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祥
甘肃省陇南一中
对高中政治新课改的再认识
杨兆祥
甘肃省陇南一中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随着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影响,国家和社会对人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同时,也随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传承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目的的题中之意,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
1.在继承中创新。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风气,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对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出现的新问题,言必行改革,认为一改就灵,一改就好,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恰当处理好继承与改革的关系。所以新课程改革必须继承以往教育教学中传统的优秀的东西,搞清楚哪些要改,哪些不能改,把过去好的传统做得更好,把落后的过时的东西加以改进,以符合时代的需要。例如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两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灌输性”原则,这是多年以来被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的最具有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念和准则,不仅不能改,而且要结合时代内容,把它发扬光大。再如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和现代教学中的发现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那一种方式更好,不要一提及新课程改革就是探究性学习,其他一概否定,而是要对他们各自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认识,比较、研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做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准确性,既百花齐放又有的放矢。
2.遵循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规律。
新课程改革是广大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必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为前提,必须明确课程内容的改革就是尊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要求,从教材的名称上看必修课四册分别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它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这正是尊重教育规律在课程内容上的反映。现在突出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更进一步地适应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我们以往教育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必须认真研究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他们知识经验、思维、能力、心理过程和心理品质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做到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其次,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新课程改革在教和学的关系上,要充分重视“学”,教为学服务,学是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学法指导等的选择,最终都要落实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归宿上。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既要继承好接受性学习的优点,又要扎实推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打好基础。
3.学习与借鉴。
观念指导行为,教育者受先要要教育。首先要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实需要、指导思想、行为目标、价值选择、方式方法以及新旧关系继续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与了解。从整体着眼、胸怀全局,避免无的放矢和盲人摸象。其次,学习新课程改革先行者最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他山之后、可以攻玉,“取法乎上、得其乎中”,吸取他们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再结合本校实际,为我所用,为我们服务。同时还要吸取他们在新课改过程中失败的教训,少走弯路,甚至南辕北辙。
4.研究新高考、开好选修课。
高考是“指挥棒”,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尺之一。要不断关注高考的方向,性质、考核内容,命题呈现方式等,描准方向,选准资料,找准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为了适应新高考,必须开好选修课。从目前情况看,新课程实验区高考政治课内容主要是必修课四册,从教材体系看,必修与选修内容紧密联系,且选修课难度高于必修课,若学生学好了选修课,学生在认识、觉悟、情感的层次上更高、更深、更广,对必修课内容会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对提高应试能力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5.要不断地钻研教材。
新课程改革虽然提倡整合教学资源,但教材的作用不能忽视,它仍然是一课之本。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积累经验、情感升华,探索事物的来源之一。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是教师上好课、备好课的重要环节,只有吃透教材,对教材的全面把握,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学习方法等,才能熟练自如地驾驭课堂。当然这里说的熟悉教材,是对整个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和选修全部教材的熟悉,包括课程标准,教材编写体例,每册的课题章节,主要内容,插图注释、练习设计、探究题目等,就是要对教学内容做到“明了于胸、明了于手、明了于口”,这需要每位政治课教师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探索,力求在新课程改革中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走向教学艺术的自由王国。
6.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是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的最显著特征。从实际教学情况看,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有的教师授课方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当好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同时政治课教学必须从生活实际出发,感悟生活、理解生活、发展生活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来完成。其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如政治小论文比赛、专题演讲、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