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M的产业集群合作创新风险分析

2014-08-13 10:46:02李红艳
关键词:合作者集群矩阵

李红艳

(河南工程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一、引言

产业集群概念最早来源于1990年迈克·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1]一书,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因此,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模式不是简单的单个企业的创新,而是集群内企业及相关组织的合作创新。本文的创新主要指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合作创新指与集群相关的企业或组织运用集群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创新的主体包括集群内企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等。合作创新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合作对手的选择、创新资源的投入、创新取得成功、创新成果的分配四个阶段。合作创新的成功与各个阶段都密切相关,而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风险因素,因此,识别出各阶段的风险因子及采取相应对策是保证合作创新成功的关键步骤。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的风险研究较多,大多数的研究成果趋向于风险因素的分类[2-5]。对于合作创新中风险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知识风险、竞争风险、组织风险[6-7]等方面。有关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研究多从创新系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创新的动力机制[8-10]等方面进行研究。现有文献中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风险相关的研究较少,笔者仅发现葛萍萍[11]的硕士论文涉及该部分内容,但也只是从合作创新主体、合作创新涉及的对象、合作创新所处的环境三个方面简单分析了可能的风险因素,且只是针对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并没涉及其他合作主体,如行业协会、政府组织等。而保证产业集群合作创新成功的关键不仅仅是识别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区分哪些是直接因素、哪些是重要因素以及哪些是最深层次因素,这样才能在制定防范对策时更具针对性。

二、风险因子识别

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一种不确定性。产业集群合作创新风险是指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创新主体间相互信任程度以及创新主体综合创新能力的制约等所导致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中止、撤销、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经济技术指标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从合作创新的过程来看,任何一阶段都有可能给合作创新带来风险。按照风险来源,合作创新风险可以分解为外部环境、市场、合作主体、创新项目和项目管理五个风险子系统,每个风险系统都是由相应的风险因子引起的。根据大量文献研究的结果,初步汇总出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5个子系统近40项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邀请来自企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近20位专家进行问卷调研,经过数次迭代,专家组成员的意见逐步集中,最后总结出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17项主要风险因子(S1—S17),如表1所示。

表1 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风险因素

三、风险结构模型构建

1.风险结构模型的基本原理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是由美国J.Warfield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一种结构模型化技术和方法,特点是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解决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有关问题,具体做法是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将系统构造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通过展现各元素间的依赖关系和系统的内部结构,使众多元素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层次化、条理化。

ISM建模技术的研究步骤如下:

第一步,提出问题,采用创造性方法搜集和整理系统的构成要素,设定某种必须考虑的二元关系,形成意识模型,并得到系统要素集,记为:

S={si|i=1,2,…,n}

其中si表示第i个系统要素。

第二步,判断要素集中每个要素之间是否存在直接二元关系,并用邻接矩阵A=(aij)n×n表示所有的直接二元关系。

第三步,根据推移律特性计算可达矩阵M,计算公式如下:

(A+I)≠(A+I)2≠…≠(A+I)k=(A+I)k+1

(k

(2)

M=(A+I)k+1

式(1)(2)中矩阵的乘法满足布尔代数运算法则,即:1+1=1,1+0=0+1,1×1=1,1×0=0×1=0。把A加上I后按布尔代数运算法则进行自乘,直到某一幂次后所有乘积都相等为止,此相等的乘积就是可达矩阵。I是单位矩阵。

第四步,以可达矩阵为基础建立递阶结构模型。

第五步,将解释结构模型与已有的意识模型进行比较,如果不相符合,就返回第一步对有关要素及其二元关系和解释结构模型进行修正。经过多次反馈、比较、修正、学习,最终得到一个令人满意、合理的结构分析结果。

2.产业集群合作创新风险结构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根据以上ISM的建模步骤,建立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风险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1)设定变量关系及建立邻接矩阵。根据以上识别出的17个风险因素,再次由专家小组分析讨论,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得到邻接矩阵A(aij)n×n,见表2,S1用1表示,依次类推。

表2 风险因素相关关系及邻接矩阵表

(2)建立可达矩阵。采用布尔运算(0、1的逻辑和、逻辑积)进行,得出(A+I)3≠(A+I)4=(A+I)5,即得A4=A5,由此可得可达矩阵,如表3所示。

表3 可达矩阵

(3)确定可达集与先行集,进行级间划分。集合R(ni)为因素Si的可达集,是一个由可达矩阵M的第Si行中所有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的因素构成的集合,即R(ni)={ni∈N|mij=1}。集合A(ni)为要素Si的先行集,是一个由可达矩阵M的第Si列中所有元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因素构成的集合,即A(ni)={ni∈N|mij=1}。依次确定17种风险因素的可达集和先行集并汇总入表4。

