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海洋优势打造海上浙江强省

2014-08-02 08:10:14郑荐平
浙江经济 2014年18期
关键词:浙江海洋建设

郑荐平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他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了建设海上浙江的战略构想。未来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两大红利和三大需求。两大红利是改革和城镇化,三大需求是能源、环保和养老。浙江最大的特色是民营、最大的优势是制造、最大的潜力是海洋。我们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主攻沿海、转型升级,建设海洋强省。

高强度构建浙江能源强省

充沛的能源是实现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以能源保障为核心,以节能环保为重点,加快油气储备和核电、风电、潮汐发电建设,建设一批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形成科学合理的能源体系势在必行。

一是争取成为国家东海油气等开发的前沿服务基地和战略支撑。1998年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浙江就已明确提出,积极配合参与对东海油气田的联合开发,成为东海油气开发基地,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东海油气田的后方服务基地。一旦国家加大东海油气开发力度,作业补给、部分装备供应等后方服务基地的重任浙江可以主要承担。为加快东海油气开发,应大胆创新现有开发机制,探索中央地方统筹、国有民营结合的方式,争取由浙江牵头负责整个东海油气的勘探、开发、利用、对外合作等事务。

二是进口LNG接收。LNG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引进LNG将对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有效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双重问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从宁波口岸直接进口LNG能大幅改善了省内天然气供需缺口,进口LNG与“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二线”“川气东送”“东海天然气”形成互补格局,可以有效降低供气风险,保障供气的安全可靠性。同时随着LNG的引进,可有效改善浙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对浙江有效减少雾霾天气,降低PM2.5将起到积极作用,环保效益十分显著。

三是加快发展核电和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积极有序布局沿海核电项目。加快秦山一期扩建、三门一期二期以及龙游、苍南等核电项目的建设,积极开展近岸海岛核电项目选址布局。实施沿海地区风能开发利用。建立完善风电开发利用专项资金和“绿色电价”机制,积极实施近海风电示范项目,储备技术,积累经验,推进百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的建设,规模化开发海上风能资源,规划建设一批风电场和风电设备研制项目,加快形成沿海和海岛风电产业链。积极开展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统筹考虑建设条件、海洋综合利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按照自北向南、距大陆海岸由近及远的原则,逐步开发杭州湾、舟山东部海域、宁波象山海域、台州海域、温州海域等五大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沿海潮汐能、潮流能开发。摸清潮汐能、潮流能资源情况,重点探索开发潮汐能、潮流能,结合英国、韩国等近年来建设大型潮汐能电站的经验,加强潮汐能规划开发,实施万千瓦级潮汐发电示范项目,提高电价补偿标准(相对风电补偿0.5元/度,潮汐能仅需补偿0.2元即可保本),通过潮汐能产业化实现推广开发。

高质量重振浙江制造雄风

牢牢抓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浙江港口岸线、滩涂资源、战略区位、港口物流等临港优势和民间资本优势,以产业链配套为目标,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着力发展海洋装备、船舶、石化、钢铁等一批基础条件成熟、产业带动性强的现代临港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广泛采用现代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改造升级重化工业,加快浙江临港工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这对于建设海洋强省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建立石油化工基地。石化要坚持大型化、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以炼油和乙烯为龙头,三大合成材料及多种有机化工原料为重点,向下延伸到精细化工、塑料等产业链,坚持提升技术水平与淘汰落后产能并举、产业发展与环境和谐并重,着力推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石油化工,做精做优化学工业,全面提升浙江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是建立钢铁工业基地。坚持做大做强做精临港钢铁,不锈钢及金属管道、钢铁服务业等优势领域,通过“上大压小”加快推进产业布局、产品结构、技术层次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构筑效益优良、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生态友好的新型钢铁产业发展格局,增强钢铁产业对浙江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力。

三是建立船舶工业基地。修造船业是一个资本、技术、劳动力三密集,产业联动性很强的行业。要抓住国际船舶工业重组转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利机遇,充分发挥浙江沿海及主要岛屿船坞条件优、零部件加工制造能力强的优势,以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船舶、船用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和技术,把船舶工业发展成为浙江有特色、有实力的重要海洋产业。

四是发展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壮大汽车整车规模,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体系,有效提高零部件产品的系统化、模块化供货能力,实现整车与汽车零部件的互动、协调发展。

高效益发展远洋捕捞与海洋渔业

近年来,海洋渔业资源日益枯竭,经济鱼类已基本形不成鱼汛,小杂鱼和低质鱼类约占捕捞总量的2/3,海洋渔业亟待转型调整。在实施近海捕捞总量和强度控制的基础上,发展以稳妥推进远洋渔业,大力提升水产养殖,主攻水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休闲渔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海洋渔业是必经之路。

一是稳妥推进远洋渔业。要抓住国家支持远洋渔业发展的机遇,加大对远洋渔业和国内海洋捕捞业转型升级扶持力度,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发展混合制所有制经济形式,充分发挥国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民营群众渔业走出国门;鉴于远洋渔业涉外性强,政策性强的产业特点,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管理,完善配套管理办法,形成合力,达到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目的;引导远洋渔业企业采取捕捞、加工、贸易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产品的管理,提升加工层次,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走综合经营的路子;加快远洋渔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新资源、新技术的开发,切实提高经营效益;加大远洋渔业人才的储备,既要培养高级的海洋渔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又要培养高级的海洋渔业管理人才,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远洋渔业队伍;拓展远洋渔业领域,积极开拓资源开发度较低的印尼、秘鲁等远洋渔场,建立更多的资源开发支撑点。

