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写作指导

2014-08-06 22:52:09曹宝顺
美文 2014年14期
关键词:柳笛中雨牵动

曹宝顺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思路点拨】

在我们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具体的声音:父母的叮嘱声,老师的讲课声,自行车飞过的一串铃声,街头吆喝声,甚至,还有厨房里炒菜下锅时香喷喷的“嘁嚓”声,当然,也少不了电脑边你熟悉的快速击键的“哒哒”声……想来,大千世界如此丰富的声音中,应该会有一些你早已习惯的、熟悉的声音吧。然而,并不是所有声音都值得写下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因为提示语的要求很清楚,“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这就值得好好体味和思考。审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整理和筛选的过程,在你的记忆中,哪些声音曾经牵动过你,为什么会牵动你,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以至于让人刻骨铭心,久久难忘?这一定是真正能够感染人、打动人的事情。因为,与声音有关的,必定是与人有关的故事。所以,写声音,其实也就是写人。即使写的是大自然中的鸟声虫鸣,似乎与他人无关,但实际上,至少还有一个人在,那便是你自己。

审题的时候,当然会注意到提示语中还有几个短句:“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千万不要忽略了这几个句子,它们虚实相间,诗意盎然,使这个作文提示丰满起来。不难看出,“校园的课钟”自然是学生生活的典型反映,这令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深刻的校园之声,还有书页的翻动声,落笔的“沙沙”声,操场上的哨子声,每天升旗时的国歌声……可以有许许多多相关的素材涌入笔端。“窗外的风雨”,当然可以听自然界的风雨,“小楼一夜听春雨”,这样的境界自然是令人愉悦的,也许,还可以听听“花开的声音”。但一些同学还能联想到振聋发聩的名言名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岂止是缠缠绵绵的春风秋雨,它的寓意可以如此深沉,如此悲壮!远远近近,恐怖分子的威胁声、爆炸声,矿难家属撕心裂肺之声,等等,都会令人深深地动容,难以忘怀,进而思考如何面对这些社会生活的“风风雨雨”,什么才是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新岁的爆竹”是一年一度举国欢庆之声,也是一个人走向新的生命年轮之时,“爆竹声中除旧岁”,该有多少动人的故事会在除夕之夜发生。也许爆竹声中,迎来了久别的亲人风雪夜归?也许电话那头,传来了亲切的问候?“梦中的短笛”则拉大了与前者的距离,也许有几分悠远,不可捉摸;也许笛音短暂,因为那是在梦中,但那一定是极优美极空灵的境界吧,那是一种令人神往,令人追求的声音……写作时关键是要让读者了解“真正牵动你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牵动”。因此,写这篇文章,应该是感情真挚的。任何假话、空话、套话,任何虚情假意,都将与这个题目格格不入。

【佳作展示一】

天 籁

谢 菁

花儿一样的年岁,常常在时光的影里流转。匆忙地移动着脚步,有时因为快乐,有时因为忧伤。而那些声音,却时时回荡在耳边,让我从这个光怪陆离的尘世抽身、回头,看到真实的自己,那是:天之音,地之乐,自然之曲。

最美,是月之音。在每一个难以入睡的深夜,都会忆起那个安静的夜晚,信步间误入那片悬于天地之间的月影。明净的月悬于天际,月之影翩落尘寰,化为一潭明净的湖水。月光丝丝洒落,在湖面上回旋着、跳跃着,弹指间滑出清雅的旋律。风过,树舞,为这首月光曲披上一层透明的纱。于是,渺茫的乐音更显清远,幽谧的音符愈加安静。是的,安静。你听过那安静的声音吗?那是不经耳膜直接流进心里的声音。那种声音,让我在喧闹的人群中独享一分波澜不兴的静。那种声音,让我烦躁的心迅速平复,坠入梦中的月光。

