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辉
(河北道桥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石家庄市东二环上跨和平路桥于20 世纪90年代建成通车,全桥共7 孔,跨径为2 ×27 m + (27 m +36.5 m +27 m)+2 ×27 m,上部结构中间三孔为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两侧2 ×27 m 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 梁。半幅桥面净宽16 m,外侧1.25 m 人行道,内侧2 m 分隔带。半幅横向分为10 片梁,主梁中距1.7 m,沿桥跨纵向共布置3道横隔梁,其中梁端各1 道,跨中1 道。经过近20年的运营,特别是近年来大量超重车辆的通行,两侧27 m 预应力混凝土T 梁的中横隔梁出现了较严重的剪切破坏,主梁未见病害。
考虑到该桥原设计横隔梁间距过大,横向联系较弱,加固时拟采用以下措施:
(1)针对中横隔梁病害,在对破碎区处理后采用增大截面加固;
(2)在T 梁纵向近L/4 和3L/4 附近各增设1 道中横隔梁,以增强桥梁整体刚性。
为充分了解采用以上加固措施后该桥的整体受力状况,实施前借助有限元软件对以下内容进行了分析:
(1)加固前、后结构动力特性变化情况,主要关注结构频率变化;
(2)加固前、后中横隔梁应力变化情况,了解加固后中横梁应力增减幅度;
(3)加固前、后主梁应力变化情况,了解增加恒载后主梁应力变化幅度。
依据结构特点及分析需要,本次借助桥梁计算软件Midas Civil,采用梁格法建模分析。
(1)单元选择:T 形主梁、横隔梁均采用梁单元模拟;
(2)荷载:结构自重按设计规范取用;桥面铺装、护栏等按梁单元均布荷载施加;汽车荷载采用集中力模拟,共分四级,每级按常用三轴车辆实际尺寸分为6 个集中力施加;
(3)计算工况:为充分了解加固效果,共分为加固前、仅加厚中横隔梁、增设横隔梁距支点1 m、3.15 m、4.15 m、5.15 m、6.15 m、7.15 m、8.15 m、9.15 m、10.15 m、11.15 m、12.15 m 等13 种情况。(为后期分析方便,以上工况均表示为增设横隔梁距支点距离,其中0.0 m 表示加固前、0.2 m表示仅加厚中横隔梁)。
2.3.1 结构动力特性变化
加固前、后结构频率变化如图1 所示。
由图1 可以看出,采用增设横隔梁加固后,由于结构质量有所增加,而纵向刚度未有变化,所以结构频率略有降低,但幅度较小。
图1 加固前后结构频率变化曲线
2.3.2 中横隔梁应力变化
加固前、后中横隔梁底缘变化如图2、图3 所示。
图2 加固前后横隔梁底缘应力变化曲线
(1)由图2 可以看出,采用增设横隔梁加固后,结构在恒载作用下中横梁底缘应力明显降低,而且随着增设中横梁距支点距离增大,中横隔梁底缘应力逐渐减小,降低幅度近加固前横隔梁底缘应力的50%;
(2)由图3 可以看出,采用增设横隔梁加固后,在各级活荷载作用下中横梁底缘应力明显降低,而且随着增设中横梁距支点距离增大,中横隔梁底缘应力逐渐减小,降低幅度近加固前横隔梁底缘应力的50%。
2.3.3 主梁应力变化
加固前、后主梁跨中底缘应力变化如图4、图5 所示。
图3 加固前后横隔梁底缘应力变化曲线
(1)由图4 可以看出,采用增设横隔梁加固后,结构在恒载作用下主梁跨中底缘应力略有增加,但幅度较小;
(2)由图5 可以看出,采用增设横隔梁加固后,在各级活荷载作用下主梁跨中底缘应力略有降低,而且随着增设中横梁距支点距离增大,主梁跨中底缘应力逐渐减小,在9m左右最小,而后逐渐增大,但幅度均不大。
图4 加固前后主梁跨中底缘应力变化曲线
(1)增设中横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结构自重,使结构频率略有降低,但幅度不大。
图5 加固前后主梁跨中底缘应力变化曲线
(2)增设中横梁对降低中横梁底缘应力效果明显,而且位置越靠近跨中效果越明显。
(3)增设中横梁虽然对提高结构整体刚度有较大帮助,但对降低T 型主梁跨中应力效果不大。
[1]黄平明,陈万春.桥梁养护与加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139-14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Z].200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