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聪霞, 安 旭, 郑晓燕
(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城市作为区域财富的集聚中心,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组织、引导与促进作用.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伴随着世界各国大都市区的不断形成与发展,出现了大都市区内部的同城化现象.国内外新一轮经济竞争,已从单一的城市间竞争逐渐演变为区域性城市群的竞争.城市同城化已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一种必然的手段和务实的选择.目前,随着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辐射带动作用的加强,一些县级城市也提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同城化战略,如平坝-贵阳同城化、高县-宜宾同城化等.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的发展背景,在浙江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同城化区域,金华-义乌都市区.这个新的发展区域是浙江省近期重点培育的增长极,肩负带动浙江中西部地区崛起的重任.为了进一步强化城市群的核心功能,金华提出了建设“金义主轴线”的战略思路,希望通过区内金华和义乌两大主要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共同打造浙江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并以此提升浙中城市群的区域地位和区域作用.而笔者的研究也正是基于以上的大背景下作金义同城化的研究.
从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同城化的概念最早是在我国提出的.新世纪开始,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城市间的横向联系越来越频繁,但是由于行政区划的硬性分割致使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分割,出现了很多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随之也出现了被称之为“行政区经济”、“诸侯经济”这样的新名词.这样一些行政行为并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为了改变这种相互的设障和阻隔,促进地方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各地兴起“撤县设区”,以减少上级城市和下级城市间的行政壁垒.
2005年在《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中首次提出同城化的概念.查阅资料发现,“同城化”大多时候是在政府的发展战略中提出的,作为一种发展策略,理论上的研究和深化并不是很成熟.对于“同城化”的准确概念,并没有一个被大家一致公认的标准.一般认为,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因地域相邻、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素紧密联系,具有空间接近、功能关联、交通便利、认同感强的特性,通过城市间经济要素的共同配置,使城市间在产业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政府管理上形成高度协调和统一的机制,使市民弱化属地意识,共享城市化所带来的发展成果的现象[1].
目前,国内关于同城化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理论的梳理和相关因素的分析方面,其中可以从中国知网查阅到的资料分析整理来看,主要的关注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同城化的政府协同、发展动因的分析、交通因素的分析、功能重组、同城化的发展模式及同城化与区域协调等几个主要的研究与分析[2-7].
1.2.1 同城化是相邻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般来讲,在两个城市或者中心城市与周围的县市能够同城不会出现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只有当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尤其是在用地发展、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的产业等方面出现了瓶颈或者是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的下降,在本区域范围内无法寻求到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的时候,或者说单个城市无法解决某些问题或是需要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时,“同城化”才会被提及,并且两个城市之间还必须有比较密切的经济联系,产业上具有互补性、交通联系便捷、两地的市民具有较强的认同感.比如国内“同城化”发展实践比较好的广佛同城化、沈抚同城化都是两个城市在空间上发展连成片、城市间的边界日渐模糊的情况下提上了日程.
1.2.2 距离较近是同城化的必备条件
所有能够发生同城化的城市都要在一定的距离之内才能发生,但是仅仅距离相近并不一定能够发生同城化,能够进行同城化的城市需要在两个相邻城市的中心区域有重叠.因为只有在比较近的距离之内,城市之间才能进行较为频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互动,才会促使同城化的产生.当前国内同城化发展比较好的城市之间的距离都不大于1 h的车程,见表1.
表1 国内同城化发展较好的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
1.2.3 同城化一般都发生在中心城市与次一级城市之间
从当前国内同城化的实践案例来看,同城化实践一般都发生在中心城市与地级城市之间,或者是在所处的城市群之中处于比较中心地位的城市和周围的县级市之间.因此,一般来说,进行同城化的城市要在区域中具有代表性,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在当地的城市群中是比较大的,能够对周围的城市发展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而培育出的同城化也会成为所在区域中的发展龙头,比如:广佛同城将会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龙头,沈抚同城化的实现将推动辽中城市群的建立并最终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1.2.4 发展的腹地由城市转向了区域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很多城市现有的存量用地已经不足以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而很多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连绵成片的状态,出现了新的城市状态,比如城市群、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形态.而同城化也是适应了当前很多城市发展的一种状态,扩大了城市的发展区域与背景,使得城市发展的很多因素都可以从更高的层面来考虑,从区域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和思考.
