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雪鹤 彭锋 李晓
传统意义上,铁合金是指铁与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的中间合金,但目前一般泛指所有炼钢用的中间合金,不论含铁与否(如硅钙合金),而且习惯上还把某些纯金属添加剂及氧化物添加剂也包含在内。
目前,我国铁合金按用途大致可分为:单一铁合金、复合铁合金、氮化制品、氧化团块四大类;按所含元素大致可分为:硅系合金、锰系合金、铬系铁合金、镍系合金、钼系合金、钒系合金、钨系合金等几大类。
我国铁合金主要产品品种有:硅铁、锰铁、硅锰、铬铁、钨铁、钒铁、镍铁、钼铁、钛铁、稀土镁硅、稀土硅铁、硅钙合金、硅钡合金、硅铝合金、钽铌、磷铁、硼铁等。硅铁再进一步可细分为:含硅95%、75%、45%等硅铁,贫硅铁(含硅12%),硅铝合金,硅钙合金,等等。锰铁再进一步可细分为:高碳锰铁(含碳为7%)、中碳锰铁(含碳1%~1.5%)、低碳锰铁(含碳0.5%)、金属锰、硅锰合金等。
铁合金产品按功能可分为普通和特种两大类,普通铁合金一般包括硅铁、高碳锰铁、锰硅合金和中低碳锰铁等,主要作为钢冶炼中的脱氧剂以及在铸造时改善铸件性能;特种铁合金包括高碳铬铁、中低碳铬铁、微碳铬铁、氮化铬铁、氮化锰铁、硅铬合金、稀土铁合金、硅钙合金、钼铁等,主要作为炼钢的合金添加剂,构成钢的实体成分,用于冶炼优质钢和特殊钢。
我国铁合金主要用途有:
一是作为炼钢脱氧剂。在炼钢过程中脱除钢水中的氧,某些铁合金还可脱除钢中的其他杂质,如硫、氮等。
二是作为钢种的合金添加剂。按钢种成分要求,添加合金元素到钢内以改善钢的性能。
三是作为铸件的孕育剂。在铸铁浇铸前加进铁水中,改善铸件的结晶组织。
四是作为金属还原剂及其他用途。在金属热还原法生产中,用于其他铁合金和有色金属的还原,还有少量用于化学工业和其他工业。
因此,炼钢生产过程中的脱氧和添加合金,大多以铁合金的形式加入。
2012年,我国拥有铁合金生产企业约1400家,其中:中钢集团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锦州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腾达西北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中钢集团广西铁合金有限公司、四川川投峨嵋铁合金有限公司、青海物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金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绛县明迈特有限公司、山西东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四川明达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是行业内较大的铁合金生产企业。
2012年,我国拥有铁合金生产能力为4100万吨,实产铁合金3129万吨。2009—2012年我国分省市铁合金产量见表1。
表1 2009—2012年我国分省市产量 单位/万吨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铁合金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南、西南、华北及西北地区,2012年分别占全国总产能的27.07%、23.10%、18.28%和18.05%。4个地区合计占全国总产能的86.5%。从近4年发展趋势看,西北和西南地区所占比例处于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4.34和0.94个百分点,中南和华北地区所占比例处于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2.58和1.74个百分点。其余2个地区,华东地区占比8.98%,比例基本处于不变状态,东北地区占比4.52%,比例处于减少趋势。
从分省产量情况看,2012年广西、内蒙、贵州、湖南和四川5个省分别占据我国前五位,占比分别为12.29%、11.49%、9.9%、9.76%和6.61%,从近4年发展趋势看,发展较快的省份有宁夏、云南、青海、山西和贵州,占比分别增加2.43、2.37、1.69、1.47和0.49个百分点,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
从分年产量增速上看,2009—2012年我国铁合金产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0.4%、8.2%、16.7%和10.1%,4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
2011年,从我国铁合金生产方法来看,电炉冶炼方法产能约为3800万吨,约占96.5%,高炉、转炉或其他方法产能约为140万吨,约占3.5%。
截至2011年底,我国铁合金电炉6300kVA以下冶炼炉数量约占9.4%,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3.4%;6300kVA冶炼炉数量约占31.6%,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21.1%;6300~12500kVA冶炼炉数量约占12.5%,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12.1%;12500~25000kVA冶炼炉数量约占43.9%,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56.8%,大于25000kVA冶炼炉数量约占2.7%,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6.6%,见表2。