(4)可达矩阵的级间划分。根据表4所示,找到它的最高级要素集L1={1,3,4,12,13,14,15,16},将其从可达矩阵中画去,再得到新的可达集和先行集,然后再由此列出表,这样一步步下去就可以将不同的风险划分出层次,L2={6,9,11},L3={2,5,7,8,10,17},因此,原有的风险因素可以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3个级次。

在进行级间划分后,发现1,3,4,12,13,14,15,16为强连接要素,即合作者的合作动机、信息差距、相互信任程度、技术成熟程度、技术先进程度、技术难度、项目负责人的水平与能力、项目组总体实力与能力和项目组成员的文化差异等风险因素是互为可达且互为先行,构成一个回路。

(5)建立解释结构模型。根据可达矩阵的划分结果,可以得到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表4 因素Si的可达集与先行集

图1 风险解释结构模型

四、风险结构模型分析

风险结构模型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产业集群实施合作创新时面临的风险。模型从上而下共分为三级。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合作者的创新能力、合作合同的规范性、国家货币政策、政策行政效率、竞争对手的实力及项目组成员的文化差异处在第三级,风险因子在模型中的级别越高,说明越是最深层次的风险也是最基本的风险。

政策环境因素中的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市场环境因素中消费者需求变动、消费者对竞争产品的依赖程度处在风险结构模型中的第二级,也是中间级,这些风险因子是影响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重要风险因素,这类风险一方面受到第三级风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决定和影响着第一级风险因素的存在。例如,第三级中竞争对手的实力会影响消费者的需求变动以及消费者对竞争产品的依赖程度,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变动会影响第一级中合作者的合作动机。

处在第一级中的因素包括合作主体风险系统中的合作者的合作动机、合作者的信息差距、合作者的相互信任程度,创新项目风险系统中的技术成熟程度、技术先进程度、技术难度,项目管理风险系统中的项目负责人的水平与能力、项目组成员的总体实力等因子。这些风险因子是产业集群合作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最直接的风险因素,也是创新成功的直接表现,并且各因子之间会相互影响。

五、风险防范对策

1.直接风险因素

处于风险模型中第一级的直接风险因素是影响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最直接因素,也是风险防范首要解决的因素,具体做法是在合作创新初期:首先在选择合作对象时,消除合作者不良的合作动机,这样才能保证合作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及相互信任;其次要选择适合创新主体自身能力的创新项目,如适当的技术难度项目;再次要保证项目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协调能力与组织能力,还要保证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的项目组,既需要技术人员,也需要高水平的营销人员。

2.重要风险因素

由于该类因素处于中间层,一方面受到第三级风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决定和影响着第一级风险因素的存在,因而也需要认真对待。首先,在选择创新项目时要从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的项目入手;其次,要对消费者需求变动有非常准确的预测,如消费者的需求特点、需求变化趋势等;再次,通过广告、促销等手段减少消费者对竞争产品的依赖程度。

3.最深层次风险因素

该类因素虽然大多数是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下的因素,合作主体无法控制,但同样可以防范,如在合作对象选择时尽量选择技术水平高、资金实力雄厚等创新能力强的合作者,合作合同中尽量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创新项目尽量选择竞争对手较弱的方面,同时项目组成员要保证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文化背景。

六、结论

在解释结构模型建立和求解的过程中受到专家群结构、问卷设计及样本数量的影响,并且在风险因子确定、各因子之间相互关系的判断等过程中,都参与了决策者和专家的主观意见,因此,评估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进行产业集群创新风险评估中要根据创新项目的技术复杂程度、规模,适当运用该方法。

[参 考 文 献]

[1]〔美〕迈克·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2]谢科范.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及其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3):56-58.

[3]叶巧玲,郑君君,陆菊春.技术创新的风险评价模型[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6(3):118-120.

[4]周寄中,薛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的分类与识别[J].科学学研究,2002(2):221-224.

[5]毛荐其,霍保世.技术创新风险与评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2):28-31.

[6]汪忠,黄瑞华.合作创新的知识产权风险与防范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6):419-424.

[7]何瑞卿,黄瑞华,徐志强.合作研发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及其阶段表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2):77-82,101.

[8]刘志峰,王娜.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构成、运行及优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7):89-92.

[9]成斌.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8.

[10]张学伟,刘志峰.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76-179.

[11]葛萍萍.集群企业合作创新的风险及信任机制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合作者集群矩阵
有“德”的人
中外文摘(2021年8期)2021-11-11 16:10:08
有“德”的人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怎样是最好的合作者
今日文摘(2018年23期)2018-12-17 05:21:20
怎样是最好的合作者
意林(2018年20期)2018-10-31 14:50:42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40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初等行变换与初等列变换并用求逆矩阵
矩阵
南都周刊(2015年4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