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非运动情境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测量工具的研制与检验

2014-07-31 21:21:04殷恒婵傅雪林
体育科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阈下启动调节

杜 吟,殷恒婵,马 强,黄 凯,傅雪林,王 畅,崔 蕾

运动与非运动情境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测量工具的研制与检验

杜 吟1,殷恒婵1,马 强1,黄 凯1,傅雪林2,王 畅1,崔 蕾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发一套测量在生活悲伤、生活愉悦、运动悲伤、运动愉悦4种情境下,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内隐情绪调节策略与特点的测量工具,该工具能够对个体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方法:1)通过对436名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选出代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的词语,并运用该词语编写句子,共265句;再以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40名作为新样本,以选择偏向和反应时为标准,对所编句子进行筛选,确定了96句为测量工具材料,并编制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测量任务程序。2)再重新选取85名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为对象,测量内隐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前、后,被试观看4种情境的情绪图片时的情绪反应和句子整理任务的选择偏向,并采用MP150多导生理记录仪同步记录其观看情绪图片时皮电、心率指标的变化,以此对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测量任务程序的测量效果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启动前、后被试的皮电和心率有显著差异,说明工具有效启动了被试进行内隐情绪调节的目标;句子整理任务能够测量出被试自动选择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为5种类型(认知重评、表达抑制、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共用、除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以外的其他策略、无特定策略);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运动与非运动群体面对不同情境时所采用的调节策略存在差异。研究结论:编制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测量工具,能够有效测量不同情境下个体所使用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

运动情境;非运动情境;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测量工具

引言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指个体通过使用各种策略对情绪的发生、体验和表达进行调控的过程,它可能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发生。情绪调节既包括有意识的、需要努力的、控制的情绪调节(外显调节),也包括无意识的、无需努力的、自动的情绪调节(内隐调节),同时,它也包括对正、负性情绪的维持、降低和增强(Gross等,2007)。情绪调节是情绪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其中,情绪调节策略作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与个体的情绪状态、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性等心理维度,以及记忆、决策、判断和推理等高级认知活动都存在密切的关系(Gross,1999;Richards等,2000;Uphill等,2009)。情绪调节策略的有效应用不仅对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对运动员的压力应对、团队合作、良好竞技状态的保持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已有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研究中,Gross提出的模型目前被学界广泛接受,该模型指出,特定的情绪调节策略在情绪产生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Balzarotti等,2010)。其中,前4种策略被定义为“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是指在情绪产生之前去引发或抑制情绪反应。第5种策略被定义为“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是指在情绪产生之后改变已经诱发的情绪的特征(Gross,1998,2008;Richards等,2000)。在这5大分类中,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中最为常用的是认知重评策略,而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中常用的则是表达抑制策略(Gross,1998)。总的来说,非运动领域的相关研究表明,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相比是一种更具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

上述研究结果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和给予被试明确指导语的实验研究得出的,也就是说,都是针对外显层面情绪调节的研究结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调节很大程度上是在内隐层面进行的,内隐情绪调节在个体的情绪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Koole等,2011)。现有的研究表明,启动被试无意识的情绪调节目标,可以有效降低其对消极情绪刺激的情绪反应(Mauss等,2007;Williams等,2009)。Hopp等(2011)的研究表明,情绪调节的效果取决于有意识和无意识情绪调节过程的相互作用。

目前,有关内隐情绪调节的研究较少,Meyer等(2011)在其研究中指出,已有内隐情绪调节的研究,还未涉及个体在其相应的社会情境和动机下自动化地进行着怎样的调节这个问题。换言之,现有研究关注的是,人们在内隐情绪调节方面“能做什么”(也就是具不具备调节的能力),而不是“实际做什么”(也就是,其在日常生活中自动选择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及其调节效果)。因此,目前仍没有研究能够揭示个体内隐层面自动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及其调节效果。

为了揭示出个体在不同情境中自动选择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本研究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研制出测量运动与非运动情境中,个体自动选择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的测量工具,并对工具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本研究成果能够为深入探究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在不同情境中所采用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提供有效的手段和工具,为改善个体情绪及情绪调节策略的干预研究,提供诊断和评价的依据。

1 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测量工具的研制

本研究根据阈下启动范式和无意识目标寻求理论,设计了测量个体内隐情绪调节策略的任务程序。首先,阈下启动是研究无意识加工的常用范式,现有研究表明,文字、图片都可以起到阈下启动的作用(Liddell等,2005;Brooks等,2012;Custers等,2010)。因此,本研究采用阈下图片与文字双启动的方式,启动个体进行内隐情绪调节的目标。其次,在内隐情绪调节领域,Mauss等(2007)采用句子整理任务(Sentence Unscrambling Task),内隐地启动情绪表达的目标(如,用“爆炸的”、“煮沸的”启动表达的目标)或情绪控制的目标(如用“稳定的”、“隐蔽的”启动控制的目标),结果表明,情绪控制目标能够有效降低被试对于实验室诱发的愤怒情绪的愤怒体验。与之相似,Williams等(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内隐地启动认知重评的目标,能够降低被试对于实验室诱发的焦虑情绪的反应。以上两项研究说明,句子整理任务中的词语可以代表特定的情绪调节策略,并且被试不会意识到任务的真实目的。因此,本研究采用改编的句子整理任务测量被试自动选择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

