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勇,张芷宁,王泽林,范艳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神经内科,河北 秦皇岛 066100)
脑梗死(ACI)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急性脑梗死占60% ~80%[1]。我科应用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106 例,临床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科2010 年1 月至2014 年1 月收治的10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均符合1995 年第4 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2],经头部CT 或MRI 检查确诊,均为首次发病或既往未留下神经功能损害的新发患者,发病72 h 以内,并排除脑出血、昏迷、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研究方案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入院序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 例。观察组中,男29 例,女24 例;年龄46 ~81 岁,平均(61.2 ±5.6)岁;发病时间(5.3 ±1.5)h。对照组中,男31 例,女22 例;年龄44 ~80 岁,平均(5.5 ±1.4)岁;发病时间(20.0±10.8)h。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血栓通(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5652,规格为每支0.4 g)0.4 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每日1 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80,规格为每支30 mg)3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 次。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治疗期间根据病情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血糖等对症治疗。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C 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运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采用Barthel 指数表)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参照NIHSS 评分及中华神经学会评价标准[2],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病残程度1 ~3 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患者生活能够自理;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甚至死亡。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例或率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 至表3。观察组有2 例患者出现肝功能轻度异常(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经对症治疗后均得到缓解。两组患者均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n=53]
表2 两组患者CRP 及Fg 水平比较(± s,mg/L,n=53)
表2 两组患者CRP 及Fg 水平比较(± s,mg/L,n=5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tCRP=6.941,tFg=6.036,△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 <0.05。
CRP Fg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18.7 ±5.9 18.5 ±5.8治疗后10.2 ±3.8△*15.6 ±4.2△治疗前4.17 ±1.25 4.21 ±1.27治疗后2.14 ±0.81△*3.22 ±1.02△
表3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及Barthel 指数比较(± s,n=53)
表3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及Barthel 指数比较(± s,n=53)
注:与对照组相比,*P <0.05。
组别NIHSS 评分(分) Barthel 指数观察组对照组t 值治疗前21.7 ±3.2 22.1 ±3.5治疗后10.1 ±2.1*11.8 ±3.2 3.233治疗前50.2 ±7.3 51.1 ±7.2治疗后70.1 ±4.2*61.5 ±3.8 11.054
急性脑梗死病死率仅次于心肌梗死和癌症,是致残的首位病因[3]。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脑组织局部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是形成脑梗死的决定性因素,75%的脑梗死继发于急性血栓形成或其他部位的血栓转移,最终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4]。自由基在急性脑梗死的脑组织损伤中起关键作用[5]。在急性脑梗死缺血期,花生四烯酸在脑组织中的代谢加速,引起自由基生成增加,自由基通过对膜磷脂的过氧化从而导致细胞膜的损伤,引起缺血性脑损伤,表现为神经元死亡和脑水肿。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支架置入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脑组织保护剂、中药等[6]。依达拉奉为新型自由基清除剂[7],其相对分子质量小,血脑屏障通透性高达60%;可刺激前列环素的生成而减少炎性介质产生,从而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依达拉奉还可通过调节脑缺血后单胺类药物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和血管内皮的损伤等途径,减轻脑组织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起到脑组织保护作用[8-9]。Sharma 等[10]在对25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每次给予依达拉奉30 mg,2 次/日,静脉滴注,疗程为14 d,并与安慰剂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依达拉奉组72%的患者改良Rankin 评分显著改善(MRS≤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治疗后Barthel 指数依达拉奉组也显著升高(P <0.05)。血栓通是以三七总皂苷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制剂,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血栓通能显著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增加脑部血流量,可显著改善脑部缺血和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期间的脑水肿[11]。柳霞等[12]对7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血栓通冻干粉0.4 g/d 静脉滴注,15 d 后评价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4%,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明显减少,Barthel 指数明显增加。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炎性反应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3]。CRP 是反映机体炎症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而纤维蛋白原不仅是常见的炎性反应标志物,还是形成血栓的重要物质,影响着全血及血浆黏度。血浆CRP 和Fg 水平是反映脑梗死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14]。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CRP 及Fg 水平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指标下降更显著(P <0.05),这与季玮等[1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治疗结束后应用NIHSS 和Barthel 指数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说明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良好作用。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均未见明显差异,可见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可靠,这与殷平[16]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1] 邓 丽,刘晓冬,张拥波,等.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11 (8):825 -829.
[2] 中华神经科学会.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 ):381 -383.
[3] 杨明秀,陈 红,邱小鹰,等.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2008,14(1):103 -105.
[4] Isahaya K,Yamada K,Yamatoku M,et al.Effects of edaravone,a free radical scavenger,on serum levels of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in acute brain infarction[J] .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2,21(2):102 -107.
[5] Nakase T,Yoshioka S,Suzuki A.Free radical scavenger,edaravone,reduces the lesion size of lacunar infarction in human brain ischemic stroke[J]. BMC neurology,2011,11(1):39.
[6] 姚东陂,张锦丽,王红欣. 脑梗死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4(12):55 -59.
[7] 熊联强,钟 华,陈 莉,等. 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重庆医学,2013,42(27):3 262 -3 263.
[8] Kimura K,Aoki J,Sakamoto Y,et al.Administration of edaravone,a free radical scavenger,during t-PA infusion can enhance early recanalization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A preliminary study[J].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2012,313(1):132 -136.
[9] 屈继波,刘 岭. 依达拉奉联用尼莫同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 重庆医学,2012,40(33):3 404 -3 405.
[10] Sharma P,Sinha M,Shukla R,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to compar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daravon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Annals of Indian Academy of Neurology,2011,14(2):103.
[11] 蒋 可,贾守凯. 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7(22):242 -243.
[12] 柳 霞,贾守凯,马新平. 血栓通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2011,26(1):77 -78.
[13] Isahaya K,Yamada K,Yamatoku M,et al.Effects of edaravone,a free radical scavenger,on serum levels of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in acute brain infarction[J]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2,21(2):102 -107.
[14] Camerlingo M,Valente L,Tognozzi M,et al.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the first three hours afte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1,121(2):65 -68.
[15] 季 玮,江艳芬,陈春叶. 依达拉奉联合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 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J]. 中国药房,2011,22(32):3 021-3 023.
[16] 殷 平. 纤溶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2):11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