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龚泰芳
【摘要】 目的:探讨止血带在开放性四肢骨折紧急处理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紧急处理的分析。结果:20例患者,死亡3例,截肢2例。余紧急手术,住院治疗至康复出院。死亡病例死因为合并重型颅脑损伤。结论:利用止血带进行止血紧急处理需严格掌握止血带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掌握正确的应用方法,这对安全使用止血带非常重要。
【关键词】 开放性四肢骨折;止血带;应用
【中图分类号】R6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061-01
1 资料与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2月收治开放性骨折患者20例,紧急救治。其中止血紧急清创包扎处理10例,由外院转入已止血包扎1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2~60岁,平均36岁;受伤原因:摔伤8例,车祸8例,重物压砸4例。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8例;合并腹部损伤5例;颅脑外伤5例。
处理方法:应用止血带之前先用比较柔软的衬垫(比如卫生纸、棉垫、毛巾或其他布片)包绕肢体,再行捆扎止血带。在完成局部的止血、包扎及临时固定后,紧急手术治疗10例;由外院转入已行止血包扎10例,保持骨折的外露状态,肢体临时固定。紧急完善术前检查手术。
2 结果
20例患者,死亡3例,截肢2例。余紧急手术,住院治疗至康复出院。死亡病例死因为合并重型颅脑损伤。截肢患者因创面毁损、污染严重,无法保留肢体。
3 讨论
止血带止血是四肢大出血急救时简单、有效的方法,靠着带子的压力,将出血血管的上端勒闭住,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正确应用可减少病人出血,减轻痛苦,方便急救。若使用不当或压迫时间过长,很容易致身体伤残,对病人造成二次损伤。如:软组织压轧伤、神经、血管、皮肤的损伤、远端肢体缺血、坏死、止血带休克等并发症。因此,掌握正确的应用方法非常必要。了解止血带的特性和人体、肢体的差异,严格掌握止血带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这对安全使用止血带非常必要。上止血带处的皮肤有损伤、水肿等情况,禁止使用止血带。严重的挤压伤和肢体远端严重缺血者,止血带要忌用或慎用。血液病患者使用止血带要非常慎重。
止血带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上止血带的部位。上止血带前,止血带不要直接扎在皮肤上,先用毛巾或其他布片、棉絮作垫;紧急时,可将袖口或裤脚卷起,止血带扎在其上。止血带应放在伤口的近心端。大腿和上臂都应绷在上1/3的部位。上臂的中1/3禁止上止血带,以免压迫神经而引起上肢麻痹。如创伤较重,为减少组织缺氧范围,可把止血带上在靠近伤口的稍上方。[1]
(2)上止血带的压力。压力过低,仅压住静脉而未压住动脉,可以增加出血。压力过高则压迫神经干或造成软组织损伤。因此止血带要扎得松紧合适,一般以不能摸到远端动脉搏动或出血停止为度。上止血带后,观察几分钟,如果仍能摸到脉搏跳动或伤口仍出血,表明没有扎紧。肢体末端发紫、麻木表明压迫神经,扎得过紧。
(3)上止血带的时间。原则上尽量缩短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以1小时左右为好。结扎部位超过2h者,需更换结扎比原来较高位置。气候寒冷、肢体温度低时,时间可稍长些,一般可持续4~5小时。[2]时间过长可能引起肢体坏死。使用止血带者应有明显标记贴在易发现部位,如前额或胸前,写明时间,尽量在短时间内送到医院。
(4)止血带的解除时机。使用止血带的时间较长,放松后会有大量毒素随血流被吸收,引起中毒性休克或其他不良反应。因此过去认为1~2小时就放松一次止血带的做法非常危险,切勿施行。为避免创面出血,应在做好有效的止血准备后(输血、输液等),才能松止血带。尤其对患儿和年老体弱患者,松止血带前应补充血容量,根据血压调节输液、输血的速度,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止血带只能用于捆扎四肢,绝不要捆扎头部、颈部或躯干部。止血带需外露,禁止覆盖。在包扎完毕后,应经常检查肢体末梢血循、感觉。大量事实说明,并非所有外伤止血都需用止血带,采用加压绷扎止血法或普通止血法是可以达到止血效果的。因此,不要滥用止血带。
参考文献
[1,2] (美)卡内尔,(美)贝蒂主编.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王岩,主译.2002,第1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4endprint
特别健康·下半月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