1.1 情绪图片材料的筛选与确定

1.1.1 情绪图片材料的筛选

首先,从中国情绪图片系统(Chinese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 ,CAPS)和互联网上初步选取生活图片256张、运动图片284张,共540张情绪图片。图片的选择标准为:尽量选择突出刺激物本身的图片,尽量选择内容清晰、含义明确的图片,尽量选择没有文字的图片。之后,应用photoshop对这些图片进行处理,统一分辨率为100象素/英寸,尺寸为11 cm×8 cm。

1.1.2 情绪图片材料的确定

1.被试

本研究运动群体分为两部分,“工具研制部分”的对象:体育专业大学生,皆接受过2年或2年以上的运动训练;“工具检验部分”的对象:在符合上述标准的基础上,达到国家二级或二级以上运动员的标准。

本研究非运动群体指:不能满足除体育课之外,每周参加运动的频次为2次,每次运动的时间为30~ 60 min这个条件的群体。

2.情绪图片的评分程序

要求被试对上述540张图片在愉悦度和唤醒度上进行9点量表评分。评价方式采用自我评价模式(Self-Assessment Manikin,以下简称SAM) (Bradley等,1994),愉悦度的评价是:愉快程度越高,评分越接近9;愉快程度越低,评分越接近1。唤醒度的评价是:兴奋程度越高,评分越接近9;兴奋程度越低,评分越接近1。采用E-prime 2.0随机呈现图片,一个维度评价完毕后,依被试的实际情况休息5~10 min,再次随机呈现所有图片,针对下一个维度打分,所有图片共呈现2轮。两个维度的评价顺序在被试间做了平衡。在进行正式任务前有练习阶段,待被试正确理解和区分两个维度的含义,并熟悉实验程序后方可进入正式评价阶段。

3.情绪图片的评分结果与分析

根据已有研究中悲伤、愉悦、中性图片愉悦度和唤醒度的评分范围(Stanger等,2012;Khalfa等,2002),按照40名被试对图片的评分结果,剔除运动与非运动群体评分差异显著的图片(P<0.05),最终选出低愉悦度、低唤醒度的生活悲伤图片48张;高愉悦度、高唤醒度的生活愉悦图片48张;愉悦度中等、低唤醒度的生活中性图片32张;低愉悦度、低唤醒度运动悲伤图片48张;高愉悦度、高唤醒度的运动愉悦图片48张;愉悦度中等、低唤醒度的运动中性图片32张。共256张情绪图片为正式测量工具的图片材料(表1)。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在每种图片的评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群体对选定的情绪图片评价较为一致。

表1本研究图片愉悦度、唤醒度评分结果一览表

Table 1 The Scores of Valence and Arousal of Emotional Pictures

注:*表示P<0.05,**表示P<0.001。

1.2 句子整理任务的编制与初步检验

1.2.1 句子整理任务的词语筛选

1.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大学生共436人。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平均,专业分布广泛。

2.方法

根据Srull提出的研究范式(Srull等,1979)中句子整理任务的编制程序,采用“自编情绪调节策略开放问卷”对被试进行调查,要求其写出与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有关的词语。发放问卷436份,收回问卷433份,有效问卷398份(男n=148,女n=250),具体人数分布为:运动群体88人,非运动群体310人。有效率为91.3%。

3.调查结果与分析

初步整理出“认知重评”相关词语105个,“表达抑制”相关词语113个,以选择率的高低、词语是否适宜编写句子、是否有歧义为标准,最终筛选出能代表认知重评的词语55个,能代表表达抑制的词语57个(表2)。

1.2.2 句子整理任务的编制

采用选出的55个认知重评词和57个表达抑制词编写句子,编写的每个句子含6个词语,共分为3类,第1类是既包含认知重评词,也包含表达抑制词的句子,如,“恶劣环境需要改变(认知重评词)忍耐(表达抑制词)环绕(无关词)”;第2类是包含认知重评词和无意义词的句子,如“专家分析(认知重评词)解答(无意义词)经济问题问候(无关词)”;第3类是包含表达抑制词和无意义词的句子,如“大脑处于抑制(表达抑制词)空白(无意义词)状态脊柱(无关词)”。还有一类中性句子,实验中与上述3类句子混合并随机呈现,以控制被试猜测实验目的,如“工人正在粉刷(可选词)装修(可选词)房屋水泥(无关词)”。最终编写出上述4类句子共265句,其中,第1类118句,第2类71句,第3类39句,第4类37句。