地理学认为,城市之间距离越近,越能降低运输费用和促进生产要素与商品、服务的交易,加强城市间联系.从以往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出同城化一般都发生在时空距离30 km左右、车程1 h以内.虽然,金华与义乌的实际距离是60 km左右,但目前坐普通火车只需时0.5 h,动车只要20 min就能到达;如果是乘坐汽车,每10 min发一班车.所以这种时空距离的就近更是促进了两市的交流,人员往来也非常频繁,义乌很多人周末购物或者吃饭都特意来金华,这些因素为同城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同城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大都市区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并且是相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才有的趋势.当城市经济较发达、外向度高,并与相邻城市之间资源互补性较强、经济联系密切时可能有同城化需求.
经过多年发展,金华市区作为行政和科教文化中心,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义乌依托专业市场,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日益凸显.在浙中城市群当中,金华和义乌的经济发展脱颖而出,目前急需要整合两市的资源和发展模式,所以同城化的发展对两市产业结构升级意义重大.尤其目前义乌正在进行中的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金东区的国土资源部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等重大机遇,如何充分利用好这样的发展机遇,发挥义乌的活力、金华的潜力和各县(市)的实力,形成新的城市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城市间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互补性,这是大都市区同城化的内在基础.如果两个城市的发展在产业方面不能有更多的互补和交流的话,对同城化来说也是不容易进行的.金华市的主导产业为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五金、小商品、新材料等,它们的发展已具规模,产业配套优势明显.而义乌主要是小商品批发业作为主导产业,虽然两市的产业类别差距较大,但是产业的融合与互补也较为明显.笔者整理了近几年的国民经济数据(见表2),从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出金华和义乌目前的经济发展迅速,需要融合促进更大的发展.此外,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看,金华中心城区制造业发展空间日趋紧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不足;义乌过于集中的商贸功能使得中心城区的交通、土地供应等矛盾日益突出,局促的城市空间不仅影响了市场功能的进一步拓展,也制约了城市新型功能的培育,也需要对城市的部分功能进行疏解.
表2 金华和义乌两城市的经济发展总量比较
注:资料来自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经整理.
具有共同人文和历史渊源的区域在构建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时可以减少生活模式融合的矛盾,继承和保护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避免外部开发和行为模式对本土认同的侵蚀.比较容易形成本地的风俗特点和双方容易接受的生活方式,这在同城化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金华的发展历史大概如此:三国吴宝鼎元年(266)置郡名东阳,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领乌伤(今义乌)等9县.南朝梁绍泰二年(556)置缙州,陈天嘉三年(562)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明成化七年(1471)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等8县,故有“八婺”之称.1988年5月,撤销义乌县设立义乌市(县级).至此,义乌开始独立出来成为了义乌县级市,但是从这个简短的历史脉络可以看出,金华与义乌一直是具有相同历史文化渊源,所以两地在同城化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也是同城化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对两地的人员互动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金华和义乌是浙中城市群内最重要的两大城市,其中金华市区是浙中城市群的行政、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交通中心,也是最主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义乌市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所在地,是浙江中西部地区市场最活跃的城市,也是浙中城市群的会展中心、经济和信息中心之一.金义都市新区位于金义主轴上,地处浙中城市群的地理中心,距离金华、义乌两个城市的中心均在20 km以内,与浙中城市群主要城市的直线距离都在50 km以内,具体见图1.