月之音,静之音。

最幽,是雨之曲。在每一个细雨飘飞的日子里,都会忍不住坐到窗边,细细品味着那些零散的脚步声。听它们踏在梧桐大大的叶子上,听它们落在野花红红的笑脸上,听它们悠悠落入红尘,听它们用自己的洁净默默洗刷一切的肮脏。听雨,也听自己。心里到底落入了多少灰尘?又失落了多少曾发誓要保存一生一世的诺言?早在第一次看到世界并不完美时,就对自己承诺永远保持那颗玻璃心,所以就让这雨水洗去那些丑恶,让我找到干干净净的自己。爱听雨,为了想要坚守的自己。

雨之曲,净之曲。

最亮丽,花之乐。每一次看到拼命仰头看天的花儿,都忍不住要微笑,对命运微笑,为了所有生灵的尊严,微笑。因为从小时候起,听得最多的,就是花儿的歌。从小,最喜欢那个种花的老爷爷,他最爱笑,他教我听花儿的歌,花儿的笑。真的,花儿也会唱歌呢!当第一束阳光洒在花儿的脸庞,它打个哈欠,伸伸懒腰,然后便开始高声歌唱。红的花,喜欢歌唱太阳;黄的花,喜欢歌唱沙滩;蓝的花,喜欢歌唱海洋……它们那么快乐,流动的色彩里似乎有生命全部的美好。一天又一天,花儿终于谢了,可是老爷爷依然在笑,那笑容就像一朵常开不败的花儿。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老爷爷来自唐山,他的妻子和女儿都丧生于那场浩劫。我不知道那是命运如何残忍地捉弄,我只记得那些花儿的歌,那些花儿的笑。那些声音让我发现,有一种微笑是给命运,有一种声音只属于生命。

花之乐,生命之乐,神圣之乐!

那么多的声音回荡在耳边:欢快的,悲伤的;激昂的,低回的;干净的,纷繁的……那么多的声音萦绕在心间:那些天籁,那些心里的声音,那些神圣的声音。有心,才听得到。

[点 评]

这篇文章谋篇布局,从容不迫,挥洒自如。总—分—总的结构,十分严整;这结构许多考生都在用,但却少有人能用得这样纯熟,这样自然。诗化了的语言,鲜活的意象,使得文章如蜻蜓点水般轻灵自然,而“那些天籁,那些心里的声音,那些神圣的声音。有心,才听得到”乃全篇文眼。

【佳作展示二】

小楼昨夜听风雨

李 璐

听雨声,可以洗耳;听雨声,更可以净心。

——题记

喜欢听雨,因为雨声是一种与繁杂的社会格格不入的天籁之声,永远牵动我内心深处那一份纯真,被雨水洗过的净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小雨的柔,小雨的多情,小雨的脉脉绵绵。这种雨声不仔细听是听不到的;不静下心,心无杂念的听是听不到的。这种雨声好似夜晚的茉莉花飘出的淡淡清香,似有似无,虚幻缥缈,想伸手去抓却早已不见了。听小雨声让我想起李清照,她的词与人一样,永远不给人惊心动魄,给你留下的是淡淡的景,淡淡的愁,像词中缕缕腾起的略带香气的焚烟,听不到燃烧般的劈啪声,但却永远牵动你的心。喜欢听小雨声,我好似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女,倚着窗儿,一夜听雨静无眠。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是中雨的利索,中雨的爽快。中雨声是打在芭蕾上青翠的响声,均匀细腻,连续不歇,如潺潺的流水,如鸣佩环;又似冰雪融化打在岩石上的从容不迫。这种声音像富贵的牡丹香气扑面而来,它不躲不闪,不会逗得你心发痒,它似乎看得见,也摸得着。雨声让我想起王维,他的诗是“清泉石上流”的爽朗、清新。而他的人既不默默无闻,但也不似李白般惊涛拍岸,只是诉说着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佛”神话。喜欢听中雨,我似一个爽朗欢快的阳光少年,打开窗户,听雨打在荷叶上响得欢快。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是大雨的洒脱,大雨的放荡不羁。大雨的声似山洪暴发,似瀑布从高山奔腾而下,似大海激昂澎湃,毫不忌讳,毫不留情的冲刷着大地。这种声音使你置身花园,各种各样的花香从四面八方扑来,有时还呛得你透不过气。听大雨声让我想起李白,他手执一把剑,像一个壮士在倾盆大雨下向着山顶一步步爬去,任衣衫被树枝挂得破碎,任双脚被磨石磨得鲜血淋淋。他的诗风好似大雨声一样豪迈澎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冲击力。而李白的人也是大起大伏,生前已用诗惊动世人,死后也是轰轰烈烈。