表2本研究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词语结果一览表

Table2TheWordsSelectedasCognitiveReappraisalandExpressionSuppression

认知重评词表达抑制词编号词语%编号词语%编号词语%编号词语%1改变66.330重建25.11抑制62.330保持26.42转变63.831剖析24.62压抑61.631遮盖26.43假想61.532解构24.43压制61.032扼制26.14体谅58.033评估23.94忍耐60.333按捺25.95变换55.334取代22.65隐藏57.834镇压25.16转化52.535开解22.66克制55.535藏匿24.47乐观50.236重整21.37掩饰54.036遮蔽23.48替代47.737变化20.38隐忍50.537埋藏22.99替换47.738转念19.39伪装48.538内控21.910谅解46.939更替19.310假装47.039掩埋21.611重审44.740改换19.111掩盖40.740深藏21.612分析43.941揣摩18.812自制38.741管制21.413代替42.742体会18.813收敛37.742憋住20.914理性40.543揣度17.814约束37.743管控20.115自省39.944修改17.615压迫36.744强忍19.816解释39.745统筹17.316隐瞒35.745遮住18.817考虑37.646琢磨16.617强制34.246深埋18.318重新36.447梳理16.318节制33.947把控17.819迁移35.148思辩15.819控制33.248遮挡17.320疏导34.449调适15.820封闭32.749吞咽16.621转换32.750改观15.121遮掩31.950隐含16.322思索29.851重塑14.622淡化31.651按住16.123对比29.152调控14.323遏制31.652缓冲15.624变通27.853调转14.124束缚30.453掩蔽15.125置换27.654切换14.125隐蔽29.654粉饰14.826重置27.655衡量13.826隐匿28.955制约14.627整理27.327掩藏27.956阻止14.128变向26.128限制27.657自持14.129重构25.129佯装26.6

1.2.3 句子整理任务的初步检验

1.被试

2.检验程序

将每个句子的6个词语的排列顺序打乱,请被试进行初步检验,以确定最终作为测量工具的正式句子。初选任务采用E-prime 2.0编程,任务程序为:先呈现一个“+”符号注视点(500 ms),提醒被试开始实验,接着,屏幕中呈现6个乱序词,请被试选择其中4个词组成一句话,想到答案后立刻按“回车”键(同步记录反应时),接着,屏幕中出现“?”时,请被试口头报告刚才组成的句子(同步录音记录答案)。265个句子随机出现。正式任务前有练习阶段,要求被试所组成的句子要有主语、谓语,并且符合汉语语法习惯,待被试完全掌握要求后,进入正式实验。

3.检验结果与分析

以选择偏向为标准,从4类句子中各选出24句、被试对句中两个可选词无明显选择偏向的句子,共96句。采用秩和检验分别计算运动与非运动群体被试的结果,运动群体负秩号的平均秩次为19.00,正秩号的平均秩次为19.00,两个可选词的选择偏向无显著差异(P=0.25);非运动群体负秩号的平均秩次为15.00,正秩号的平均秩次为15.00,两个可选词的选择偏向无显著差异(P=0.85)。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被试在96个句子反应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组被试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t=-0.319,P=0.751),说明对两组被试而言,所选句子的难度没有显著差异。

选定这96个句子后,将4类句子分别随机分为8组,每组3句,之后,再重新组合成8组、每组含每类句子各3句的组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这8组句子的反应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8组句子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F=0.436,P=0.876)。最终确定上述8组共96个句子为正式工具的句子材料。

1.3 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测量任务程序的编制

本研究所编制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测量任务程序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阈下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和情绪评价任务”,旨在评估启动被试内隐情绪调节目标的效果;第二部分为“阈下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和句子整理任务”,旨在测量被试自动选择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

1.3.1 阈下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和情绪评价任务程序的编制

任务分为启动和情绪评价两个阶段。启动阶段的虚假任务为中性情绪图片判断任务,要求被试对中性图片(根据情绪情境分为运动中性和生活中性两种)进行积极、消极判断。在每张中性图片出现前,会出现阈下启动图片(分别为运动悲伤、运动愉悦、生活悲伤、生活愉悦4类)和阈下启动词(启动情绪调节目标的词语,如“调节”、“管理”;中性词,如“黑板”、“操场”)。

中性情绪图片判断任务每个启动条件共有16试次(Légal J-B等,2012),每次中性图片判断任务由“+”注视点开始,注视点呈现时间在500~725 ms之间随机,接着呈现棋盘格前掩蔽100 ms,前掩蔽后呈现启动图片11 ms,之后呈现棋盘格后掩蔽20 ms,出现黑屏时间在300~500 ms之间随机,接着呈现“#####”字符串前掩蔽100 ms,之后呈现启动词30 ms,再呈现20 ms后掩蔽“#####”字符串,最后呈现目标中性图片300 ms后消失,屏幕中出现“?”时被试按“F”或“J”键判断图片积极或消极(图1)。所有刺激均为白色“Courier New”字体,背景为黑色。阈下启动程序中的刺激参数参考前人的阈下启动实验(Cesario等,2006;Custers等,2007)和本研究正式实验前的预实验结果。

图 1 本研究阈下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和情绪评价任务流程示意图

第二阶段为情绪评价任务,每个启动条件后,都呈现黑屏,时间在3 000~5 000 ms之间随机,紧接着随机呈现相应情绪情境的图片20张,每张图片重复1次,图片呈现的时间为3 000 ms,每张图片后采用SAM要求被试对图片的愉悦度按1~9数字键进行评分。

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任务组合为一个完整的启动与评价任务,每种情绪情境都是先出现中性启动条件,再出现情绪调节目标启动条件,4种情境出现顺序在被试间平衡。

