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祖达+++戴夏萍+++丁杨东
摘要 分析甬优17在椒江区种植的产量表现,总结其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以指导甬优17的栽培。
关键词 甬优17;特征特性;栽培技术;高产;浙江台州;椒江区
中图分类号 S51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052-01
甬优17是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合作用甬粳4号A与甬恢12配制而成的籼粳型三系杂交晚稻,201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12018),椒江区2010年开始引进,通过试验、示范及面上种植表现为茎秆粗壮,叶片厚,叶色翠绿,须根发达,穗大粒多,着粒密,高产稳产,米质较优。同时,通过对甬优17的秧龄、移栽密度、纯氮用量三因素回归试验[1],探索甬优17在椒江区种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为该组合在椒江区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产量表现
1.1 试验产量
2010年参加椒江区单晚新组合区试(9个组合),平均产量为10 174.5 kg/hm2,比对照甬优6号增产10.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续试(10个组合),平均产量为12 349.5 kg/hm2,比对照甬优6号增产9.0%,增产达显著水平(表1)。
1.2 示范及面上产量
椒江区自2011年开始连续3年安排百亩示范,该组合表现高产稳产,即使在2013年遭遇台风大雨影响下出现部分田块倒伏也获得较高产量(表2)。
2013年椒江区面上推广种植325 hm2,据对12块典型田调查平均产量10 372.5 kg/hm2,比全区面上增产25.7%,效益显著,加上该组合易种、大米商品性好,深受全区农户尤其是种粮大户欢迎。
2 特征特性
2.1 生育期
2010—2011年在椒江区三甲街道坚决村种植,6月上旬播种,6月下旬机插或移栽,9月上旬齐穗,11月中旬成熟,平均播齐历期和全生育期为92 d和161.5 d,比甬优6号分别短6.5、5 d(表1),表明该组合生育期适中,适宜椒江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2.2 农艺性状
在椒江区示范种植3年,株高120.8 cm,穗长24.7 cm,每穗实粒数为274.8粒,结实率平均为87.0%,着粒11.2粒/cm,千粒重为23.9 g,而有效穗平均为190.3穗/m2,成穗率为67.7%。表现长相偏籼,植株较高,生长整齐,株型松散适中,茎秆粗壮,须根发达,叶龄在15~16叶,叶片厚,叶鞘厚重,叶色翠绿,叶鞘叶缘绿色,转色顺畅,熟相清秀;穗型半弯,穗大粒多,谷粒椭圆,稃尖无色,谷色黄亮,偶有短芒,腊熟期容易落粒,黄熟后落粒性适中。
2.3 抗性
甬优17在椒江区种植3年未发现有稻瘟病发生,偶尔有白叶枯病发生,在高肥田块纹枯病、稻曲病较重,易感褐稻虱;另外耐肥抗倒性一般。
2.4 米质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2009—2010年检测,2年平均整精米率71.3%,长宽比2.3,垩白粒率14.0%,垩白度2.0%,透明度2级,胶稠度70 mm,直链淀粉含量14.4%,甬优17米质各项指标均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4等[2]。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甬优17在椒江区作单季种植宜在6月初播种,大田用种量为11.25 kg/hm2,机插用种量为18.75 kg/hm2(每盘播干籽75 g),选择网纱覆盖育秧,施足秧肥,培育壮秧。
3.2 适龄移栽或机插,插足苗数
甬优17在椒江区作单季种植宜掌握秧龄28 d左右移栽,机插秧龄在20 d以内,插足16.5万~18.0万丛/hm2,每丛插2本,插足34.5万丛/hm2以上落田苗;机插255盘/hm2,采用30 cm×17 cm规格作业,要求能达到280.5万株/hm2的最高苗和195万穗/hm2左右的有效穗。
3.3 科学水浆管理,调优群体
栽后即灌4 cm的深水护苗,返青后浅水勤灌促蘖,待蘖数达到225万个/hm2左右时开始排水搁田,多露轻搁,搁实搁硬,以减少无效分蘖,优化群体结构[3]。孕穗至抽穗期间田间宜保持5 cm的养胎水,保花增粒。抽穗扬花以后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达到以水调气,促进根系生长,从而保障叶片生长旺盛,以利于籽粒灌浆饱满。收割前1周断水干田,忌断水过早,影响叶片早衰,从而影响稻米品质和产量。