图1 金义都市区在浙中城市群中的位置
3.2.1 规划主体众多,各利益主体协调难度大
金义新区范围内包含1个省级开发区(金东经济开发区),横跨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有3个省级重点镇(孝顺、佛堂、上溪)和1个省级小城市试点镇(佛堂),同时也是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各个层面都享有不同层面的政策扶持,在发展优势上占有难得机遇.
然而,规划区范围在行政上分属8个建制镇(金东区5镇、义乌市3镇)和1个办事处(不含源东乡),在规划管理上分属3个规划(分)局,在建设管理上分属8个主体,具体见图2.在这样一个行政分割和不同的管理权限下,新区面对的问题就是利益主体众多,各个利益主体都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而如何协调这些利益主体是新区规划面对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图2 金义都市区行政管理及规划管理分区
3.2.2 现状用地功能单一、配套不足
规划区范围总用地为290.52 km2(见图3),其中:现状建设用地为60.73 km2,约占总用地的20%;其他非建设用地为229.79 km2,占75.2%.现状建设用地中,城市建设用地为38.91 km2,村庄及其他建设用地为19.97 km2.城市建设用地以工业、道路和居住用地为主,3项用地占城镇建设总面积的93.15%.而现状已批未建用地面积为3.95 km2(以工业用地为主).这样的用地布局结构极不合理,缺乏有效的配套服务设施,各片各自为政,工业与居住混杂,公共活动空间严重不足,更不要说绿化空间和应有的开敞空间.
图3 新区用地现状 图4 现状设施廊道分布情况
3.2.3 对外交通条件优越,现状交通体系单一
金义都市新区地处区域性的交通廊道上(见图4),是浙江中部的交通节点地区.区域内有甬金、杭金衢高速公路、浙赣铁路、03省道等对外联系通道,可以说两地之间的树状交通网已经形成,为浙中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交通硬件基础.但是现状的交通方式比较单一,目前两地的联系还主要是以动车和城际班车为主.而依托轨道交通的铁路动车组,每天共12趟,班次不是很多,乘客等待的时间较长;另外的一种交通方式就是城际班车,间隔10 min一班,但是因为发车站点在汽车东站,位置比较偏,出行还是需要公交车转乘,而到东站的车次不多,而且需要等待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不是很方便.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金义之间的城际快速交通建设明显滞后.
从同城化的发展视角,理顺浙中城市群及金义主轴线的发展关系,由城市“诸候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如果以金义都市区为圆心,在半径50 km内就能找到7~8个县级市,而且这些县级市的产业结构都是错位发展的,这种小城市群在国内都少有.从这种区域的背景来看,强化新区的主导产业功能,提升新区的辐射能级,对整个浙中城市群的发展都将产生极为有利的促进作用.金华市委也曾明确提出,“将采取有力措施举全市之力,切实把金义都市区建设成为高新产业集聚、金融商务繁荣、科教文卫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城市中心体系,突出主导产业功能,形成“强核”,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而在建设强大的综合性反磁力中心之前,要先期启动各片区和新城中心的建设,形成新区鲜明的中心城市意象,以增强新区开发的信心.
从目前空间布局和城市发展的情况来看,在空间布局上形成组团式的布局是比较理想的.由于金义都市新区现状多为低丘缓坡,水系丰富,南北山脉生态环境优越.所以,如何很好地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组合、串联多元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通过对大型自然“斑块”的保护、抚育及自然恢复,形成布局合理、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化的城市空间体系.而这里的组团模式有两层含义,不仅是金义都市区内部的布局模式,还包括金华、金义、义乌3座城市空间发展的带状组团发展模式.在金义都市区内部的空间功能布局时,应该突出多主题发展空间的整合,形成富有弹性的发展结构.顺着金义主轴线的发展思路,依托现有城镇和产业基础、发展条件,结合主要区域交通走廊形成产业和生活服务发展带.同时,结合受到保护的生态空间(含成片基本农田),形成组团式的空间布局形式,结合新区内的各个行政管理组织不同特色的组团,使各个组团形成各自综合功能或特色功能,并通过网络化的交通系统和绿带将多组团紧密串联形成整体,形成“多中心、组团式、有机聚合”的城镇空间布局形态.
