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剑辉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美术教师们都在寻求教学上的改变。然而,不恰当的改变使得许多美术课上得不像美术课。针对教学中比较普遍的“非美术化”问题,“美术味”这个说法开始备受关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其具有的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们常见的美术课,就是先教师讲,后学生画,这种前动后静的模式,毫无美术特色,又何来“美术味”?教师要想使美术课表现出独特的味道,应该选择富有美术特色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
1.发挥课堂示范的魅力。
美术教师的示范是美术课堂中最抢学生眼球的活动,是让学生感受美术魅力的最佳途径,上课时教师的示范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绘画始终保持兴趣,而兴趣的保持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在学生眼中,教师能即兴示范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因此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崇拜之情,在课堂上也会相当配合,学生的配合将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从教师的示范中得到启发,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效率,使美术课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美育的功能。
2.关注欣赏活动的有效经营。
很多教师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虽然认识到了欣赏的作用,也安排了欣赏作品、图片等环节,但往往是走过场。图片、作品出示后,只是让学生看一看,简单地说几句话就算是欣赏了,学生根本未进行深入的感受、体验、分析与判断。这样的美术欣赏是空洞的,根本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那么我们该如何充分利用一些好的素材,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呢?比如在比较中进行欣赏,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从而使视觉体验更为有效、更加深刻。在比较中,我们能更好地认识事物之间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能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建立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对学生知识的建构是有很大帮助的。比如:在《京剧脸谱》这节课的欣赏教学中,假如我们单独把京剧脸谱以图片的形式逐个呈现,学生对不同性格的人物脸谱的体验势必不够深刻。倘若我们能将不同的脸谱同时展现并进行对比,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感受到花旦、老生、武生等不同类型人物脸谱的特征了。若把曹操、关羽、秦桧的脸谱进行比较,也就能很容易理解脸谱的色彩与性格的关系了。
3.注重审美体验的过程。
美术作品的创作依赖情感体验的表达。它是从对作品的直观感觉开始,到与知觉联合后融入情感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真正的体验,有了情感的参与,才能够创作出好的作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激发其情感。比如在让学生欣赏图片时,进行讲解,再配上轻柔的音乐,就能成功地渲染情感氛围,这样学生会被深深地吸引,对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我们还可以将视觉欣赏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如:笔者在教学《线条的魅力》一课时,就赋予线条以情感,有快乐的线条、生气的线条、忧郁的线条等等,让学生随着不同感觉的音乐来舞动绸带,舞动的绸带产生的线条给学生一种真切的视觉体验,让学生对线条有深刻的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为学生的创作做好准备。
4.开展有效的作业展评。
作业展评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美术作品是充满个性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同伴观摩学习的地方,殊不知许多著名画作也都是从孩子的作品中获取的灵感呢!通过欣赏分析同学有创意的作品,引导他们在本次学习的基础上再想象再创造,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还能为以后的美术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如此简单的渠道,就可以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寻找不同、发现新奇,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激发想象,作为教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