3.4 合理施肥保供给,防倒伏
施肥原则是施足基肥,平衡施蘖肥,科学施好穗肥。施肥量要按土壤肥力状况而定,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施纯N 210 kg/hm2左右,增施有机肥,配施足量的磷钾肥。一般施绿肥或杂肥9 750 kg/hm2作底肥,施复合肥(氮、磷和钾含量各15%)450 kg/hm2作面肥;平衡施蘖肥,一般占总量的35%,栽插后7 d结合化学除草施尿素90 kg/hm2,栽插后14 d再施尿素75 kg/hm2加快分蘖发生;科学施好穗肥,这对后期壮籽及脱粒与否非常关键,一般用尿素67.5 kg/hm2分2次结合治虫防病,第1次在剑叶露尖时用尿素60 kg/hm2、氯化钾67.5 kg/hm2,后期看苗巧施,切忌后期氮肥过量,引起贪青倒伏减产[4]。
3.5 加强绿色防控,确保丰收安全
播种前应严格进行种子消毒处理,以预防恶苗病;全面采用网纱覆盖育秧,栽插前应带肥带药下田,本田宜统防统治,减少用药量和防治次数,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田间污染保障稻谷安全,严格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防工作,做好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工作,尤其是高肥田块,应在破口期前后多防几次稻曲病,确保丰产丰收。
3.6 适时收割,防割青
甬优17后期灌浆缓慢,而且在蜡熟期易落粒,但黄熟后落粒性减轻[5-6]。因此忌割青,影响产量,减少落粒损失,做到丰产到家。
4 参考文献
[1] 包祖达,丁杨东,戴夏萍,等.单季稻甬优17密肥因子数学模型及其优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375-376.
[2] 禹盛苗,朱练峰,张均华,等.粳稻甬优53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4(1):17.
[3] 杨伟国,吴森贤.甬优9号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9(2):67-68.
[4] 孙健,章玲芬,张建民.“甬优12号”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0(1):39.
[5] 余立华,汤光仁,徐永健,等.杂交稻甬优9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79.
[6] 水稻甬优17[J].浙江农业科学,2013(4):474.endprint
摘要 分析甬优17在椒江区种植的产量表现,总结其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以指导甬优17的栽培。
关键词 甬优17;特征特性;栽培技术;高产;浙江台州;椒江区
中图分类号 S51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052-01
甬优17是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合作用甬粳4号A与甬恢12配制而成的籼粳型三系杂交晚稻,201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12018),椒江区2010年开始引进,通过试验、示范及面上种植表现为茎秆粗壮,叶片厚,叶色翠绿,须根发达,穗大粒多,着粒密,高产稳产,米质较优。同时,通过对甬优17的秧龄、移栽密度、纯氮用量三因素回归试验[1],探索甬优17在椒江区种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为该组合在椒江区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产量表现
1.1 试验产量
2010年参加椒江区单晚新组合区试(9个组合),平均产量为10 174.5 kg/hm2,比对照甬优6号增产10.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续试(10个组合),平均产量为12 349.5 kg/hm2,比对照甬优6号增产9.0%,增产达显著水平(表1)。
1.2 示范及面上产量
椒江区自2011年开始连续3年安排百亩示范,该组合表现高产稳产,即使在2013年遭遇台风大雨影响下出现部分田块倒伏也获得较高产量(表2)。
