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琴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军体部,浙江 杭州 311402)
学校体育资源包括场地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拥有大批专门人才和大量门类齐全、规格不等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资源开放共享不仅对发展社区体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学校体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高效使用[1,2]。通过对杭州市学校体育资源开放共享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到杭州市人口众多,以杭州市区现有的社会体育健身资源是不能保证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必须找出科学合理的渠道来高效优化整合社会各领域体育资源来适应新形势。而杭州市学校体育设施较集中,专业体育人员较多,具备在社区体育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物质基础。但许多学校附近社区没能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使得一些体育资源设施在除了学校教学以外基本都处于闲置状态,大量的体育师资力量和体育管理等优势在教学以外也处于空闲状态[3,4]。怎样把学校体育资源与新型社区体育服务相结合,怎样建立学校体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机制,就是当前应深人探讨的课题。
杭州市学校体育资源中的体育场地资源和体育人力资源以及学校周边10个社区的部分居民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借助互联网检索了《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料中心》等电子文献,查阅与收集了大量有关资料,把获取的资料进行分类、取精与整理。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1.2.2 访问调查法。为了解杭州市学校体育资源的开放和服务的现状,探讨杭州市学校体育资源开放与共享的方式,本人于2013年11月一2014年3月期间走访了杭州市范围内的部分学校体育专家、和社区领导、居民100多人,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向5所学校体育部门相关人员咨询了解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情况,获取了大量的资料与素材,保证了本课题论证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1.3.1 问卷的设计。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综合了各专家、学者和社区领导、居民对于体育资源构成要素的观点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理论,设计了《杭州市社区体育的现状调查》、《杭州市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两套问卷。
1.3.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下沙开发区分别抽查了10个社区发放《杭州市社区体育的现状调查》问卷共200份,在杭州各个大、中、小学分别抽取20所学校发放《杭州市学校体育现状调查》问卷300份,其中10所高校,均采用当场发放,约定时间回收的方式进行,分别回收190份和289份,回收率为95%和96%。
本研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基本的数理统计,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的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运用分析、归纳、演绎、综合等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论证有关结论是本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贯穿了研究的始终。
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我国目前有体育场馆850 080个,其中教育系统558 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其中高等院校28 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中专中技18 427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2%;中小学有500 370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58.9%[5]。显然,体育场馆的分布以学校居多。
杭州市总体情况也和全国一样,但好于全国。杭州市是省政府所在地,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体育资源相对丰富,除有大型的省市体育中心、奥体中心和各城区的主体育场馆外,学校体育场馆、社区主题公园仍然是社区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便捷又经济。据报导:2011年,杭州市学校体育场地等设施积极向社区(村)居民开放,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从各区教育部门的汇总来看,杭州市中小学校大多数都按市政府的要求实施了开放。如上城区继续实施社区、学校资源共享战略,全区31所中小学实施开放。拱墅区23所、滨江区17所、江干区29所、下沙开发区6所、下城区17所(部分学校场地进行维修)、直属学校19所、西湖区45所学校都实施了开放。学校主动和所在社区协商,签订开放工作协议,在校门口张贴开放公示栏等,学校开放情况总体良好。
本研究所调查的全市20所大、中小学校中有17所学校的体育场馆全部向社区开放,占85%,其中10所普通高校全部对外开放,中小学开放占70%(见表1)。除了个别中、小学学校体育资源不开放,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基本对外开放,只是开放力度还不够大。在杭州市现有体育设施中,有60%以上分布在各级各类学校,这部分体育设施主要为本校学生服务,节假日基本闲置,场地利用率比较低。城区内大专院校的体育设施逐步在对社区开放,中小学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还不够高。要实现体育资源的整合,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些学校对周围居民采取阻碍措施,学校和社区之间缺少互动,基本是相互封闭的状态,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利用率不能充分发挥,难以满足社区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和健身需求的发展要求。因此,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问题需要社区、教育、学校及政府部门认真研究,应从经费、制度管理、人力协调等方面重新整合,建立一个合理的体育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表1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情况
目前杭州市人均体育用地达1.27m2,已建成全民健身苑(点)4 827个,篮球场2 753个,乒乓球室(场)3 358个,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要求。但是,杭州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仍有待加强。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存在着四缺现象:社区体育人力资源、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体育财力资源、体育信息资源。
