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滨,杨碧颖,房德敏
(1.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 300211; 2.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天津 300270)
安全用药
1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戴 滨1,杨碧颖2,房德敏1
(1.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 300211; 2.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天津 300270)
目的:了解本院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及特点,为药物的合理使用与安全警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利用全国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数据库检索出本院2012和2013年上报的1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并利用计算机对112例ADR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11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居首位(占46.43%),其次为口服(占40.18%);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占25.89%)、血液及其循环系统(占21.43%)和消化系统(占18.75%)为主;112例不良反应中,涉及最多的药物是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1例)和注射用七叶皂苷钠(12例)。结论:临床应加强对不良反应监测,增强合理用药意识,减少和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合理安全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量下对人体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伤害。随着ADR监测制度在我国不断深入实施,ADR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已日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并且已经成为当今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本院2012年和2013年的112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并为药品的再审查与再评价提供临床资料。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利用全国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数据库检索出本院2012年和2013年上报的1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利用计算机对112例ADR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分别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原患疾病、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和ADR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
2.1发生ADR患者的一般情况
2.1.1性别与年龄 112例ADR报告中,男性46例,女性66例,男女比例约为1.00∶1.44,女性发生ADR的比例高于男性。年龄最小的为5岁,最大的为85岁,平均年龄51.95岁,老年人(≥50岁)占到总人数的53.57%,结果见表1。
2.1.2患者原患疾病 在112例ADR报告中,患者原患疾病共39种,其中又以外伤类(占38.39%)最多,关节炎其次(占17.86%),结果见表2。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及构成比
表2 发生ADR患者的原患疾病分布及构成比
2.2发生ADR患者的给药途径 发生ADR的患者中,经静脉滴注给药者52例(占46.43%),口服45例(占40.18%),静脉注射4例(占3.57%),外用4例(占3.57%),肌肉注射3例(占2.68%),关节腔注射3例(占2.68%),吸入给药1例(占0.89%),结果见表3。
表3 发生ADR的给药途径分布及构成比
2.3ADR的报告类型 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办法》附则中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定义,对不良反应划分统计。ADR级别分为一般的、新的一般、新的严重的和严重的四个等级。严重的ADR内容包括:可致命或危及患者生命而使预期寿命缩短、有严重的生命器官和(或)系统损害、致出生缺陷、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1]。在112例ADR报告中,以已知、一般的ADR报告为主(占98.21%),少量为已知、严重的ADR报告(占1.79%),已知、严重的ADR报告均为聚明胶肽注射液,患者在用药后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未发现新的不良反应。
2.4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构成比 112例ADR报告中,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附件,大多数为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红疹斑和红肿等,其次为血液及其循环系统,多数为静脉炎,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等。患者经药物治疗后,ADR大多好转或痊愈,结果见表4。
表4 ADR累及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及构成比
2.5引起ADR的药品统计及临床表现 本次统计中,共涉及48种药物(联合用药无法排除算多种),其中47种药物引起一般ADR,1种药物引起严重ADR,该药物为聚明胶肽注射液。引起ADR最多的是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占21例,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占12例),红斑、瘙痒(占7例),皮疹(占2例),其次为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共12例,表现手臂肿痛(占8例),红疹(占2例),呕吐(占1例),窦性心动过速(占1例),其中发生的例次≥3次的药物,见表5。
