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秋 王飞
在河北省档案馆,保存着一组关于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照片档案(979-1-270卷),这组珍贵档案总计有照片70张,主要拍摄于1951年春至1954年夏,照片记录了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场景,以及社员们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情形,同时也记录了合作社的创始人耿长锁的传奇故事。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珍贵的照片档案,追忆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故事,学习耿长锁精神。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在中国,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由劳动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的合作经济组织。它实行统一经营,即统一计划,统一使用社员的土地、耕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统一安排和使用劳动力,统一分配产品。农业生产合作社曾经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农业发展历史上意义重大。
其中,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的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便是当时的模范代表,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合作社,在中国合作社发展历史上有鲜明的代表性。
耿长锁(1900——1982),河北饶阳县五公村人,中共党员,曾任河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和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51年、1979年两次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是中共第八至十一大代表,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耿长锁1944年与其他三户农民在冀中抗日根据地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河北省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为了避免出现两极分化,促进农民富裕,以及采用农业机械、推广新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党和政府决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耿长锁通过把个体农户组织起来,领导饶阳县五公村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广大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自己贡献,曾被毛泽东誉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四四年于建立,从最早的四户已发展到二百八十七户。全村有四十三户烈军属全部入社。
耿长锁就是创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带头人。1950年11月28日,《河北日报》以”耿长锁领导的农业合作小组”为题,介绍了他们实行互助合作的经验。从此,该组扬名全国,成为合作化的一面旗帜。由于他办事公道,管理有方,农业合作小组越来越大,1951年春改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年,他被政务院命名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52年,耿长锁作为中国农民访苏代表团成员访问苏联。此后,除在大队、公社和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外,还于1967年任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7年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 1954年、1959年、1964年分别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1969年、1973年、1977年分别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耿长锁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但也充满了坎坷,他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八岁的时候全家五口人租种地主家的五亩地过活,虽然年年辛勤劳动,却总是缺吃少穿,耿长锁从小就参加了家里的生产劳动,整天拾柴砍草,稍大点给地主家当短工。十八岁去城里一家绳铺里学徒做工,一直做了三年还只能养活住自己,对家庭毫无帮助,便又回家种地。在旧社会里像他这样的穷人在街面上是被人瞧不起的,他常说:“那时候凡是有东西的人都瞧不起咱,连他们的孩子们都欺辱咱。”
