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被解救的姜戈》是导演昆汀•塔伦蒂诺2012年执导的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白种贵族医生将一位黑奴(姜戈)从奴隶贩子手里解救,并且同黑奴姜戈一起拯救其黑人妻子的一个故事。整个故事围绕黑奴姜戈同白种贵族之间的斗争展开。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美国南方黑人精神却可圈可点。历史上从未出现姜戈这样的片子,一个黑人作为正义使者大规模屠杀白人的片子。一般的黑人题材都是白人拯救黑人,比如隐藏得很深的《阿甘正传》刻意的选择了美国总统下令保护黑人上学来作为黑人民权运动的开端,这种意识形态是潜在的,谨慎的。所以,《被解放的姜戈》注定会深入人心,值得英美文学上的仔细分析探讨。黑人奴隶精神在该片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揭露了那时的美国社会——白种贵族与黑人奴隶的冲突。
关键词:黑人奴隶;奴性;平等自由;解放黑奴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部,具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但不同的是,故事的主角是一个黑人,并对当时的农奴制度进行一定的反思和批判。电影中展现的黑人农奴制度,让人感觉到野蛮和惨无人道,农奴完全没有人生自由,只是主人的资产,主人可以任意处置,包括剥夺其生命。剧中黑人农奴角斗游戏、被狼狗咬伤、被主人锤杀、鞭打、关进“火柜”中等等情节,都和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整个故事不仅揭露了当时的奴隶制,更描述了那个时代,南北战争前的三类黑人:奴性深种的黑人、骨子里不屈但不敢抵抗的黑人、追求平等且具有坚定信念的黑人。
一、奴性深种的黑人。
影片中无数次的提到了一个词“nigger”,即黑鬼。有时候被白人提到,有时候甚至被黑人提到。白人骂黑人为“nigger”尚可以理解,可是黑人都在骂“nigger”真让人忍俊不禁。影片中的最后一个镜头:黑奴姜戈最终报了仇,杀死了所有坏人,把糖果庄园付之一炬,带着妻子骑上马潇洒地离开了。此时,三个坐在囚车里的黑人,看着黑奴姜戈离开的背影,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Who was that nigger?”(这黑鬼是谁啊?)。这一幕可谓点睛之笔,不但切中主题,而且极大地拓宽了内涵。这画面里的三个黑人和原本的姜戈一样,都是奴隶,是附属品,但现在境遇却截然不同。姜戈获得身心的真正自由,骑着白马驰骋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这三个黑人却身陷囹圄——被禁锢的不只是他们的身体,更是他们的灵魂。
二、骨子里不屈但不敢抵抗的黑人。
影片里有第二类黑人,例如姜戈的黑人妻子。他们骨子里不屈,也试图反抗,但失败次数多了也就听天由命,但内心依旧执着不屈,坚持自由平等。其实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笔下的黑奴Jim(《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也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姜戈妻子的出现是一个残忍的一幕,那可怜的女人被锁在狭小的铁皮箱里进行暴晒,这是她再次逃跑失败的下场。如果不是黑奴姜戈的到来,估计白人早已经忘了她的存在,她也就像大多数黑奴那样悄无声息的死了。另外,姜戈妻子脱下衣服时,她背上那触目惊心的伤痕就是她一次次反抗的痕迹。她只是一个代表,这样的黑人奴隶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数不胜数。马克•吐温笔下的Jim遇上了不受文明驯化的Huck,他们一个为了自由平等而逃跑,一个为了远离文明而逃跑。Jim作为奴隶不断地被白人贩卖,而他也只有不断地逃跑,但这一类黑人力量都是弱小的。对于他们,感到深深的同情,同时也被他们的勇敢,不屈所打动,他们值得世人抱着一种尊敬的态度去看待他们。也许只是生不逢时,缺一个拯救者。
三、追求平等、具有坚定信念的黑人。
第三类黑人,就是以黑奴姜戈为代表,在历史上极少的勇敢成功的化身。其实,最初的黑奴姜戈什么也不是,他或许只是个代号。这个代号甚至不能选择自己的衣服,只能赤裸着上身在寒气的夜晚佝偻着背,后背深深的鞭痕即使在夜里,看上去也触目惊心。但姜戈似乎又不那么普通,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拯救她的奴隶妻子。其实影片中的妻子用了象征手法,她一方面代表姜戈拯救的对象,代表姜戈奋斗的目标。但更为重要的是,她象征着黑人的自由,象征着黑人的平等。黑奴姜戈要想拯救妻子,就必须获得自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必须转为勇敢正义的使者。黑奴姜戈从第一次被称为“freeman”之后,就一直为自己是黑人骄傲,敢于向白人叫板。故事中有这样几句话,“自由没有那么抽象,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小到我们是否有权利拥有自己的名字,是否可以决定自己的穿着,有没有权利像白人那样骑在马上,或是到酒館去喝酒。”可见,“freeman”在当时的美国南部意义重大。对于那时的黑奴来说,自由很脆弱,并非人生来就有,也并非是人生来就能得到的权利。
其实,在美国文学中除了忠诚老实或是悲惨命运的黑人奴隶形象,也有一类文学作品将黑人奴隶从人性的高度进行刻画,既突出他们命运的悲惨,也表现了他们为自由的抗争,就像姜戈一样的黑人奴隶。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生动细致地塑造了Jim这个黑人奴隶形象。Jim除了具备黑人普遍特点之外,还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美国有关黑人奴隶形象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而关于黑人奴隶形象的研究早已受到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毋庸置疑,黑奴形象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内涵丰富的问题,值得我们思索并进行深入的挖掘。
参考文献:
[1]虞建华.美国文学简史[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6
[2]朱振武.美国文学中的黑人因素[M].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杨小红(1993.08.26-),女,汉,四川宜宾人,本科,四川师范大学大三在读,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