1.3.2 阈下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和句子整理任务程序的编制

该任务同样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上述“阈下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和情绪评价任务程序”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第二阶段是句子整理任务,旨在探究特定情境下被试自动选择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第二阶段:首先呈现“+”注视点,呈现时间在500~725 ms间随机,接着呈现乱序的6个词,要求被试选择其中4个词组成一句符合中文语法的句子,想到答案后立刻按“回车”键,接着屏幕上出现“?”,此时,被试口头报告所组句子的结果,同步录音记录,接着进入下一试次(图2)。每个条件都有12个句子,即每个条件含上述4种类型句子各3句。

图 2 本研究阈下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和句子整理任务流程示意图

策略选择任务的计算分组标准: 3个认知重评6选4句子中,选择了2个及2个以上认知重评词;3个表达抑制6选4句子中,选择了2个以下表达抑制词;3个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双词语6选4句子中,选择了2个及2个以上认知重评词,这样的被试被定为:①型为认知重评型(即倾向于使用内隐认知重评策略)(表3)。其他类型:②型为表达抑制型(即倾向于使用内隐表达抑制策略);③型为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共用型(即倾向于使用内隐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策略);④型为除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以外的其他策略型(即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以外的其他内隐情绪调节策略);⑤型为无特定策略(即无明显的倾向)。

表3本研究内隐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类型分组标准一览表

Table3GroupingCriteriaofImplicitEmotionRegulationStrategies

认知重评6选4句子认知重评词≥2认知重评词<2认知重评词≥2认知重评词<2认知重评词≥2认知重评词<2表达抑制6选4句子表达抑制词<2表达抑制词≥2表达抑制词≥2表达抑制词<2表达抑制词<2表达抑制词≥2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双词语6选4句子认知重评词≥2表达抑制词≥2表达抑制词≥2认知重评词≥2类型①②③④⑤

2 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测量工具的有效性检验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被试

2.1.2 实验程序

被试进入实验室后,首先,告知其实验主要是关于情绪和言语能力的彼此不相关的两部分实验。实验前,要求被试关闭手机,摘下手上所有的金属物品。安排被试舒服地坐在与实验电脑屏幕相距约60 cm的座椅上,待被试坐好安静下来后,用浓度75%的酒精擦拭其左手中指与食指的指腹,左、右侧锁骨下方和右脚脚踝处皮肤,将生理记录设备连接在被试身上的这些位置。待实验设备连接好后,告诉被试:“请安静坐好,清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接下来,请静静闭目休息3 min并尽量保持身体不动。”同时,测量被试安静状态下皮电(SCRs)和心率(HR)的基线值。

基线测量结束后,进入正式实验。采用工具研制部分中编制的“阈下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和情绪评价任务”和“阈下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和句子整理任务”施测。

2.1.3 阈下启动检验

实验结束后,对阈下启动任务的无意识程度进行检验(Bargh等,2000)。具体步骤如下:首先,询问被试是否意识到有阈下刺激?是否看到文字?是否看到图片?文字是什么?图片是什么?所有被试都报告没有看到文字或图片。接着,给被试可选的3个选项,让被试选择出现的词语可能是什么,所有被试报告的3种结果的次数基本等同,由此可以推断答案是被试猜测的结果。

采用与上述阈下启动相同的方式,启动不同的图片和文字,任务前告知被试仔细观看是否出现文字和图片,并在实验结束后报告,结果,所有被试都不能报告出所呈现的文字和图片的内容。这进一步证实了,启动任务的文字和图片是在被试的阈下水平呈现的。

进一步询问被试对句子整理任务的真实目的的猜测,以及它与前面任务的关系,没有被试猜测出实验的真实目的以及两个任务之间的关系。全部步骤结束之后,感谢被试参与实验并回答被试的疑问。

2.1.4 生理指标的测量

采用BIOPAC公司生产的MP150型多导生理记录仪,采集被试在实验阶段的心电和SCRs信号。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HR和SCRs是能够反映个体情绪变化的较为有效的生理指标(Mauss等,2007;Rainville等,2006;Kim等,2012;Gruber等,2011)。

1.SCRs信号测量:将Ag/AgC1电极分别缠在被试左手食指和无名指的末端指腹上,电极连接在生理记录仪的GSR100C模块上记录SCRs,采样频率为200 Hz。

2.心电信号测量:将可任意粘贴的一次性扣式电极与被试连接。取样电极分别连接到被试的左、右锁骨下,参考电极连接到右腿踝部。电极连接心电描记放大器ECG100C模块上记录HR变化,采样频率为200 Hz。

采集的生理数据采用AcqKnowledge 4.0软件进行编辑处理,计算各条件下的HR和SCRs反应均值,后期数据用SPSS 20.0进行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内隐情绪调节目标启动有效性的结果与分析

为说明各个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实验程序的影响所致,对运动与非运动群体的基线生理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被试的基线SCRs和HR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皮电t=-0.117,P=0.909;HRt=1.778,P=0.079。

以被试类型(运动群体、非运动群体)、启动目标前、后(启动前、启动后)为自变量,愉悦度评分、SCRs、HR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别比较每种情境下被试情绪反应的变化,其中,被试类型为被试间变量,启动前、后为被试内变量。

