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
——基于信阳市东双河镇10村的分析

2014-08-13 10:46:06李雨蒙
关键词:劳动力人口农户

李雨蒙

(甘肃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在相对农业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大量的农村人口成为阻碍农民人均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的阻力。而这一时期城市经济尤其是工业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刺激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在相对利益偏好驱使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工业带转移。这一现象逐渐影响农村人口的结构变化,从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它对稳定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就业压力起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造成了农村优势劳动力的外流,致使农业生产科技的现代化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力短缺。这一现象在众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普遍存在,并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探索,把握问题的本质,并寻求解决方法。笔者以河南省信阳市东双河镇为样本,对农村人口和经济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对农村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求对我国其他地区相类似的农村人口流动问题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调查区概况及数据调查设计

东双河镇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城区以南,海拔在74.4—330.6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5℃,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全年无霜期约220天。东双河镇乡镇行政区域面积127平方公里,2012年末常用耕地面积3801.9公顷。全镇下辖19个行政村,1个街道委员会,总共6111户,共4.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8850元,人均外出从业取得收入3334元。笔者根据东双河镇19个行政村的地理位置(山区、缓冲平原区),人均耕地(多、中、少),人均收入水平(高、中、低)选取外出人口比较典型的10个村庄。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随机到户访谈的形式,一共完成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3份,涉及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56户,没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37户,涉及442人。从劳动力的农业与非农业配置结构看,被调查农户的劳动力为347人,其中外出打工159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82%(具体见表1)。

从整体上看,被调查村庄位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季风气候,春温多变,夏热多雨,秋凉晴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干旱、洪涝、寒潮、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调查地区人均耕地约0.1公顷,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03.70%,人均收入8850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11.78%。由此可看出,被调查地区单位耕地产出高于全国水平,农村人均年收入水平良好。

二、劳动力外流对农村人口结构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作为农村家庭和整个农村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数量、特征变化直接影响到农村家庭和农村人口的结构变化。而农村劳动力的变化主要是由农村劳动力外出引起的,因此,本文通过被调查农村的外出劳动力与未外出劳动力的年龄以及抚养人口比率来比较分析,以阐述这一影响。

表1 调查村庄概况

注;劳动力是指年龄在15—64岁之间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农村户籍人口;外出劳动力是指外出到其他县级以上行政区,且外出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农村户籍人口。

(一)农村人口中留守儿童和老人增多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外出劳动力与未外出劳动力在年龄以及抚养人口比率这两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年龄结构来看,在外出劳动力中40 岁以下者占80%以上,而未外出劳动力中,40 岁以下者仅占53%。从需抚养人口来看,少年儿童抚养比率为22.74%,老年人口抚养比率为12%,总抚养比率34.74%。这说明外出劳动力主要是青壮年,而在农村人口中又有大量的需抚养人口。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在农村人口结构中的相对比例增加,形成了农村中留守儿童和老年人口数较多这一特点。

(二)农村留守人口中性别结构失衡

根据调查所得,半流动的外出务工模式是大部分拥有外出务工劳动力家庭的首选模式。而由于家庭分工、男性女性劳动力的体能差异等因素, 这种半流动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农村务农。这就使得农村留守人口中女性偏多。根据调查显示(见表4):被调查农村外出就业的男性劳动力占外出人数的87.2%,其中已婚男性劳动力占62.5%;留守的女性劳动力占实际务农劳动力人数的74.3%,其中已婚女性占45.3%。由此说明,外出劳动力中主要以已婚男性为主,而留守劳动力中以已婚女性居多,致使农村留守人口中妇女比重加大。