二是大力提升水产养殖,主攻水产品加工业。结合全省重要港湾和浅海滩涂养殖生态与主要鱼类养殖场容量评价研究,积极规划全省海水养殖的总量、密度、结构及布局,完善渔业养殖许可管理和总量控制制度,全面推广高效、生态、安全、节约的养殖模式,减少污染,保障产品安全。按照特色化、产业化、标准化、无公害的要求,培育建设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带,使浙江成为全国重要的名牌水产品生产、出口基地。推广先进养殖技术与设施,加强选择育种、遗传育种研究,建设一批海上高新养殖示范区,促进传统养殖业升级。

三是培育发展休闲渔业。抓住国内外旅游业持续升温的机遇,充分挖掘特色资源优势,利用海天佛国、千年曙光等丰富的滨海旅游特色资源、渔业民俗文化,发展休闲渔业,开发一批具有浙江特色、海滨风情的渔区旅游产品。浙江发展休闲渔业不可千篇一律重复建设,要立足当前,对现有简单、粗放、雷同的休闲渔业项目进行资源整合,同时着力提高层次,因地制宜,发挥特色,树立品牌形象,突出资源优势。其次休闲渔业开发和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认真做好消费层次定位、消费数量、消费范围等市场预测,不可盲目求大求新,要有一定水平,要综合统筹考虑环境建设、人文建设、生态建设和渔区社会发展等因素,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确保质量,使休闲渔业成为渔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着眼点。

高起点发展海洋工程与公共服务业

加快沿海港口城市、临港工业区和主要海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发展海洋公共服务事业,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海洋经济支撑服务能力,扩大海洋公共服务范围,提升海洋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发展海洋经济、实现海洋强省的重要保障。

一是加快沿海、海岛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大交通网架,主要是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对接工程,连接陆海;加快沿海高速公路、铁路建设,贯通海岸;加快省内路网连接,增加省际公路、铁路通道,改善内河航道,拓展宁波—舟山枢纽港以及温州、台州、嘉兴沿海港口和沿海城市通往内陆腹地的物流走廊,提高综合集疏运能力。水利建设。加强沿海和海岛地区供水、防洪排涝等水利设施建设,分阶段、多渠道解决浙东、浙北、浙中南沿海,特别是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工业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积极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化,扩大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大陆与主要海岛、主要海岛与邻近大岛的信息联网,不断提高网络化水平。

二是加快发展海洋公共服务事业。提高海洋信息化服务能力。加快海洋信息化建设,积极应用各类涉海调查成果,推进涵盖海洋资源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等功能在内的海洋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快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专网全面联通。提高海洋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分级管理、运转高效的省、市、县三级海洋灾害应急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海洋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能力。完善海洋环境观测监测体系,建设海洋灾害综合观测监测平台,实现海洋观测监测信息的实时接收与传输,提升海洋环境观测监测能力;建立主要海洋灾害预警业务平台,形成以省、市两级预报机构为主,县级海洋站为辅的海洋预报服务体系。提高海上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海上交通管理和海洋通道安全保障,严格船舶检验、登记、签证制度,规范船舶航行、停泊和作业活动,加强危险货物管控、交通事故处置、海底障碍物清除的监督管理。增强海洋事业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加强对涉海产业发展的指导,提高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引导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海洋产业向“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总体布局发展。

高品质建设海湾型、海岛型城市

海湾型城市,是指在空间布局上不受限于海岛的地理范围,而是扩张到岛外的空间,包括岛屿附近的海域以及海岛周围附近的大陆。海湾型城市是从空间发展形态上对城市的一种定位,也是引导城市发展的一种目标导向。从滨海城市到海湾城市的转变是一个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也是具备基本海湾特征的城市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浙江拥有丰富的海岸、海岛资源;有杭州湾两岸,宁波、舟山和温台沿海3个海洋经济区。杭州湾两岸海洋经济区包括杭州湾北岸的嘉兴市部分地区、南岸的绍兴市部分地区以及杭州市的临杭州湾区域。该区滩涂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海洋开发程度较高。宁波、舟山海洋经济区包括宁波市的滨海地区和舟山市的海岛及邻近海域,拥有港、渔、景、涂等优势资源。宁波港和舟山港分别为全国第二、第九大港,海洋开发基础较好,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海洋经济比较发达。温台沿海海洋经济区包括温州市、台州市的滨海地区和海岛及邻近海域,深水岸线、风景旅游和滩涂资源丰富。温州港是我国沿海枢纽港之一,台州港是浙东沿海的重要港口。

与杭州湾两岸海洋经济区,宁波、舟山海洋经济区和温台沿海海洋经济区相对应的是杭州、宁波、台州、温州四大沿海都市圈城市群。四大都市圈城市群在海湾型城市的建设导向上也应各有侧重。杭州都市圈城市群要积极发挥海洋科教优势,做强海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对海洋综合开发的科技、人才、教育、金融、信息、设计等支撑能力;宁波都市圈城市群重点要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和国际现代港口城市建设,做强港口物流、口岸贸易、海洋旅游、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增强对国家战略物资储运保障、东海油气开发和海洋科教研发的服务能力;温州、台州都市圈城市群重点要加强民营经济发展先行创新,推进温州枢纽港、温台滨海重点开发区块建设和临港先进制造业发展,建设长江三角洲南翼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北翼中心城市。

建设海湾型城市要坚持统筹海湾发展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人地陆海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立足浙江海湾的实际,充分发挥海湾业已形成的区域发展优势,紧紧围绕影响海湾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运用生态学和区域发展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论,统筹环境、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统筹海湾一体化发展。

猜你喜欢
浙江海洋建设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