2013年椒江区面上推广种植325 hm2,据对12块典型田调查平均产量10 372.5 kg/hm2,比全区面上增产25.7%,效益显著,加上该组合易种、大米商品性好,深受全区农户尤其是种粮大户欢迎。
2 特征特性
2.1 生育期
2010—2011年在椒江区三甲街道坚决村种植,6月上旬播种,6月下旬机插或移栽,9月上旬齐穗,11月中旬成熟,平均播齐历期和全生育期为92 d和161.5 d,比甬优6号分别短6.5、5 d(表1),表明该组合生育期适中,适宜椒江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2.2 农艺性状
在椒江区示范种植3年,株高120.8 cm,穗长24.7 cm,每穗实粒数为274.8粒,结实率平均为87.0%,着粒11.2粒/cm,千粒重为23.9 g,而有效穗平均为190.3穗/m2,成穗率为67.7%。表现长相偏籼,植株较高,生长整齐,株型松散适中,茎秆粗壮,须根发达,叶龄在15~16叶,叶片厚,叶鞘厚重,叶色翠绿,叶鞘叶缘绿色,转色顺畅,熟相清秀;穗型半弯,穗大粒多,谷粒椭圆,稃尖无色,谷色黄亮,偶有短芒,腊熟期容易落粒,黄熟后落粒性适中。
2.3 抗性
甬优17在椒江区种植3年未发现有稻瘟病发生,偶尔有白叶枯病发生,在高肥田块纹枯病、稻曲病较重,易感褐稻虱;另外耐肥抗倒性一般。
2.4 米质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2009—2010年检测,2年平均整精米率71.3%,长宽比2.3,垩白粒率14.0%,垩白度2.0%,透明度2级,胶稠度70 mm,直链淀粉含量14.4%,甬优17米质各项指标均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4等[2]。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甬优17在椒江区作单季种植宜在6月初播种,大田用种量为11.25 kg/hm2,机插用种量为18.75 kg/hm2(每盘播干籽75 g),选择网纱覆盖育秧,施足秧肥,培育壮秧。
3.2 适龄移栽或机插,插足苗数
甬优17在椒江区作单季种植宜掌握秧龄28 d左右移栽,机插秧龄在20 d以内,插足16.5万~18.0万丛/hm2,每丛插2本,插足34.5万丛/hm2以上落田苗;机插255盘/hm2,采用30 cm×17 cm规格作业,要求能达到280.5万株/hm2的最高苗和195万穗/hm2左右的有效穗。
3.3 科学水浆管理,调优群体
栽后即灌4 cm的深水护苗,返青后浅水勤灌促蘖,待蘖数达到225万个/hm2左右时开始排水搁田,多露轻搁,搁实搁硬,以减少无效分蘖,优化群体结构[3]。孕穗至抽穗期间田间宜保持5 cm的养胎水,保花增粒。抽穗扬花以后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达到以水调气,促进根系生长,从而保障叶片生长旺盛,以利于籽粒灌浆饱满。收割前1周断水干田,忌断水过早,影响叶片早衰,从而影响稻米品质和产量。
3.4 合理施肥保供给,防倒伏
施肥原则是施足基肥,平衡施蘖肥,科学施好穗肥。施肥量要按土壤肥力状况而定,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施纯N 210 kg/hm2左右,增施有机肥,配施足量的磷钾肥。一般施绿肥或杂肥9 750 kg/hm2作底肥,施复合肥(氮、磷和钾含量各15%)450 kg/hm2作面肥;平衡施蘖肥,一般占总量的35%,栽插后7 d结合化学除草施尿素90 kg/hm2,栽插后14 d再施尿素75 kg/hm2加快分蘖发生;科学施好穗肥,这对后期壮籽及脱粒与否非常关键,一般用尿素67.5 kg/hm2分2次结合治虫防病,第1次在剑叶露尖时用尿素60 kg/hm2、氯化钾67.5 kg/hm2,后期看苗巧施,切忌后期氮肥过量,引起贪青倒伏减产[4]。
3.5 加强绿色防控,确保丰收安全
播种前应严格进行种子消毒处理,以预防恶苗病;全面采用网纱覆盖育秧,栽插前应带肥带药下田,本田宜统防统治,减少用药量和防治次数,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田间污染保障稻谷安全,严格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防工作,做好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工作,尤其是高肥田块,应在破口期前后多防几次稻曲病,确保丰产丰收。
3.6 适时收割,防割青
甬优17后期灌浆缓慢,而且在蜡熟期易落粒,但黄熟后落粒性减轻[5-6]。因此忌割青,影响产量,减少落粒损失,做到丰产到家。
4 参考文献
[1] 包祖达,丁杨东,戴夏萍,等.单季稻甬优17密肥因子数学模型及其优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375-376.