在生活悲伤情境中,启动目标前、后SCRs上主效应显著,F(1,83)=6.986,P=0.010,η2=0.078(表4),启动后SCRs显著高于启动前,说明启动内隐情绪调节目标后被试生活悲伤情绪显著降低(Kreibig等,2007;Mauss等,2005)。愉悦度评分和HR上没有呈现显著差异(P>0.05)。被试类型主效应不显著,且两因素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在运动悲伤情境中,启动前、后SCRs上主效应显著,F(1,83)=7.464,P=0.008,η2=0.083(表5),启动后SCRs显著高于启动前,说明启动内隐情绪调节目标后被试运动悲伤情绪显著降低(Kreibig等,2007;Mauss等,2005)。愉悦度评分和HR上没有呈现显著差异(P>0.05)。被试类型主效应不显著,且两因素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表4本研究生活悲伤情绪不同群体启动情绪调节目标前、后SCRs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一览表

Table4RepeatedMeasuresANOVAonSCRsbeforeandafterPriminginSadLifeContext

变异来源平方和df均方FSig.效果量被试类型0.03210.0320.0590.8080.001启动前、后0.57310.5736.9860.010*0.078被试类型×启动前、后0.12210.1221.4850.2260.018

注:*表示P<0.05,** 表示P<0.001,下同。

表5本研究运动悲伤情绪不同群体启动情绪调节目标前、后SCRs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一览表

Table5RepeatedMeasuresANOVAonSCRsbeforeandafterPriminginSadSportsContext

变异来源平方和df均方FSig.效果量被试类型0.09310.0930.1720.6790.002启动前、后0.79410.7947.4640.008*0.083被试类型×启动前、后0.00610.0060.0560.8140.001

在生活愉悦情境中,HR上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1,83)=4.360,P=0.040,η2=0.050。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后运动群体HR升高,但无显著差异F(1,44)=0.360,P=0.552;而非运动群体的HR显著下降F(1,39)=4.505,P=0.040,说明非运动群体目标启动后愉悦情绪降低。愉悦度评分和SCRs上没有呈现显著差异(P>0.05)。在运动愉悦情境中,HR上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1,83)=4.309,P=0.041,η2=0.049。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后非运动群体HR升高,但无显著差异F(1,39)=1.942,P=0.171;运动群体的HR降低,但无显著差异F(1,44)=2.497,P=0.121。愉悦度评分和SCRs上没有呈现显著差异(P>0.05)。

综上结果与分析,目标启动前、后被试的SCRs和HR有显著差异,说明工具能够有效启动个体进行内隐情绪调节的目标。

2.2.2 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测量任务有效性的分析

根据前文所述的策略选择计算标准,首先,对启动内隐情绪调节目标前,被试的选择偏向进行卡方检验,在4种情绪情境下,两组被试的选择偏向均无显著差异(P>0.05);启动前,两群体分别在4种情境间的选择偏向也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启动内隐情绪调节目标前,被试对词语的选择没有明显的偏向性。接着,对阈下启动情绪调节目标后,被试自动选择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分析。

1.不同情境两群体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倾向

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对4种情绪情境下,两组被试所采用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生活悲伤(χ2=8.412,P=0.078)、生活愉悦(χ2=2.727,P=0.604)、运动愉悦(χ2=1.599,P=0.809) 3种情境下,两组被试的选择偏向均无显著差异;在运动悲伤情境下,两组被试的选择偏向存在显著差异(χ2=13.794,P=0.008),运动群体在调节运动悲伤情绪时,更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策略共用、以及除这两种以外的其他策略,也就是说,运动群体被试在调节运动悲伤时是使用了多种策略,而非运动群体在调节运动悲伤时则倾向于没有明确的策略(图3)。

图 3 本研究两群体运动悲伤情境内隐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倾向示意图

2.两群体在不同情境中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倾向

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对两组被试在4种情境下,所采用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动群体在4种情境下的调节策略无显著差异(χ2=9.611,P=0.650),而非运动群体在4种情境下的调节策略差异边缘显著(χ2=20.375,P=0.060)。非运动群体在生活悲伤情境更倾向于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两种策略共用,而在运动悲伤情境则倾向于无特定策略;在生活愉悦情境下,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或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两种策略共用,而在运动愉悦情境下,比较倾向于无特定策略(图4)。

综上结果与分析,启动内隐情绪调节目标后,被试在4种情境下均有可能使用单一策略或多种策略共用,且对内隐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倾向呈现出差异性,说明本研究研发的任务程序,能够测量出不同群体被试在特定情境下,倾向使用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

图 4 本研究非运动群体在4种情境下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倾向示意图

3 讨论

3.1 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测量工具的启动效果

阈下启动是指,个体没有在意识层面知觉到呈现的刺激,但该刺激却影响到随后对相关刺激加工的现象(Moskowitz等,2004)。已有的研究证明,文字和图片都可以起到阈下启动的作用(Brasel等,2011;Cooper等,2002;Karremans等,2006;Brooks等,2012)。近期的研究又揭示出,个体能够对概念或图片进行复杂的阈下加工(Massar等,2010;Brooks等,2012;Tong等,2013)。据上所述,本研究将两种启动方法结合,也就是,在阈下相继启动图片和文字,以启动个体进行特定情境的情绪调节目标。从已有研究的实践来看,这种启动方式应该是可行的,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这种方式确实启动了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目标。