表5 引起ADR的药物排序
2.6发生ADR的药品种类 引起ADR的药物种类繁多,在本院112例ADR中,中药类药物占47例,居首位,其次为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类,分别为30例和13例,结果见表6。
表6 发生ADR的药品种类
3.1ADR与年龄的关系 本次调查的所有ADR病例中,男性46例,占41.07%,女性66例,占58.93%,女性高于男性。在年龄方面,老年人(≥50岁)占到总人数的53.57%。老年人发生ADR多的原因与自身因素有关,中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下降,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能力均下降,对药物处置能力及反应性也相应下降,易发生药物蓄积,从而导致ADR发生率高[2]。此外,许多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等,合并用药比较常见。据调查,城市有81.9% 、农村87.2%的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其中约50%的患者同时患有2种以上[3],慢性疾病联合用药现象较多。联合用药是老年人用药过程中的一个潜在风险因素,而用药数量是其中常见的危险因素。Juurlink D等[4]的研究也显示,老年患者的ADR与联合用药密切相关,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易产生ADR。另外,老年人的用药依从性差,也是导致老年患者用药不安全的一个因素。
因此,在临床接待老年患者时,应仔细耐心的询问病人及家属,以便更多地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ADR史和用药情况,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全面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在用药方面,坚持合理用药和遵循个体化原则,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达到最佳量。多种药物合用应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适当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种数,在用药过程中加强ADR监测,以降低老年患者发生ADR的风险。
提高老年人用药的依从性是提高其疾病治愈率、减少用药风险的前提。而加强用药教育,普及药品知识,是提高老年人用药依从性的最好办法。因此,在临床上,医师应该正确指导老年人群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依从性。针对主要疾病尽量单一用药,必须联合用药时,注意各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防止发生作用相同药物合并应用等现象。定期检查老年人的用药情况,避免长期服药,防止产生蓄积中毒或依赖性。
3.2患者发生ADR与原患疾病的关系 本院是一家以骨科为主的三甲综合性医院,因此患者多为骨伤患者。由表2可知,原患疾病为外伤或关节炎的居前列。
3.3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在112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是导致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46.43%,其次是口服,占40.18%。由于静脉给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可迅速达到峰浓度而发挥药理作用,对于急症或重症患者能起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临床使用频率较高[5]。有些患者在就诊时,迫切希望能尽快改善症状,早日康复,主动要求医生采用静脉给药方式,却不知静脉给药药物进入体循环后,更易造成ADR。另外,注射剂的内毒素、微粒、杂质、渗透压、pH值、滴注速度等均可成为ADR的诱发因素[5]。目前,注射剂的滥用已经成为继滥用抗生素之后的又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指标之一。
所以,要遵循“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滴注”的原则。严格掌握注射剂的用药指征,尽量减少静脉给药。静脉滴注时一定要注意药物浓度和滴注速度,医护人员必须注意正确进行静脉药物配置,避免因溶媒选择不当、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药物配伍后相互作用、配置液体放置时间过长等引起ADR。
3.4ADR报告类型 在112例ADR报告中,一般的ADR报告占98.21%,远高于严重的ADR(占1.79%),严重的ADR主要以过敏性休克为主,表现为休克、虚脱、口麻木、周身大量皮疹、血压下降和心率加快,涉及药物为聚明胶肽注射液,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主要原因是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这也与患者的个人体质有关。
近年来,ADR报告数量逐年增加,但新的ADR报告较少,本次研究无新的ADR报告。这和临床科室对新的ADR的认知度和医护人员不愿报告有关,一般的ADR报告仍是ADR报告的主体。因此,为增加ADR报告数量和质量,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现状,如:一、提供多种上报途径,增加上报范围;二、做好不良反应监测员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对药学专业和所有医务人员的药品不良反应的教育和培训,使接受培训者提高不良反应监测意识,发挥监测的主动性,并掌握不良反应的报告方法;三、积极鼓励药师深入临床,对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研究。
3.5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统计显示,112例ADR报告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其中以皮肤及附件(占25.89%)和血液循环系统(占21.43%)居多,占总数的47.32%。皮肤及附件的ADR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红疹斑和红肿。血液循环系统主要表现为周围组织红肿、疼痛,静脉炎,静脉痛,血管神经性水肿。这些多属药物变态反应,临床上比较常见,易于观察和诊断,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故上报较多,由于病情较轻,一般停药后或给予抗组胺对症处理后好转。其中静脉痛等血管症状也可通过降低药物浓度和输注速度减少ADR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ADR表现并不都只出现在体表,很多内在器质性病变容易被忽略,或者被表象蒙蔽而不易被发现,如发生在肝、肾等器官的ADR发病较为隐匿,医患双方均不易察觉,需要较长时间用药才被发现,故上报率较低。