2.2.1 体育人力资源。现阶段社区居民健身热情高涨,社区体育发展的势头很好,但目前杭州市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前居民健身需求,大大阻碍了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如何扩大体育人力资源的规模,提高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管理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的素质和实际指导能力,是今后一个时期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2.2.2 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来,杭州市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从体育场地本身和其分布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体育场地的开放和利用少,大多数体育场地属于教育系统,公共体育场地少,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需要。加上体育场地地域分布不均衡,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健身需求难以有效满足,同时也制约了许多运动项目的开展。
2.2.3 体育财力资源。目前许多社区体育经费比较匮乏,经费来源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国家拨款来开展群体活动。肖林鹏在《中国群众体育资源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建议群众体育部门要改善资金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费用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提倡家庭和个人投资体育健身活动,政府对群众体育的投入要保持稳定增长。
2.2.4 体育信息资源。由于我国体育产业自身的特殊性以及体育产业起步较晚等原因,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还比较落后,体育信息服务也处于待开发状态,体育信息资源的发展影响着我国体育的发展,如何加强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当务之急。
2.3.1 学校对体育资源开放共享的态度。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许多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资源共享在理论上有较高的认识和较积极的态度,有50.5%的学校领导和48.9%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体育资源共享利大于弊,35.2%、37.6%的认为弊大于利,有53%的校级领导表示“支持”和“可行”。而对目前学校体育资源共享现状“较满意”和“一般”的分别占42.5%和39.6%,这充分说明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体育资源共享的态度还是较为积极和乐观的。但就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资源开放共享力度存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主要障碍是学校对社区开放的安全问题;学校体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问题;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时间协调问题等等。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的共享不是单方面的学校主观意愿的问题,而是需要双方的通力合作,细化职责分配和社会保障的介人等协调的问题。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共享能否达到好的效果是有多方面因素的,是长时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2.3.2 学校体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空间、时间因素。目前杭州市许多社区附近都有学校,这些学校内大部分都有较完善的体育场馆,主要是一些室外体育场地,其次是篮球场、馆和乒乓球馆、羽毛球馆,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开放共享的类型和项目取决于学校体育场馆的基本建设情况,并且受到学校教育教学的限制。室外场地由于占地面积较大,离居民小区较近,便于到达锻炼,这无疑为学校和社区相互的体育资源共享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和快捷的通道。
所调查的学校在一年时间段内,双休日时段向社区开放体育场馆的学校最多,占85%,全年都向社区开放的学校占75%(见表2)。据有关专家调查,学校体育场馆在早晨、傍晚和公休、节假日时的使用相对空闲,而这些时间段恰好是社区居民相对集中的锻炼时间,所以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在时间上是可以避开、不发生冲突的。同时有偿开放能够更多地开发体育场馆可利用时间,也有利于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更好地做到资源共享。
表2 一年内各时段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开放情况
2.3.3 体育资源开放中人力资源和学术资源得到共享。对杭州市10个社区的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体育管理者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社区体育指导员缺乏,且结构不合理,大多数管理人员是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的体育保健知识。基于此, 学校体育资源的优势完全可以为社区分担这方面的工作。在调查的20所学校中有10所高校、10所中、小学,其中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有近百人的体育研究和专业人员,且硕士学历的比例在75%以上,其它的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者也有80多人,他们大多接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教学,具有较强的体育指导、组织能力,合理的体育知识结构和丰富的体育专业经验,这些丰富的人力资源不但能成为指导社区群众体育健身,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主力军,还能极大地弥补社区体育专业指导人员的不足,更科学地为社区居民的健身提供帮助。另外,这些学校特别是高校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他们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常年研究体育教学方法,有丰硕的体育科研成果和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完全有能力在校园与社区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这也是社区管理部门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资源共享迫在眉睫。