生理指标的改变说明,实验程序阈下有效启动了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内隐情绪调节目标,因此,对被试观看情绪图片时的情绪反应产生了不同影响。悲伤情绪下产生显著变化的是SCRs指标,即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后,被试的SCRs升高。Kreibig等(2007)和Mauss等(2005)的研究表明,实验室诱发的悲伤情绪降低时,SCRs指标升高,该结论可以说明,在悲伤情绪下,SCRs的升高就表明个体对悲伤情绪进行了下调。愉悦情绪下产生变化的是HR指标,即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后,被试的HR产生了变化。Driscoll等(2009)和Bradley等(2001)的研究表明,实验室诱发的愉悦情绪降低时,HR降低,该结论可以说明,在愉悦情绪下,HR的降低就表明个体对愉悦情绪进行了下调。以上结果,一方面说明,被试在内隐情绪调节目标启动后,确实对情绪进行了调节;另一方面说明,在内隐调节悲伤和愉悦情绪的过程中,改变的可能是情绪的不同维度(比如效价和唤醒度),也就是说,内隐调节消极情绪时,改变更多的是情绪的唤醒度,或者说程度(Khalfa等,2002;Fusar-Poli等,2009),而内隐调节积极情绪时,改变更多的可能是情绪的效价(Cuthbert等,2000)。总体而言,这种阈下双启动的方式是有效的,为探究不同情境的内隐情绪调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3.2 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测量工具的测量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调节策略在内隐层面可能是单独使用的,也可能是多种策略共用的。这一结果与传统的情绪调节理论不一致,Gross提出的情绪调节的线性模型在该研究领域是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模型(Gross等,2003;Gross等, 2007),该理论认为,情绪调节是在情绪产生的过程中展开的,也就是,在情绪发生的不同时间点上对应着相应的情绪调节策略,比如,认知重评是在情绪发生之前,而表达抑制是在情绪发生之后。

本研究得出的结果是,个体在内隐层面有可能在同一时间使用多种策略进行情绪调节,其实,这一观点已得到了少数外显研究结果的佐证。比如,根据Uphill,Lane和Jones(2012)的研究,运动员在运动领域中更倾向于同时使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来调节情绪,也就是他们更倾向于策略共用而不是单独使用一种策略来应对情绪问题。本研究从内隐层面支持了这一结论,即个体在外显和内隐层面,都可能同时采用多种策略进行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并不是线性的。

上述研究也提到了关于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情绪与情境的特异性,比如,情绪种类、社交情境、学术情境、运动情境等,对个体所使用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也就是说,个体面对不同的情绪、情境时,会采用不同的策略。本研究沿着同一思路,对4种情境下,被试的情绪调节策略使用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运动群体和非运动群体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都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情境特异性。运动和非运动群体使用策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运动悲伤情绪调节上,非运动群体对于陌生情境中的消极情绪,选择的结果是没有明确的策略,也就是,并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这和已有研究中所述一致,即内隐层面的知识是不容易迁移的(Tomiczek等,2008),所以,尽管在生活悲伤中,非运动群体倾向于两种策略共用和使用除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外的其他策略,但运动悲伤中,就更多地表现为没有明确的策略。相反,运动群体对于自己熟悉的运动情境,使用的策略则更为灵活也更具适应性。由此证明,本研究工具能够分情境测量出个体倾向使用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

4 研究结论

1.本研究自主研发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测量工具,能够有效启动个体进行内隐情绪调节的目标,能够有效测量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所采用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

2.本研究工具测得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所采用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为5种类型,即认知重评、表达抑制、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共用、除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以外的其他策略、无特定策略。

3.运动与非运动群体面对不同情境时,所采用的调节策略存在不同。运动群体在4种情境下,都倾向于多种情绪调节策略共用;非运动群体面对生活情境中的情绪,更倾向于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两种策略共用,而面对运动情境中的情绪,则倾向于无特定策略。

5 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

1.本研究工具仅对生活悲伤、生活愉悦、运动悲伤、运动愉悦4种情境中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测量,未来的研究应针对其他的情绪类型(如,愤怒、厌恶、恐惧等)、情绪强度(强、中、弱)等变量,进一步探究各种情绪和情境因素下个体所使用的内隐情绪调节策略。

2.本研究在评估内隐情绪调节目标的启动对情绪反应的主观影响时,仅从外显方面测量了愉悦度这一个情绪维度,而内隐情绪调节对情绪的唤醒度、优势度等维度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入其他情绪维度的评价。

3.情绪的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方面,本研究仅测量了HR和SCRs的变化,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增加反应情绪自主神经反应活动的其他指标,如血压、肌电等。更理想的是,采用脑成像的方法与技术,检测内隐情绪调节过程中个体大脑的激活脑区与程度的差异,深层揭示个体采用不同内隐情绪调节策略调节过程的脑机制。

[1]BALZAROTTI S,JOHN O P,GROSS J J.An italian adaptation of th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J].Eur J Psycho Assessment,2010,26(1):61-67.

