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莺
在我国2型糖尿病是常见病, 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 影响生活质量。基于此种社会现象, 降糖药更新速度快,临床上优质口服降糖药逐步代替了传统口服降糖药。格列美脲是一种新型磺酰脲类长效降糖药[1]。大量临床试验表明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 具有临床应用优越性。本文就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从2009年12月~2012年12月这一时段内选取2型糖尿病未经治疗的78例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9例, 一组给予格列美脲治疗, 设为治疗组;一组给予格列吡嗪治疗, 设为对照组。治疗组中男21例, 女18例, 年龄35~75岁, 平均年龄(55.1±2.9)岁;对照组中男19例, 女20例, 年龄38~76岁, 平均年龄(57.0±3.1)岁;两组均在发病后及时治疗。两组患者机体基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入选前78例皆未经药物治疗。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初始给予格列美脲1 mg/次, 口服,1次/d, 餐前30 min服用; 用药过程中血糖未降至理想水平的患者, 逐渐加量, 最大给药量至8 mg/d, 疗程2个月。对照组给予格列吡嗪2.5 mg/次, 2次/d, 餐前服用;用药过程中血糖未降至理想水平的患者, 逐渐加量, 最大给药量不超过30 mg/d, 疗程亦为2个月。两组给予同等护理, 同时配合运动、饮食等基础治疗。
1.3 疗效判断 将用药过程中出现与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记为不良反应,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用药前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等数值, 判断疗效[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95%, 对照组为51.28%, 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2.2 比较两组有效性 治疗组治疗后餐后2 h血糖与总胆固醇水平分别约降低4.0 mmol/L、2.42 mmol/L,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用药前后各项数值变化都较大, 降糖、降脂效果明显, 但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n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数值(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数值(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治疗前比较, P<0.05
甘油三酯(mmol/L)治疗组 治疗前 9.1±1.3 12.4±1.5 8.1±0.5 7.5±2.1 2.3±0.3治疗后 6.9±0.8 8.5±0.9 7.0±0.3 5.0±2.2 1.7±0.2对照组 治疗前 8.8±0.9 12.0±1.3 8.1±0.4 7.3±2.0 2.2±0.3治疗后 7.0±1.1 8.3±1.2 6.9±0.4 4.9±1.9 1.6±0.2组别 时期 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mmol/L)
糖尿病患者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 对靶器官造成损伤,进而引发心肾眼等多脏器并发症, 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故及时、有效的治疗受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重视。格列美脲在临床上的应用, 使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选择增多。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3]。格列美脲的降糖作用, 是通过“关钾”、“开钙”、抑制肝糖合成达到。很多报道都显示格列美脲降糖作用显著[4]。本次试验中治疗组治疗后餐后2 h血糖与总胆固醇水平分别约降低4.0 mmol/L、2.42 mmol/L, 降糖降脂效果显著。两组用药前后各项数值变化都较大, 确定了磺脲类降糖药的药用价值。也有报道称格列美脲可使患者血糖波动减小[5]。格列美脲对心血管系统作用轻微, 故冠脉病变、心肌病变、心脏神经病变等心脏并发症发生率低。格列美脲主要经肝肾代谢,总清除率高, 所以其虽为长效口服降糖药, 也不易出现因药物体内蓄积而发生药物性低血糖反应。同时因其半衰期长,作用时间长, 可减少服药次数, 给患者带来便利。传统磺脲类降糖药胃肠道反应较重, 格列美脲对这一不足之处作了极大改善。本研究治疗组中仅1例出现低血糖, 对照组中有7例, 且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95%,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28%, 表明了格列美脲较格列吡嗪等传统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副作用小, 安全系数高, 适应群体更广。
综上所述, 格列美脲降糖效果显著, 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定,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低。通过保护靶器官, 减少并发症, 极大的提高了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死亡率, 临床药用价值高。
[1]王海荣, 唐义志.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7):222-223.
[2]孙秀芹.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54例疗效观察.中国基层医药, 2008, 15(7):1215-1216.
[3]陈玉玲.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吉林医学, 2011, 32(33):7063-7061.
[4]李庆光, 赵纯.格列美脲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 2008, 3(9):540-541.
[5]马晋.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药理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3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