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速率-时间图像 妙解两道高考题

2014-07-25 08:06:32潘华君
物理教师 2014年11期
关键词:摩擦力小球本题

潘华君 夏 云

(1.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江苏 宜兴 214206;2.江苏省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江苏 宜兴 214206)

v-t图像是每年各地高考卷中的“常青树”,一般以“读图”和“画图”为两种基本考查方式,注重“形”与“境”之间的联想,即给出确定的v-t图像,考查能否清楚地理解“点”、“线”、“面”的物理意义,或是考查能否由物理图像还原真实的运动情境;根据试题的文字表述,通过对物理过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画出或选出相应的v-t图像,重在考查图像转换的能力和过程分析的能力.而在2014年的高考中,有关“速度-时间图像”的问题,除了以上两类外,还出现了利用速度-时间图像的延伸——速率-时间图像的问题,将命题落脚点落在“用”字上,现采撷两例,加以赏析.

1 用速率图像妙解分段直线运动问题

图1

例1.(2014年上海高考题)如图1,竖直平面内的轨道Ⅰ和Ⅱ都由两段细直杆连接而成,两轨道长度相等.用相同的水平恒力将穿在轨道最低点B的静止小球,分别沿Ⅰ和Ⅱ推至最高点A,所需时间分别为t1、t2;动能增量分别为ΔEk1、ΔEk2,假定球在经过轨道转折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且球与Ⅰ、Ⅱ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

(A)ΔEk1>ΔEk2,t1>t2. (B)ΔEk1=ΔEk2,t1>t2.

(C)ΔEk1>ΔEk2,t1<t2. (D)ΔEk1=ΔEk2,t1<t2.

评析:本题将力的分析、运动过程的分析、功的分析、功能关系应用以及速率-时间图像的应用糅合在一起,是一道能很好考查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方法的应用等能力的好题.同时,本题也是传统试题的延伸,将“由A→B的自由下滑”的典型问题改为“B→A的外力控制”的新颖题,从而加大了试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图2

对小球受力分析知,小球受重力、弹力、摩擦力和水平恒力.从做功角度看,水平拉力为恒力,且水平位移相同,所以两次拉力做功相等.取某段直线运动分析,摩擦力做功为W=-μ(mgcosθ+Fsinθ)·L=-μmgx水平-μFy竖直,其中θ角为斜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由此可知,摩擦力做功与斜面倾角无关,只与初末位置间水平分位移及竖直分位移有关,由于先后两次总的水平分位移和竖直分位移均相等,则先后两次摩擦力做功相同,两过程中重力做功也相同,且弹力均不做功,则根据动能定理可知,两球到达A点时的速率相同,动能相等.依据初、末速率相等和路程相等,同时根据图1上轨道的对称特点,可定性认为小球在轨道上一直做加速运动.画出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可知沿Ⅱ轨道运动的小球先到达.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2 用速率图像妙解一般曲线运动问题

图3

例2.(2014年安徽高考题)如图3所示,有一内壁光滑的闭合椭圆形管道,置于竖直平面内,MN是通过椭圆中心O点的水平线.已知一小球从M点出发,初速率为v0,沿管道MPN运动,到N点的速率为v1,所需时间为t1;若该小球仍由M点以初速率v0出发,而沿管道MQN运动,到N点的速率为v2,所需时间为t2.则

(A)v1=v2,t1>t2. (B)v1<v2,t1>t2.

(C)v1=v2,t1<t2. (D)v1<v2,t1<t2.

图4

评析:本题以曲线运动为背景,考查的是机械能守恒定律和速率-时间图像的应用,是传统“圆-球模型”的拓展.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故先后两次到N点处速率相同;过程中,小球重力沿轨道切线方向的分力提供切向加速度从而改变速率,则mgsinθ=ma,即加速度与θ角有关,同时依据初、末速率相等、路程相等以及加速度变化的规律,定性作出速率-时间图像,如图4所示,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利用速率-时间图像解答问题,其关键有3点:(1)注重过程中受力分析,定性或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得出加速度的变化情况,而这一情况又直接反映为速率-时间图像上斜率的变化;(2)注重初、末速率的分析,这一情况直接影响着图线的起始点和回归点;(3)明确速率-时间图像上,图线和时间轴包含的面积表示为路程.从上述两道例题看,利用速率-时间图像解答,可以简化解题过程,使物理意义更清晰、更可视化,相比繁琐的数学计算,图像法确有令人“豁然开朗”、“妙笔生花”之感.

猜你喜欢
摩擦力小球本题
中考英语易错题解析
『摩擦力』知识巩固
理顺摩擦力
透析摩擦力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小球别跑
家教世界(2020年10期)2020-06-01 11:49:26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摆放套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