抗日战争开始,他积极的参加了革命工作,于1944年加人了中国共产党,献身革命。在那漫长而艰苦的岁月里,他经历了很多危险和困苦,一面对敌斗争,一面积极的响应了党“组织起来,增加生产”的号召,专心一意的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几年来在他的领导下,社内的生产水平飞快的提搞着,到1951年就超过了战前的一倍,社员们大部分摆脱了贫困,开始过起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具体的体现了党的政策的优越性,树立了互助合作的鲜明旗帜,也是他高举着这个旗帜阔步前进,从而带动了广大农民沿着党的总路线,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国家经济建设而奋斗。
耿长锁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和正确的阶级观点,一贯对党忠诚,热爱社会主义,胜不骄败不馁,严以对己宽以待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种优良品质在他的工作学习生活方面都随时能够看到。
1951年有一名收购花生的奸商想利用耿长锁的名誉骗取国家资产,计划把给公家的花生弄出一部分质量好的运往天津出售,再以次品充数交货。社内经营副业的人有单纯盈利观点,受了奸商的蒙蔽,允许了合作。但后来和耿长锁商量,被他严厉拒绝了,他说:“我们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应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发展生产,不应搞非法商业。损公利己的事咱们坚决不能干!”接着这名奸商又想出了第二个主意,打算挪用公款作私人人买卖,运几十桶油不用本,不费劲就能净赚很多钱。耿长锁知道后第二次严词拒绝了。从此人们知道了耿长锁的大公无私,坚持原则的品质,就没人敢去碰钉子了。
耿长锁农业合作社多年搞油房副业获得合法利润,扩大农副业再生产的投资,并维持和适当的提高社员们的生活水平,在耿长锁正确的思想领导下,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税漏税的事。
耿长锁关心穷人像自己亲人一样无微不至,村里有孤寡老人,没有能力种地,他就组织社员代种;有孤儿生不起学,就组织大家帮扶,由社里供养;在耿长锁的领导下社里还吸收了没有劳动力的烈军属入了社,他们入社后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更大的收入。耿长锁经常教育社员们:“烈属抗属在外面的人英勇杀敌,保护着咱们在后方生产过好日子,有的还牺牲了性命,咱们不好好照顾,心里能好受吗?”除此之外,耿长锁还经常教育那些有不良嗜好和坏作风的人,每每都说到对方心服口服,帮助他们改正进步。
对待工作耿长锁更是非常认真负责。1951年省里召开劳模大会,因路途远交通不便,接到通知就有些晚了,当时社里的各种庄稼,刚刚收打完毕,还没顾上折算合计,分配收益,他怕误了会期,就急急忙忙的起身了。到会后在会议的间隙里,报社记者找他采访社里的秋收情况,他便把牢记在心里的各种庄稼的收获数目一样一样的作了介绍,因为要继续开会,没有来得及当面折算产量和平均产量。第二天河北日报上登出了一个消息“耿长锁社今年每亩平均产量510斤。”他一见报就觉着不对头,估摸着到不了这么多,便在休息的时间找了个算盘,折算起来。以谷作标准,各种作物该多折的多折,该少折的少折,算下来每亩平均四百八十斤。这样一来,他可着了急啦,整夜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这不是欺骗上级和群众吗?”好像做了天大的亏心事那么难受,虽然这个错误责任不是他。第二天开会时他心里还是像坠着块石头一样沉重,连报告也听不下去,眼睛在会场的人群里转动,终于找到了前天访问他的记者,休息时马上找了他去质问:“你们怎么算的弄错了吧?”那位记者还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说:“差不多吧,差不多就算啦。”耿长锁很认真的说:“这可不行,应当弄准确。”两人各把各的算法一项一项做了对证,毛病很快就被发现了,原来记者只把应多折谷的棉花、花生多折了,而应少折的山药没有少折,错误的把一斤山药顶了一斤谷子。于是耿长锁严肃的说:“咱们应当实事求是,对党对人民忠实负责。”最后他再三要求记者更正这一数字。
成名的耿长锁经常要接受记者的采访,但他从来不迎合记者唱高调,虽然他多次获得劳模的光荣称号,受到群众的普遍赞誉,但他面对这些都很谦虚,他对这种荣誉始终归功于党的领导和大家的努力,毫无骄傲自满的表现。报社记者有时写好了报道征求耿长锁的意见,他总是很诚恳的要求:“你写稿,没有我们的缺点啊,还是给提些意见吧,我们将改进!”总是弄的记者很尴尬。
除了谦虚谨慎,耿长锁的大公无私更是在个体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村中和由个体农民主治起来的组社里,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所应有的最重要的品质,耿长锁正具备了这个条件。1949年他担任村支部书记时,接受了上级布置的扩军任务。当时他有五个孩子,其中只有一个男孩才刚17岁,他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不顾个人利益,动员自己的儿子参了军。别人受到了感动,在他的带动下纷纷自动报名参军,使扩军任务很快顺利完成。还有在耿长锁合作社成立初期很困难,打算搞副业,打油,而只有工具没有房子搞不成。当时耿长锁的房子倒塌了,本来是要重盖,不然就没有住处,可是他为了社里的利益,决定不再盖了,反而把自己准备的六间房用的砖瓦、木料无条件的借给社里盖了油房。他们一家找别人的房子去住。这样把油房盖成了,为社里积累了再生产的资金。
1952年耿长锁参加中国农民访苏代表团,上级发给的生活费、路费花不完,有的买手表,有得卖皮鞋,而耿长锁却买了些大伙用得着的东西,小红碗、梳子、推子、图片等。苏联朋友送给他一台留声机,回到北京他还买了一大套中国戏片。这些东西带回来后都留给了社里,推子给社员们理发用,休息时拿出戏匣子来唱戏大伙听,全社男女老少都很高兴,都很感激耿长锁的大公无私。
除此之外耿长锁还非常重视文化学习,他常说:“没有文化工作实在困难,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工作做得更好。”在参加革命前耿长锁还是个文盲,在多年的党的教育和个人刻苦努力下,他从大字不识一个,到了能够看懂报纸,做简单的工作笔记的文化水平。他不但对学习文化重视,而且对时事政策的学习,农业技术的学习,也十分关心,有时间就读者报纸学习,在开会前等人的一点时间也学习。他在苏联参观时所学习的经营管理办法和新技术,都结合者社里的具体情况做了逐步的实验和推广。耿长锁不光自己学习进步,他还经常教育社员们一起学,相互促进。