[2] 禹盛苗,朱练峰,张均华,等.粳稻甬优53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4(1):17.
[3] 杨伟国,吴森贤.甬优9号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9(2):67-68.
[4] 孙健,章玲芬,张建民.“甬优12号”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0(1):39.
[5] 余立华,汤光仁,徐永健,等.杂交稻甬优9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79.
[6] 水稻甬优17[J].浙江农业科学,2013(4):474.endprint
摘要 分析甬优17在椒江区种植的产量表现,总结其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以指导甬优17的栽培。
关键词 甬优17;特征特性;栽培技术;高产;浙江台州;椒江区
中图分类号 S51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052-01
甬优17是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合作用甬粳4号A与甬恢12配制而成的籼粳型三系杂交晚稻,201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12018),椒江区2010年开始引进,通过试验、示范及面上种植表现为茎秆粗壮,叶片厚,叶色翠绿,须根发达,穗大粒多,着粒密,高产稳产,米质较优。同时,通过对甬优17的秧龄、移栽密度、纯氮用量三因素回归试验[1],探索甬优17在椒江区种植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为该组合在椒江区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产量表现
1.1 试验产量
2010年参加椒江区单晚新组合区试(9个组合),平均产量为10 174.5 kg/hm2,比对照甬优6号增产10.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续试(10个组合),平均产量为12 349.5 kg/hm2,比对照甬优6号增产9.0%,增产达显著水平(表1)。
1.2 示范及面上产量
椒江区自2011年开始连续3年安排百亩示范,该组合表现高产稳产,即使在2013年遭遇台风大雨影响下出现部分田块倒伏也获得较高产量(表2)。
2013年椒江区面上推广种植325 hm2,据对12块典型田调查平均产量10 372.5 kg/hm2,比全区面上增产25.7%,效益显著,加上该组合易种、大米商品性好,深受全区农户尤其是种粮大户欢迎。
2 特征特性
2.1 生育期
2010—2011年在椒江区三甲街道坚决村种植,6月上旬播种,6月下旬机插或移栽,9月上旬齐穗,11月中旬成熟,平均播齐历期和全生育期为92 d和161.5 d,比甬优6号分别短6.5、5 d(表1),表明该组合生育期适中,适宜椒江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2.2 农艺性状
在椒江区示范种植3年,株高120.8 cm,穗长24.7 cm,每穗实粒数为274.8粒,结实率平均为87.0%,着粒11.2粒/cm,千粒重为23.9 g,而有效穗平均为190.3穗/m2,成穗率为67.7%。表现长相偏籼,植株较高,生长整齐,株型松散适中,茎秆粗壮,须根发达,叶龄在15~16叶,叶片厚,叶鞘厚重,叶色翠绿,叶鞘叶缘绿色,转色顺畅,熟相清秀;穗型半弯,穗大粒多,谷粒椭圆,稃尖无色,谷色黄亮,偶有短芒,腊熟期容易落粒,黄熟后落粒性适中。
2.3 抗性
甬优17在椒江区种植3年未发现有稻瘟病发生,偶尔有白叶枯病发生,在高肥田块纹枯病、稻曲病较重,易感褐稻虱;另外耐肥抗倒性一般。
2.4 米质