表2 外出与未外出劳动力比较

表3 抚养人口比率表

表4 外出与未外出劳动力性别及婚姻状况比较 单位:%

(三)农村留守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

繁荣的城市经济和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但是这种人口流动是“上位流动”,即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主体主要以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或有一技之长、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在年龄、知识、才能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根据调查(见表5),该地外出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以上,他们在整个外出劳动力群体中的比率达到了81.63%。相比之下,留守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小学以下的比率是59.2%。这就充分说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主要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易于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的年轻劳动力。这种农村劳动力人口的“上位流动”造成了农村最需要的人才、知识、技术等大量向城市集中,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偏低,造成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动力不足,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高文化程度、高技能、新思想的年轻劳动力)缺位。

表5 外出劳动力与未外出劳动力文化程度比较 单位:%

三、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农业基础资源配置呈逐步弱化趋势

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土地资源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要素,其配置属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从被调查农户在农业劳动力的配置方面和农户土地资源配置方面进行分析,来阐述它们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在农业劳动力配置方面

调查资料显示(见表6):在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中,耕地由父母耕种的占55.6%,由夫妻中一人耕种的占36.4%;而在无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中,耕地由父母耕种的仅占13.9%,由夫妻中一人耕种的占73.2%。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变化是劳动力外出导致的。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它缓解了尖锐的人地矛盾,使得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得以再就业;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大部分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男性青壮年,这就使得留守在农村的实际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多为老人和妇女。这种现象对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产生了一定阻碍。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一部分农户在农忙时节可能缺乏劳动力。据笔者调查了解,农忙时节,在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中,仍旧不缺劳动力的占41.8%,外出者辞工或请假回家帮忙的占12.5%。农户在劳动力配置方面主要表现为家庭或情缘关系内部的分工与协作,抑或是基于传统的相邻帮工,雇用雇工的农户仅占2.4%。由此可见,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行为较为稀少。

2.在农户土地资源配置方面

调查表6显示,在农户土地资源配置方面,无论是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还是没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全部耕种原有土地的比率都在66%以上。只有不到14%的农户另外租种土地,其中,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租种土地的占3.1%,无外出劳动力的农户租种土地的占10.8%,后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前者,这说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致使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经营发展缓慢,从而制约了土地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另外,表6还显示,在有劳动力外出的农户中,只耕种条田的比例达到了30.5%。这说明,被调查农户在保证耕种条件较好的条田被耕种的情况下,让家庭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而不是对耕种条件较差的低产田地改良开发。

表6 农村劳动力及土地配置情况

(二)农业生产活动后劲乏力

劳动力外流造成农业劳动力数量、性别及年龄结构和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农村资金流量变动造成农业投入结构发生改变,这些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农业产出。特别是当劳动力外流规模较大时,这种集体行为还可能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笔者对有劳动力外出农户的农田投入、产出与无外出劳动力农户的农田投入、产出做了比较,以研究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业产出的影响。调查发现,不同村庄之间由于自然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土地产出率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距,故而本文将以被调查村庄整体的平均土地出产率来说明。由表7可见,无外出劳动力的农户土地出产率和农业投入要远高于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这说明: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村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投入较低,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水平;另一方面作为农村农业生产的主体年轻劳动力外流,随之引起农村资金的外流,使得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降低。这两个方面的农业生产投入的降低都直接影响了农业产出。

表7 有外出劳动力户与未外出劳动力户

注:农业投入主要是指在种子、化肥、烧地、机耕等方面的费用。

(三)农业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困难

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是主体,而农村劳动力又是这一主体中的主体。农村劳动力的组成结构、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关系到农村新型科技的推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由上文可知,该镇农村外流劳动力主要是文化程度较高或者具有一定技术水平,且具有新思想易于接受新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这就使得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以年龄较大的人口和女性人口为主。而这一人群的文化程度一般在小学或小学以下,且思想意识比较保守,农业科技在他们中很难推广。从长远看,只有拥有一大批文化素质较高、技术水平较高、经营能力较强、创业思想较新的新型农民队伍, 农业的增长方式才有望转变, 农业才不会长期陷于原地徘徊的困境,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得以切实巩固。