[2]BARGH J A,CHARTRAND T L.The mind in the middle:A practical guide to priming and automaticity research[A].In H T Reis,C M Judd.Handbook of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53-285.

[3]BRADLEY M M,CODISPOTI M,CUTHBERT B N,etal.Emotion and motivation :defensive and appetitive reactions in picture processing[J].Emotion,2001,1(3):276-298.

[4]BRADLEY M M,LANG P J.Measuring emotion:The self-assessment manikin and the semantic differential[J].J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1994,25(1):49-59.

[5]BRASEL S A,GIPS J.Red Bull "Gives You Wings" for better and worse:a double-edged impact of brand exposure on consumer performance[J].J Consumer Psychol,2011,21(1):57-64.

[6]BROOKS S J,O’DALY O G,UHER R,etal.Subliminal food images compromise superior working memory performance in women with restricting anorexia nervosa[J].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12,21(2):751-763.

[7]BROOKS S J,SAVOV V,ALLZEN E,etal.Exposure to subliminal arousing stimuli induces robust activation in the amygdala,hippocampus,anterior cingulate,insular cortex and primary visual cortex:A systematic meta-analysis of fMRI studies[J].Neuro,2012,59(3):2962-2973.

[8]CESARIO J,PLAKS J E.Automatic social behavior as motivated preparation to interact[J].J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2006,90(6):893-1672.

[9]COOPER J,COOPER G.Subliminal motivation:A story revisited[J].J Appl Soc Psychol,2002,32(11):2213-2227.

[10]CUSTERS R,AARTS H.In search of the nonconscious sources of goal pursuit:Accessibility and positive affective valence of the goal state[J].J Experimental Soc Psychol,2007,43(2):312-318.

[11]CUSTERS R,AARTS H.The unconscious will:How the pursuit of goals operates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J].Sci,2010,329(5987):47-50.

[12]CUTHBERT B N,SCHUPP H T,BRADLEY M M,etal.Brain potentials in affective picture processing:Covariation with autonomic arousal and affective report[J].Biol Psychol,2000,52(2):95-111.

[13]DRISCOLL D,TRANEL D,ANDERSON S W.The effects of voluntary regula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 on psychophysiological responsiveness[J].Int J Psycho,2009,72(1):61-66.

[14]FUSAR-POLI P,LANDI P,O’CONNOR C.Neurophysiological response to emotional faces with increasing intensity of fear:A 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 study[J].J Clinical Neuro,2009,16(7):981-982.

[15]GROSS J J.Emotion regulation[A].In M.Lewis,J.M.Haviland-Jones,L.F.Barrett.Handbook of Emotions[M].3rd ed.New York,NY:Guilford.2008.497-512.

[16]GROSS J J.Emotion regulation:past,present,future[J].Cognition Emotion,1999,13(5):551-573.

[17]GROSS J J.The 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an integrative review[J].Rev General Psychol,1998,2(3):271-299.

[18]GROSS J J,THOMPSON R A.Emotion regulation:conceptual foundations[A].In J.J.Gross.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M].New York,NY:Guilford,2007:3-24.

[19]GROSS J J,JOHN O P.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implications for affect,relationships,and well-being[J].J Personality Soc Psychol,2003,85(2):348-362.

[20]GRUBER J,DUTRA S,EIDELMAN P,etal.Emo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normative and idiographic positive stimuli in bipolar disorder[J].J Affect Disorders ,2011,133(3):437-442.

[21]HOPP H,TROY A S,MAUSS I B.The unconscious pursuit of emotion regulation: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ical health[J].Cognition Emotion,2011,25(3):532-545.

[22]KARREMANS J C,STROEBE W,CLAUS J.Beyond Vicary's fantasies:The impact of subliminal priming and brand choice[J].J Exper Soc Psychol,2006,42(6):792-798.

[23]KHALFA S,ISABELLE P,JEAN-PIERRE B,etal.Event-related 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s to musical emotions in humans[J].Neuro Letters,2002,328(2):145-149.

[24]KIM S H,HAMANN S.The effect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on physiological reactivity and emotional memory[J].Int J Psycho,2012,83(3):348-356.

[25]KOOLE S L,ROTHERMUND K.“I feel better but I don't know why”:The psychology of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J].Cognition Emotion,2011,25(3):389-399.

[26]KREIBIG S D,WILHELM F H,ROTH W T,etal.Cardiovascular,electrodermal,and respiratory response patterns to fear- and sadness-inducing films [J].Psychophysiology,2007,44(5):787-806.

[27]LEGAL J-B,CHAPPE J,COIFFARD V,etal.Don't you know that you want to trust me? Subliminal goal priming and persuasion[J].J Exper Soc Psychol,2012,48(1):358-360.

[28]LIDDELL B J,BROWN K J,KEMP A H,etal.A direct brainstem-amygdala-cortical ‘alarm’ system for subliminal signals of fear[J].Neuro,2005,24(1):235-243.

[29]MASSAR K,BUUNK A P.Judging a book by its cover:Jealousy after subliminal priming with attractive and unattractive faces[J].Personality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0,49(16):634-638.