3.6ADR与药物品种的关系 112例ADR报告共涉及药物48种,多数药物为骨科类用药。由表5可知,48种药品中,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发生的ADR居首位,共计21例,占18.75%,不过其ADR症状较轻微,如皮肤红肿、疼痛、红斑、瘙痒、皮疹,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或痊愈。其次为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共计12例,占10.71%,其ADR临床表现为手臂肿痛、红疹、呕吐、窦性心动过速等,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可好转或痊愈。这两种药物ADR例数居前2位,但均为一般的ADR。在112例ADR报告中,有2例是严重不良反应,导致患者过敏性休克,且均是在静脉滴注聚明胶肽注射液后。由此可见,使用聚明胶肽注射液有可能发生严重的ADR,导致患者过敏性休克。在临床用药与监测时,应重点加强对使用该药物患者的监测,以减少ADR发生的几率。
由表6可知,虽然引起ADR例数最多的药物是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但由中药制剂所引起的ADR同样不容忽视。从表6可以发现,在导致患者ADR的药物中,中药制剂占有较大的比重。中药制剂引起ADR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包括中药制剂本身成分复杂,大分子物质较多,有效成分不明确,含有许多药理性质不明的物质,尤其是复方制剂;提取工艺的复杂性和不完善;存放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另外,有些医师并不具备中医药学基础,出于经济利益大量开具中药处方,也是造成中药发生ADR的原因。因此在临床上应该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辨清病因,而不是简单的对症治疗,并在懂得中药药理、药性的基础上准确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药治疗的优势。
3.7ADR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医疗机构是ADR监测与上报的主要部门,但由于医疗大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人员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6],ADR监测与报告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基层医院。另外,基层药监部门也存在人员少、经费不足等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ADR 上报工作的监管。目前,大部分基层药监部门编制少,真正专职的不良反应监测人员严重不足,加之日常工作繁重,使得负责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工作的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解决基层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8对ADR的预防措施 我国的ADR监测逐步完善,ADR报告数量逐年增加,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患者发生ADR,除去患者自身的因素外,部分ADR的发生与临床医师、药师指导不足有关。例如药学人员在学校中主要学习与药品相关的化学和药理方面的知识,而医学方面的知识却十分缺乏,使得在深入临床辅助医师用药时,与医师进行沟通十分困难,从而不能充分发挥药学人员在药学知识方面的专长[7]。另一方面,医生工作强度大,无时间充分了解患者的既往史,这也是造成ADR高发的一个因素。
因此,医院对临床医师和药师进行相关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医师应在患者就诊前询问其过敏史和ADR史,对于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关注点。如老年患者一般患有慢性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医师在诊断过程中应该详细询问其用药史,避免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发生ADR。肝病和肾病患者,应选用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的药物。
药师应积极适应药学服务的发展方向,转变思路,从目前的“药品供应保障型”向“临床服务型”转变,与医师一起制订用药方案,做医护人员的好参谋。为此,药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促进和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1 黄道秋,薛梅,赖登翔,等.重庆市万州区药品不良反应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8):737-740
2 江佳,刘俊.老年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1):70-72
3 吕桦,李盛,倪宗瓒.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对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1,36(1):29-32
4 Juurlink D,Kopp A,Donald A,etal.Drug-Drug Interactions Among Elderly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Drug Toxicity[J].JAMA,2003,289:1652-1658
5 静芸芸,孟庆义,赵云.105例静脉滴注致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0,7(4):240-242
6 成四香.制约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药师,2011,14(3):419
7 张存锋.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防范[J].海峡药学,2008,20(5):139-140
2014-04-28
R969.3
A
1006-5687(2014)04-0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