表2 2011年底我国各种铁合金炉型数量以及产能比例
(1)我国铁合金消费量
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铁合金生产国和消费国。2012年,我国生产铁合金3129万吨,出口铁合金64万吨(不含电解金属锰13万吨),进口铁合金189万吨(不含电解金属锰0.05万吨),净进口铁合金125万吨,我国铁合金表观消费量为3254万吨,与2011年同比增长14.02%。为此,近年来,我国铁合金消费量一直也保持着较高速度增长。
从铁合金分品种消费看,我国普通铁合金消费量约占67.5%,其中硅铁约占17%,锰铁(含电炉锰铁和高炉锰铁)约占19%,锰硅合金约占24%,中、低碳锰铁约占7.5%;特种铁合金消费量约占32.5%,其中:高、中、低、微碳铬铁约占23.5%,氮化铬铁、氮化锰铁、硅铬合金等约占9%。
(2)我国铁合金进出口分析
2012年,我国铁合金出口63.65万吨(不含工业硅和电解金属锰),同比减少31.9%。其中:75%硅铁出口41.13万吨,同比减少28.95%;中低碳锰铁出口1.07万吨,同比减少53.82%;锰硅合金出口0.36万吨,同比减少78.92%;高碳铬铁出口3.95万吨,同比减少64.85%。此外,工业硅出口48.01万吨,同比减少17.8%;电解金属锰出口13.04万吨,同比减少19.48%。
2012年,我国进口铁合金189.43万吨(不含工业硅和电解金属锰),同比减少7.77%。其中:铬铁(C>4)152.88万吨,同比减少15.22%;锰硅合金进口3.07万吨,同比增加175.16%;镍铁进口24.4万吨,同比增加68.85%;铌铁进口1.99万吨,同比增长3.85%。此外,工业硅进口0.34万吨,同比减少59.48%;电解金属锰进口502t,同比减少62.01%。
2012年,全国铁合金净进口125.78万吨(不含工业硅和电解金属锰),同比增加12.38%,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市场铁合金供需失衡,致使国内铁合金市场价格一跌再跌。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1年以前我国锰硅合金一直是主要出口产品之一。但是,2012年锰硅合金仅出口 3634t,进口30702t,净进口27068t,说明我国铁合金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下降。
据初步统计,2012年我国主要在西北地区已建和在建铁合金产能约300万吨,预计2013—2015年期间,我国每年新建铁合金产能将达到350万吨左右。
同时,国家积极推动铁合金电炉大型化和规模化,并依据产业政策,大量6300kVA及以下电炉将在2015年前被逐步淘汰,预计在2015年前我国铁合金小炉型的产能将每年淘汰100~150万吨。
为此,预计2015年我国铁合金产能将达到5000万吨以上,铁合金产量将达到4070万吨。
(1)可节电约2%~5%
炭电极代替电极糊后,不需要经过熔融硬化过程,加上炭电极电阻率一般为38~45μ Ωm(也有更低的),要比硬化后的电极糊电阻率低10%~15%,为此,估计吨铁合金可节电2%~5%。
(2)可提高铁合金产量5%~10%
炭电极电阻率低,可使铁合金电炉通过电流密度增加,可增加电炉铁合金产量。
(3)能改善铁合金电炉操作环境
铁合金采用炭电极生产时,基本不产生沥青烟,可以节省部分烟气处理费用。而铁合金采用电极糊生产时,电极糊硬化时,会产生大量沥青烟,这些沥青烟与粉尘混合在一起,处理较难,处理费用较高。
(4)对铁合金冶炼生产较为方便
炭电极生产时,可生产成空心炭电极,对炭电极生产来说,难度不大,但对铁合金生产来说,就非常方便。在铁合金生产时,通过炭电极中空心可以随时加料。
(5)消除铁合金生产软断风险
铁合金采用电极糊生产时,操作不好或管理不善,有时会发生软断事故,而炭电极不存在软断风险。
(6)炭电极消耗要比电极糊低
据初步测算,炭电极吨铁合金消耗约为20~25kg,电极糊吨铁合金消耗约为25~36kg,平均消耗要降低20%~25%。
(1)增加铁合金冶炼成本
大规格炭电极目前售价一般在8000元左右,而优质电极糊(密闭糊)一般在3500元左右,吨铁合金平均消耗电极糊约28 kg,折成吨铁合金成本98元,吨铁合金平均消耗炭电极约23 kg,折成吨铁合金成本184元,每吨约高86元。
(2)增加铁合金冶炼时硬断风险
根据目前铁合金冶炼原理,采用电极糊冶炼时,由于铁壳内有钢筋,电极糊硬化后,硬断可能性较小,采用炭电极冶炼时,炭电极连接比较长,全部依赖炭电极接头连接,遇到矿石等硬物撞击时,虽然也不太容易折断,但相对于电极糊来说,概率还是要高一些。
综上,笔者认为,炭电极代替电极糊是可行的。目前,难点主要是铁合金冶炼的习惯,以及铁合金电炉需要改造。因此,笔者建议最好要从新建铁合金电炉开始,设计时就改为炭电极冶炼。其次,要将现有铁合金分品种,分步进行。例如:第一步,金属锰、金属铬等现基本采用石墨电极,可采用炭电极替代;第二步,锰硅合金、硅铬合金、硅钙合金等没有铁元素的铁合金可以采用炭电极;第三步,高中低铬铁、钒铁等高附加值的铁合金可以逐步实施采用炭电极;第四步,才是硅铁等附加值比较低的铁合金。
表3 2015年我国铁合金用炭电极需求预测
预计到2015年我国铁合金产量约为4070万吨,其中电炉铁合金产量约为3950万吨。假如我国铁合金电炉全部采用炭电极冶炼,需要炭电极大约为90万吨。分品种铁合金消耗炭电极需要预测见表3。
[1]刘维国.2012年“十二五”我国铁合金行业发展趋势解析[N].中国冶金报,2012-04-19.
[2]刘卫.铁合金生产[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3]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铁合金统计数据.http://www.chinaisa.org.cn/gxportal/login.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