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是为了解决二战后美国城市的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综合发展的步行化城区.但是,目前被广泛利用在城市开发中,尤其是在新城的建设当中应用最为广泛.金义都市新区目前廊道性交通设施已初具雏形,但由于和交通紧密结合的功能点没有设置,更多的要素处于通过性状态.因此,应该应用TOD的开发模式规划多方向复合交通廊道建设,将现有的建设量全都设置在步行可达的公交站点范围内.保护好规划区内的众多江溪和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留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使这些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生活的焦点.
金义都市区规划范围涉及到金东区和义乌市两大行政主体,还有金东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及傅村镇、孝顺镇、曹宅镇、塘雅镇等8个村镇,管理及协调起来都有诸多困难.因此,如何及时地和民众沟通,在新区的规划建设和整个进度的推进中都显得极为重要,因为新区建设规模比较大,很多地方需要拆迁改建,或者需要征用农用地,而这些工作的进展直接关系到新区整个工作安排.所以只有及时地反馈信息给民众,让大家了解新区的发展运作模式,支持管理机构的运作程序.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就是培育跨区域非政府合作组织,非政府组织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式,这种组织不像政府的机构是自上而下的体系,而是民间的、自发的、独立运作组织.非政府组织由民间自发形成,深入民间,贴近生活,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各个层次的信息,直观表达大众的需求.在金义都市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多鼓励非政府组织的成立.此外,应建立跨区域对外交流代表组织,这样更能够体现区域整体利益,以便达到以整体对外交流的效果.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建立比较对等的信息沟通平台、论坛等方式,真正实现新区内的信息共享.
金义都市新区地处金衢盆地中部,“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形成了非常丰富的自然地形,这里地形形态复杂多变,有山地、平原丘陵及水库、溪径、河流,除了丰富的自然环境以外,还有非常深厚的人文积淀,给城市建设提供了非常难得的自然基底.在《金义都市新区规划(2012-2030年)》中就已经确立了要打造田园城市,在新区的发展中要很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加强保护、挖掘和利用,使城市和生态有机结合.破除城市与生态纯粹对立的发展模式,保护好现有的生态基底,形成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维护公共生态廊道,构建城乡共同生活圈,形成城市与生态共享文明成果,打造一个人文关怀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城乡统筹的田园城市形态.
同城化是将外部竞争转化为内部竞争的手段和状态,使生产要素、知识技能、政府管理等内部化,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不断增长.本文在对国内同城化分析的基础上,对金义都市区在同城化视角下的发展现状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对当前金义都市区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从产业的角度来讲需要强化新区主导产业功能;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看形成组团式的空间布局,对未来留有空间;从交通引导的角度来讲,以TOD模式引导开发;从信息的发布与民众的交流与沟通的角度来讲,通过建立非政府合作组织,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和民主的交流与沟通的渠道,鼓励民众参与,加强信息的沟通和反馈;基于对环境的尊重和很好的利用,以生态作为主线打造田园生态城.
[1]高秀艳,王海波.大都市经济圈与同城化问题浅析[J].企业经济,2007,324(8):89-91.
[2]曹滢.“广佛同城化”发展动因分析[J].中华民居,2011(7):58-60.
[3]朱虹霖.“广佛同城化”的政府协同研究[D].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
[4]雍其明,董洁霜.基于同城化的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以合淮同城化为例[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1(2):16-19.
[5]官卫华,叶斌,王耀南.宁镇扬同城化视角下南京东部地区功能重组[J].城市规划,2011,35(7):61-67.
[6]段德罡,刘亮.同城化空间发展模式研究[J].规划师,2012,28(5):91-94.
[7]彭震伟,屈牛.我国同城化发展与区域协调规划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