学校的体育资源向社区开放, 是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提高体育场地资源共享率,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的重要举措,是一件具有开拓性和实践意义的工作[6,7]。在调查中发现,38.6%的学校教职员工不知道或只是听说过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事情,对开放的具体内容、项目、时间等等也不是太清楚,社区居民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可见我们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还没有深入人心。因此,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封闭的、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大力宣传体育资源共享的意义和必要性,让每个人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营造学校与社区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开放氛围。
200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指出:“整合体育信息资源,拓宽采集渠道,加强信息服务,大力推进体育信息化。”信息的共享已经使得社会各领域的资源可以为各行业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间得到利用,形成资源的互补效应。学校体育资源可以科学合理地为社区服务,社区内的有关资源也可以为学校利用。真正做到共同利用,共同开发。
学校和社区各自都有其自身的资源优势, 例如:学校有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师队伍,也有从事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具有专业的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技术、教学经验和组织能力,非常适合担任社区体育指导工作,要充分调动学校在职体育教师和离退休体育教师参加社区体育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保证社区体育多样化开展。而社区的人力资源也较为广泛,除了组织部门以外,还有各种不同专业、技艺和才能的民间人士,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积累,他们所具有的才艺技能也是学校在素质教育中极为缺乏的教育资源。社区要积极充分地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健身指导站、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培育发展社区体育类社会组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广泛经常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社区体育活动的多样化开展,不但能带动社区内青少年在节假日、寒暑假里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又能使学校体育教育在社区得以延续[8]。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各自的人力资源优势,推动学校与社区体育的人力资源共享。
3.4.1 制度管理机制。由学校领导和社区主管领导组成“学校社区体育资源开放共享工作管理委员会”,专门研究制定学校体育资源开放的具体措施,承担起组织与管理的任务,在学校的体育场地、场馆对外开放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人身安全、学校的财产安全等问题, 落实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定期召开学校资源开放协调会,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同时政府必须承担组织和协调的任务。
3.4.2 人力协调机制。人力协调机制的建立,主要为了预防和解决学校体育资源开放共享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问题。双方协调购买社会保险, 解决伤害事故的赔付问题, 解除学校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安全事件处理机制:一方面成立专门的学校体育资源开放共享安全应急机构,由主管安全工作的校级领导负责管理。另一方面确立公安、社区、学校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校区紧急安全事件的处理。
3.4.3 经费补偿机制。体育资源共享经费包含设施的损耗、人力物力的投入、资源共享带来的一系列费用,补偿途径可以是财政拨款或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主,鼓励民间资金和外资的进入,吸收体育彩票的投资,实行无偿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方法,允许学校向公众收取合理的必要费用,满足目前维持设施运营的需要。
3.4.4 考核奖励机制。政府机构联合社区采用考核评估办法, 对在学校体育资源开放共享工作中的创新做法、形成先进管理模式和产生显著社会效益的学校实施奖励,促进学校体育资源开放共享,形成良性循环。
要想实现体育资源开放共享仅仅依靠学校与社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有关部门应协调财政部门、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等之间的关系,理顺各部门与学校的关系,积极探索有利于学校体育资源开放共享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学校体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开放共享还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当正确认识体育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性,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快对社区、学校基础体育设施和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努力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大经费的投入力量,并积极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给予支持和重视,在探索中完善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1] 李捷,宋勤.关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和学校开放的意义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52-653.
[2] 柏杰.社区体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04(2):114-115.
[3] 施芳芳.杭州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和发展模式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1增刊.
[4] 许立群.浙江加大体育资源共享力度[N].人民日报,2007-10-30(12).
[5]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http www.chinasfa.netty js3tycg20050128 -1.htm .2006-01-11.
[6] 兰林.整合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8,22(1):124-125.
[7] 邓小兰.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资源的共享[J].湖北体育科技,2009(5):269—270.
[8] 李娟,牛静.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J].体育学刊,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