[30]MAUSS I B,COOK C L,GROSS J J.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during anger provocation[J].J Exper Soc Psychol,2007,43(5):698-711.

[31]MAUSS I B,LEVENSON R W,MCCARTER L,etal.The tie that binds? Coherence among emotion experience,behavior,and autonomic physiology[J].Emotion,2005,5(2):175-190.

[32]MEYER M L,BERKMAN E T,KARREMANS J C,etal.Incidental regulation of attraction:The neural basis of the derogation of attractive alternative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J].Cognition Emotion,2011,25(3):490-505.

[33]MOSKOWITZ G B,LI P,KIRK E R.The implicit volition model:On the preconscious regulation of temporarily adopted goals[A].In M.P.Zanna.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M].New York:Academic Press,2004.317-404.

[34]RAINVILLE P,BECHARA A,NAQVI N,etal.Basic emo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distinct patterns of cardiorespiratory activity[J].Int J Psycho,2006,61(1):5-18.

[35]RICHARDS J M,GROSS J J.Emotion regulation and memory:the cognitive costs of keeping one’s cool[J].J Personality Soc Psychol,2000,79(3):410-424.

[36]SRULL T K,WYER R S.The role of category accessibilit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formation about persons:Some determinants and implications[J].J Personality Soc Psychol,1979,37(10):1660-1672.

[37]STANGER N,KAVUSSANU M,WILLOUGHBY A,etal.Psych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sport-specific affective pictures:A study of morality and emotion in athletes[J].Psychol Sport Exe,2012,13(6):840-848.

[38]TOMICZEK C,BURKE D.Is implicit learning perceptually inflexible? New evidence using a simple cued reaction-time task[J].Learning Motivation,2008,39(2):95-113.

[39]TONG E M W,TAN D H,TAN Y L.Can implicit appraisal concepts produce emotion-specific effects? A focus on unfairness and anger[J].Consciousness Cognition,2013,22(2):449-460.

[40]UPHILL M A,LANE A M,JONES M V.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for use with athletes[J].Psychol Sport Exe,2012,13(6):761-770.

[41]UPHILL M A,MCCARTHY P J,JONES M V.Getting a grip on emotion regulation in sport: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A].In S.Hanton,S.Mellalieu.Advances in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M].London:Routledge,2009.162-194.

[42]WILLIAMS L E,BARGH J A,NOCERA C C,etal.The unconscious regulation of emotion:Nonconscious reappraisal goals modulate emotional reactivity[J].Emotion,2009,9(6):847-854.

DevelopmentofInstrumentMeasuringImplicitEmotionRegulationStrategiesinSportsandNon-SportsContexts

DU Yin1,YIN Heng-chan1,MA Qiang1,HUANG Kai1,FU Xue-lin2,WANG Chang1,CUI Lei1

Objective:This study aimed to develop a set of measuring instrument which can measure the use of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between sports and non-sports groups in different contexts,and this tool can diagnose and evaluate one’s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Method:1) Through investigating 436 sports and non-sports students,we selected the words which represent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on suppression respectively,and wrote 256 sentences with these words;then using 40 college students as new samples,we identified 96 sentences for measuring tool material based on their selection bias and reaction time,then we wrote the task program of measuring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with these sentences.2) To test the effect of task program,85 students re-selected as subjects completed measures of the task program,which measured emotional reactions to the pictures and selection bias of sentences task before and after the priming of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goal,meanwhile we recorded the heart rate and skin conductance of the subjects using MP150 multichannel physiological recorder when they were viewing the emotional pictures.Resul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heart rate and skin conducta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goal priming,it indicates that the instrument have effectively primed the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goal;sentence task could measure five types of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cognitive reappraisal,expression suppression,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on suppression,others besides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on suppression,no specific strategy);Further analysis foun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of strategies adopted by the sports and non-sports groups in the face of different contexts.Conclusion:The instrument developed in this research can effectively measure implicit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individual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contexts.

sportscontext;non-sportscontext;implicitemotionregulationstrategies;measuringinstrument

1000-677X(2014)12-0044-10

2014-08-18;

:2014-11-11

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人文社科项目(20121002705);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CNLYB214)。

杜吟(1985-),女,甘肃兰州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与情绪、情绪调节及其脑机制研究,E-mail:duyin@mail.bnu.edu.cn;殷恒婵 (1963-),女,山东龙口人,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发展、体育运动与脑可塑性,Tel:(010)58805083,E-mail:yinhengchan@bnu.edu.cn。

1.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2.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029 1.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2.Higher Education Press,Beijing 100029,China.

G804.8

:A

猜你喜欢
阈下启动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雾霾来袭 限产再次启动
阈下抑郁大学生的童年创伤研究
安发生物启动2017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15
阈下信息技术:或成为全媒体时代的脑控手段?
政工学刊(2015年6期)2015-03-10 08:54:52
西部最大规模云计算中心启动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39
俄媒:上合组织或9月启动扩员
环球时报(2014-08-02)2014-08-02 08:26:42
抑郁的新亚型:阈下抑郁
西南军医(2014年4期)2014-01-19 13: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