料分析,左边坡滑塌的主要原因如下几点:
(1)边坡开挖出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未作任何边坡保护处理,使其暴露、临空时间过长,且经过连续的雨季冲刷和阳光曝晒,使坡面本来就软弱的岩体反复产生软化、膨胀、龟裂,从而坍塌失稳。后来虽然做了表层喷锚支护,但在上述种种滑坡诱因下,支护的作用是非常不明显的。
(2)边坡的岩体不但软弱,同时层间节理、裂隙呈网状发育,将边坡岩体切割成多个块体与楔形体,顺坡向的节理、裂隙面平直、光滑,利于边坡岩体的滑落,从而引起边坡的不稳。
(3)进水渠所在地段地下水埋藏浅,未施工前山坡地下水位高程一般在21.0m左右,主要赋存于土壤孔隙与基岩裂隙中,属于潜水含水层,受大气降水补给。
3.1.3 治理措施
(1)防渗与排水
水是诱发本边坡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一定要切实做好边坡的防水排水工作,对滑体以外的地表水,可用拦截和旁引的方法,在坡体外布置环形截水沟,对于滑体中的地下水,可布置一定密度的水平排水廊道或竖向排水井的办法将水排出。坡面上可用浆砌石或草皮护坡。
(2)消减荷载与喷锚
边坡过陡是影响其变形的因素之一。为使边坡变缓和减轻滑动体的重量,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可将陡坡上部的岩体消除一部分尽可能放大坡比,同时在36.6m马道以下坡面要做喷锚支护,在36.6m马道以上坡面要植草或浆砌石护坡。
在进行施工设计之前要对地质环境有详细的勘察,并能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精心勘察、精心分析,了解岩土本身的物理和力学性质,提出资料完整、评价正确的勘察报告。
[1]孔德坊.工程岩土学[M].地质出版社,199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岩土工程勘察规范[Z].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