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2009—2010年检测,2年平均整精米率71.3%,长宽比2.3,垩白粒率14.0%,垩白度2.0%,透明度2级,胶稠度70 mm,直链淀粉含量14.4%,甬优17米质各项指标均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4等[2]。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甬优17在椒江区作单季种植宜在6月初播种,大田用种量为11.25 kg/hm2,机插用种量为18.75 kg/hm2(每盘播干籽75 g),选择网纱覆盖育秧,施足秧肥,培育壮秧。
3.2 适龄移栽或机插,插足苗数
甬优17在椒江区作单季种植宜掌握秧龄28 d左右移栽,机插秧龄在20 d以内,插足16.5万~18.0万丛/hm2,每丛插2本,插足34.5万丛/hm2以上落田苗;机插255盘/hm2,采用30 cm×17 cm规格作业,要求能达到280.5万株/hm2的最高苗和195万穗/hm2左右的有效穗。
3.3 科学水浆管理,调优群体
栽后即灌4 cm的深水护苗,返青后浅水勤灌促蘖,待蘖数达到225万个/hm2左右时开始排水搁田,多露轻搁,搁实搁硬,以减少无效分蘖,优化群体结构[3]。孕穗至抽穗期间田间宜保持5 cm的养胎水,保花增粒。抽穗扬花以后间歇灌溉,保持田间湿润,达到以水调气,促进根系生长,从而保障叶片生长旺盛,以利于籽粒灌浆饱满。收割前1周断水干田,忌断水过早,影响叶片早衰,从而影响稻米品质和产量。
3.4 合理施肥保供给,防倒伏
施肥原则是施足基肥,平衡施蘖肥,科学施好穗肥。施肥量要按土壤肥力状况而定,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施纯N 210 kg/hm2左右,增施有机肥,配施足量的磷钾肥。一般施绿肥或杂肥9 750 kg/hm2作底肥,施复合肥(氮、磷和钾含量各15%)450 kg/hm2作面肥;平衡施蘖肥,一般占总量的35%,栽插后7 d结合化学除草施尿素90 kg/hm2,栽插后14 d再施尿素75 kg/hm2加快分蘖发生;科学施好穗肥,这对后期壮籽及脱粒与否非常关键,一般用尿素67.5 kg/hm2分2次结合治虫防病,第1次在剑叶露尖时用尿素60 kg/hm2、氯化钾67.5 kg/hm2,后期看苗巧施,切忌后期氮肥过量,引起贪青倒伏减产[4]。
3.5 加强绿色防控,确保丰收安全
播种前应严格进行种子消毒处理,以预防恶苗病;全面采用网纱覆盖育秧,栽插前应带肥带药下田,本田宜统防统治,减少用药量和防治次数,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田间污染保障稻谷安全,严格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防工作,做好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工作,尤其是高肥田块,应在破口期前后多防几次稻曲病,确保丰产丰收。
3.6 适时收割,防割青
甬优17后期灌浆缓慢,而且在蜡熟期易落粒,但黄熟后落粒性减轻[5-6]。因此忌割青,影响产量,减少落粒损失,做到丰产到家。
4 参考文献
[1] 包祖达,丁杨东,戴夏萍,等.单季稻甬优17密肥因子数学模型及其优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375-376.
[2] 禹盛苗,朱练峰,张均华,等.粳稻甬优53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4(1):17.
[3] 杨伟国,吴森贤.甬优9号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09(2):67-68.
[4] 孙健,章玲芬,张建民.“甬优12号”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10(1):39.
[5] 余立华,汤光仁,徐永健,等.杂交稻甬优9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79.
[6] 水稻甬优17[J].浙江农业科学,2013(4):4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