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菲,李 樑
(1.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四川 成都 610000;2.成都体育学院 体操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4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1%,人口数量约为10 643万人。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社会经济、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各自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据《中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我国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共有708项,且具有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且广布于祖国大江南北。少数民族同胞在各自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一朵朵绚丽多姿的民族体育之花,这是伴随着本民族的发展,与生产生活相适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风俗习惯紧密联系的民族智慧结晶。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历史长河深埋,不再为世人所流传;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衰落或消失的局面,发展现状令人堪忧。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国家相关部门积极采取对策,颁布和制定了许多倾斜政策;同时,学界也掀起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热潮,大量相关研究相继展开。研究归纳表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提供文化和精神消费的特殊生产方式,只有走体育产业化之路,才能使其重放异彩。如何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潜在的资源优势与生产要素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借以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并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循环轨道,是亟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特定的民族在一定时期内为了争夺生存条件、谋求生产资料和改善自我身心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娱乐和宗教活动项目。它具有四个典型的特征,即体育性、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
本研究在借鉴相关定义的基础上,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指凡是为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品和劳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的集合。
民族地区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现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只有如舞龙、舞狮、赛龙舟、民族歌舞、攀岩、漂流等少部分传统体育项目得以开发推广,并成为一种商品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大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开发结构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开展活动系统性不足,产品内容单一,且有较大的地域差距。开发内容主要是漂流、攀岩、滑雪、歌舞等项目,项目之间“关而不联”,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开发,也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才得以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没有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体现的仅仅是附属作用,这是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许多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缺乏统一规划与布局,没有形成民族体育体系,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仍然处于原生态状态,其商品化的意识不强,目前还未发展成一个独立的行业。
我国还没有独立的、系统的、科学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理论体系,没有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从体育产业中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本身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势必成为一门独立的产业门类。
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分类,研究者们尚未形成一个确切的定论。本研究参考我国其他产业划分门类,依据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体产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辐射产业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办产业三类。在这样的划分基础上,根据互斥和穷尽的原则进一步作了行业细分(见表1)。
表1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行业的细分
一级类别名称二级类别名称包括的部门和单位说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体产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表演业各级传统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单项协会、业余俱乐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传统项目技术学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娱乐业各类传统健身组织公司(单位)、健身中心、舞龙、舞狮、漂流、划龙舟、滑雪、攀岩、歌舞等协会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咨询业各级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各级各类业余培训中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产经营业各类体育资产经营单位通过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本身而形成的体育劳务产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辐射产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用品制造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用品制造厂商、各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用品销售业(批发及零售业)单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装与纪念品业各类生产和销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装、纪念品的单位和市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建筑业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场馆设施进行规划、设计、施工、维修等的单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部门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开发与经济、文化艺术、旅游、科技、现代体育、卫生相结合的产业,主要为市场提供体育精神和物质产品
续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商品化、产业化,才能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发展。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刺激还远远不够,理论落后于实践,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体系,缺乏一个合理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缺陷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无法准确定量描述,一方面影响了社会对传统体育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认识,制约了对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和投资;另一方面影响了学术界更多主流经济学家对传统体育产业的认可和接纳,使得与该领域实践相关的理论研究直接指导意义显得不强。为适应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与市场不断开发的形势,我们必须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最好能构建一个科学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引导该产业茁壮成长。
[1] 黄剑.新农村经济建设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探讨[J].商业时代,2010(9):121-122.
[2] 唐光耀,欧阳友金.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2):274-275.
[3] 饶远,王丽静.我国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构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3(2):12-13.
[4] 于海娟,王宁宁,邹德明.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J].科技信息,2009(5):138,147.
[5] 沈阳,饶远,赵玲玲.云南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及其思路[J].体育文史,1999(4):23-25.
[6] 林显鹏.关于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