在嘈杂的社会听雨,用小雨拂去纤尘,用中雨冲走烦恼,用大雨震撼心灵。雨声,永远牵动我的内心。

[点 评]

本文构思巧妙。作者以“小楼昨夜听风雨”为题,点明了本文要写作的重点,同时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接着正文分别以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写出对小雨、中雨和大雨的声音的发自内心的感受,更为奇妙的是作者将小雨、中雨和大雨的声音与诗人词人的诗句及不同风格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两种不同的声音,一实一虚,浑然一体,使得文章具有一种别致的魅力。

【佳作展示三】

怀念逝去的柳笛声

姚丁卯

到底是春天了,冬想用一场雪来颠覆春,却最终输给了春日午后的阳光。路边的垂柳也隐隐地泛出了浅黄,像是罩着一层薄薄的黄纱。望着它们,心间闪过一丝颤动,仿佛失去了点什么似的。

猛然间,想起了儿时的柳笛声。那清脆悦耳的柳笛声顿时萦绕在耳边。

笛声悠悠,思绪悠悠……

柳笛,顾名思义,就是用柳条制成的笛子。只有在柳树刚发芽时,才可以制成柳笛,所以此时此刻便想到了它。

小时候,村子的南边流淌着一条小河,河岸上便长满了柳树。每逢初春柳树刚发芽时,小河边便多了孩子们的身影,小河边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因为可以做柳笛,每到星期天或者放学后,我们便三五成群的涌向河边。然后便以迅捷的动作窜到柳树上去寻找心中那枝完美的柳条。只片刻功夫,每人手中就会握着一枝修长而均匀的柳条。然后再稍加经营,柳笛便诞生了。我们做的柳笛,虽没有竹笛的精致与华美,却自有一种秀雅与灵巧,长短不一,粗细各异。

制作柳笛早已其乐融融,吹奏柳笛更是乐上加乐。

将小巧的柳笛放在嘴里,轻吹一口气,便发出美妙的笛声。于是便在河边进行“群笛荟萃”。长且粗的笛子,笛声低沉浑厚,听之似角号,肃穆而庄严;短且细的笛子,笛声悠扬绵长,听之似小提琴,婉转而轻快。一支笛子吹,笛声单调却不乏味;两支笛子一块吹,便是二重奏,一口清气,两种音质,和谐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曼妙的韵味,无穷的享受。倘若一时兴起,在笛身上用刀割一排小孔,十指齐上,即使没有一定的韵律,也照样可以沉醉其中。醉其洒脱,醉其自由,醉其无限的乐趣。

缥缈的柳和着笛声弥散在空中,笑语呈现在脸上,快乐荡漾在心中。

而今,只在梦中才能与昔时的笛声相会。河已干涸,只剩下沙石;树已折断,只剩下树桩。有几棵侥幸得以保存,也是无人问津。树下很难再见到孩童的身影,河边的柳笛声已逝……为何?

也许是它们失去了昔日的繁茂与秀美?抑或是现在的孩童失去了纯真与童趣?……

逝去的柳笛声,曾经给过我欢乐,现在却让我倍感伤神。

每每梦中再听到那熟悉而欢快的笛声,嘴角便浮现一丝微笑。因为那笛声,载着我童年的欢乐,含着我纯真的童趣,演绎着我美好的童年。那笛声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更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几度春秋春又是,几经风雨声已逝。伤感的心却还有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够再听到那儿时的柳笛声!