四、解决农村人口结构失衡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转变

促进农村劳动力从个体流动向家庭整体流动模式转变,改变外流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窘状,接纳入城劳动力成为城市居民。这不仅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农村留守人口问题最直接、最彻底、最有效的办法。同时,也可以为在农村人口扩大生产空间,为实现土地的集中经营和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国家注重入城劳动力及其家庭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消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使进城的农民能享受与城市市民同样的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对确有困难的家庭进行教育补贴,结束他们的“两栖”状态。这样就可以消除外流劳动力的后顾之忧,畅通劳动力流动的渠道,也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人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二)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优配置的实现需要依靠经营权的流动。因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和基本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只有把其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才能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收益,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建立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得土地能够有效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操作,节省了农业土地资源,使得土地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合理优化配置,由此带来的集约型经营也为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方便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农村人口失衡的问题。同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建立和规范,还有利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它对完善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解决农村人口失衡、发展农村经济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三)建立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转变农民对原有土地所有制所提供的保障的依赖,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拥有有效的社会保障形式,进而可以稳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其次,如果农民没有了养老、医疗等后顾之忧,土地对农民的意义就会从生存需要为主转向经营需要,从而为土地流转和农业集中化、规模化创造条件。因此,要发挥多方面力量,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一,要因地制宜地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切实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生产条件。第二,要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使用,健全合作医疗机制,积极探索高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模式,以便尽快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资金筹集中的集体补助到位以及新农保基金的有效增值,推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建立。第四,要落实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拓宽多种社会保险筹资渠道,减轻失地农民的经济负担,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参与社会保险,争取做到“经济补偿、社会保险、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第五,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民工流动性强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积极探索连接城乡涵盖农民工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第六,政府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法流制度,加大政府筹资力度,强化政府监管责任。第七,积极探索给予土地资产化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为农村社会保障挖掘持续稳定健康的资金来源。

(四)加强农民农业技能培训

首先,由于农村的经济状况较差,农民很难将少有的资金投入到农民自身的农业素质再培训上,所以,政府应当在农业优良品种的培育、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普及、农业机械应用等项目上进行免费培训,并将培训的模式规范化、系统化、长期化。政府出资兴办农业科技培训学校可以有效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其次,与先进农业地区或国家进行农业技术交流,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增收能力这一主题, 面向社会、市场,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教育和培训。这样可以将以政府为主体的主导推动,渐渐转变为市场为主体的诱导机制。再次,政府还要支持地方办好农业职业院校, 促进当下的农村职业学校转变办学思想, 真正面向“三农”进行办学。在办学模式上,农村职业学校不再只是为城市培养初级工, 而是培养真正的新型农民,使他们充分适应社会发展和生存发展的需要, 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这些措施都将使农村人口素质以及人口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得到有效改善。

[参 考 文 献]

[1]杨华斌.从农村留守人口结构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构建[J].经济众说,2006(10):20-22.

[2]中国农业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3]王美艳.劳动力迁移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的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6(3):17-19.

[4]王庆华, 冯玉平.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现状分析[J].甘肃农业,2006(5):60-62.

[5]张继红.关于我国的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甘肃科技,2006(1):6- 9.

[6]高书国,杨晓明.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2):14-16.

[7]邓海骏.化解农村人口结构问题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N].企业导报,2009-08-12.

[8]李长安.人口结构如何与经济结构良性互动[N].上海证券报,2012-09-14.

[9]田雪原.中国人口政策6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7-41.

[10]韩立民,宋仁登.山东省农村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2012(3):43-47.

[11]刘静,张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相关性研究[J].唐都学刊,2010(5):79-84.

[12]吕世辰,程慧栋.农村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探析[J].经济问题,2007(12):87-88.

[13]倪冰莉.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J].市场论坛,2006(2):28-29.

[14]龙翠红.人力资本对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1):17-19.

[15]严丽丽.我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全面发展初探[J].湖北农业科学,2011(17):21-23.

猜你喜欢
劳动力人口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8:20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5:46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