耿长锁农业合作社的成功可以说在当时是个奇迹,因为根据当时农村经济分散的国情,和苏联的工作经验看,需要很长的时间,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生产合作化。然而耿长锁坚持不渝的遵从着毛主席的指示,由无到有,创办了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叫“土地合作组”,由小到大,从1943年的四户发展到二百八十七户,又成了全国最大型的社,为我国的农业社会化开辟了道路,创造了经验,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除了党的正确领导之外,这样的巨大成就应归功于社的创办人和他们的领导者耿长锁同志。
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甚至充满了曲折,但是由于耿长锁具备了上述各种优良品质,加以他是农民出身,体验农民生活习惯和思想最为深刻,结合上他彻底领会了并贯彻了党的政策,是他的正确的领导思想战胜了种种困难,才最终将耿长锁农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推向前进。
耿长锁是在冀中抗日根据地最先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成立互助组织的。1943年冀中平原遭受严重旱灾,收获无几,加之日本侵略军经常清剿“扫荡”,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异常艰难。危难之际,中共饶阳县委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组织起来”的号召,提出“组织起来,生产度荒”的口号。耿长锁带头响应,他动员、组织五公村卢墨林、李砚田、乔万象三户贫农成立了土地合伙组,全组共22人,40亩地。他们在没有牲口大车和农具不全的情况下,耿长锁带领土地合伙组的成员苦干巧干、历尽艰辛,为了粉碎敌人的抢粮企图,采取快收、快打的方法,第一年就获得了丰收,亩产量超过了一般中农户。他们还利用农闲之机开展起打绳作业,为全县“组织起来,生产度荒”树立了榜样。他们的行动,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使五公村成为冀中平原上的红色堡垒村,他所建立的土地合作组被誉为“冀中花开第一枝”。
此后,合伙组也遂之扩大到17户,并更名为农业合伙组,他们成立了代表会,制定了合伙组的章程。按章程规定:组建合伙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生产,解决大家的困难,做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活干,共同发展。各户所有土地由合伙组共同经营,地权归原主所有。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所产粮食及其他收入,除提10%作公积金,其余按人6地4分配。入组自愿,退组自由。年满结账后退组,可照数分配,但公积金不分;中途退组,赢余不分,如有亏损,应补足应分担的亏空方可退组;组员犯严重错误,经教育不改被开除者,按半途退组处理。有愿意加入者,须经两个组员介绍,代表会同意才可入组;入组后应交纳一部分牲畜农具费,就可享有与老组员同等的权利。这在冀中解放区首创了互助合作的经营管理的模式,显示了“组织起来”的巨大威力,在冀中解放区树立了一面旗帜。
1951年春,这个农业合伙组改名为“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由17户发展到18户,共82人,土地288亩,骡子7匹,马1匹,大车3辆,一般农具齐全。1950年11月28日《河北日报》以“耿长锁领导的农业合作小组”为题,介绍了他们的经验。1951年10月,河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介绍了耿长锁农业合作社的经验,成为全省办社的先进典型和榜样。1952年11月8日,耿长锁农业合作社成立大社,入社农户401户(全村共425户),从此五公村成为全国合作化的一面旗帜。1953年12月在纪念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社十周年大会上,耿长锁农业合作社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誉为“社会主义之花”。原河北省委书记林铁贺词上写道:“在长久的岁月里,你们经历了种种困难,战胜了灾荒,支持了抗日战争和自卫战争,战胜了水、旱、虫各种灾害,为农业增产丰收作了坚韧的努力,你们的努力终于开出了丰盛的花朵,你们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而且卖了十六万多斤余粮给国家,以支持国家工业建设,你们是河北省农民的榜样”。
耿长锁事迹名扬全国,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保持了共产党员的良好美德,全村群众在他带领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把五公村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
1985年,在耿长锁同志逝世后,五公村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呕心沥血,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贡献了毕生精力的老书记,在五公村建起了耿长锁纪念馆,纪念馆长60米,宽12米,共720平方米,分为六个部分。从“苦难的童年”到最后的荣誉,全面展示了这位老劳模光辉的一生。五公人民还为耿长锁雕刻了大理石半身塑像,最近,他们又铸造了一尊耿长锁的半身铜制雕像,收集了耿长锁同志的生平事迹画200多幅,照片100多幅,实物多件,并制作了五公村的沙盘,撰写了五公村发展史,作为对党员进行党史教育的内容。目前,饶阳县委把这里作为全县党史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