[点 评]

这篇文章构思较为新颖,前半部分写出了牵动内心的“柳笛声”,给人以其乐融融、温馨美妙的感觉,然而后半部分笔锋一转,转到了现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又紧扣“柳笛声”。前后一正一反,给人以强烈的感受,显示了作者是一位热爱生活、爱护环境的当代青年。

【佳作展示四】

破碎的声音破碎的美

高灵灵

能使我内心颤动的最美的声音是一切破碎的声音。

喜欢枯枝断裂的声音,喜欢破旧寺院里生满铜锈的古钟因撞击而飘落细屑的声音,也喜欢玻璃杯从桌上滑落撞击地板的声音。

每当听到这些我便会久久地感动,直到它消失在很远的地方。也许这样有一点变态,但我依然因这破碎的声音而长久地神伤,梦绕。看着它由那样矗立的巅峰,慢慢地滑落,慢慢地反弹,最后四散地破碎,颗颗的碎片撞击着大地,然后这声音进入我的耳朵,进入我的内心,震撼着我的心灵。

破碎的声音不能不让我喜欢,这悲伤而持久的美丽,直接触动着我心灵最柔软的部分。看着那最平凡最朴素的碎片,我不知道它在破碎之前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它在破碎之前是多么的美丽,也不知道破碎对它来说意味着怎样的悲痛。当我听着那破碎的声音,想象着它曾经有过的辉煌,挖掘着它们往昔的美丽,自然将这破碎的朴素与已逝的美丽系在一起的时候便会随之颤动,黯然泪下,隐隐地将心中的痛放逐。

这破碎的声音中蕴含着多少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的辛酸,多少的沧桑世事,多少的悲伤永恒和无限遗憾。

这破碎的声音久久地在心中回荡,是那样的深沉,那样的抑郁,又是那样的挚善。

破碎声音的美在于提醒我们铭记它们曾经有过的灿烂和如今依然美丽的灵魂。能够破碎说明它们真正的存在过。这破碎的声音释放了它隐埋已久的悲怨,历尽的辛酸和沧桑;这破碎的声音也在为它所拥有过的幸福快乐做动人的鼓掌。这样快感的破碎之声是一种超然、脱然、释然,虽然短暂如流星,但它所释放的光芒是最平凡的流露,也是最纯美的诉说。

喜欢聆听悲伤的哭声,那是心灵破碎的声音,看着泪珠顺着脸颊滑落凝结成的一个个晶莹的泪珠滴在手背上,听着那滴滴的声音同她一起感受那心底最深的爱、最终的痛。

喜欢看雪花飘落犹如满天银色的花朵,那是云儿破碎的身躯布满整个天空。

我知道没有多少人能享受这破碎声中的悲伤的幸福与快乐,然而我却因这破碎之声而感动,而神伤,也在这破碎的声音中体味着真情真爱、至纯至美……

[点 评]

一谈到打动人内心的“声音”,我们往往想的是优美的声音、关怀的声音、亲切的声音……很少想到那悲切的声音、破碎的声音,然而,那悲切的声音、破碎的声音也许更能打动人的内心、牵动人的心肠。本文就是如此。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破碎的声音的那种独特的感受,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内心情感的隐隐的悲伤。本文的语言也较优美,散文诗化的情感溢于言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猜你喜欢
柳笛中雨牵动
起落架用30CrMnSiNi2A钢表面Cd-Ti镀层在海水和盐雾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表面技术(2022年5期)2022-05-28 07:18:48
下 雨
柳笛
浅谈跨座式单轨交通建设中雨污水管线迁改工作
无题(6)
利比亚首都争夺战牵动世界
环球时报(2019-04-08)2019-04-08 09:47:27
乌克兰大选牵动各方神经
环球时报(2019-04-01)2019-04-01 04:10:44
剑客
小小说月刊(2019年2期)2019-02-25 05:22:42
三条道路牵动三位代表心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0:55
吹柳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