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道德洁癖”也许并非好事

2014-07-22 12:52:38赵冬梅
领导文萃 2014年14期
关键词:改革派改革者洁癖

赵冬梅

司马光所处的时代,矛盾重重,改革声浪高涨。如何化解矛盾,让本朝走出“朝代更替”,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念兹在兹、不敢稍有遗忘的大关怀。

1043~1044年,在宋仁宗大力推动下,范仲淹、富弼主导了一系列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这是一次最为“对症下药”的改革,它触动的是上层的利益。按通常说法,“庆历新政”以改革派被赶出朝廷而宣告失败。但细读历史,你会发现,结局绝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失败”——十多年之后,改革派重返朝廷,多项改革措施重新推开,只不过姿态更低,步伐更为稳健、更加有力。改革需要决心和勇气,也需要对现存状态的尊重,更需要长途跋涉、长期战斗的耐力。司马光是“这一派”的改革者——如果我们不把“改革”跟“王安石变法”画等号,只用“改革”的原意“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那么,司马光完全可以称为“改革者”。

作为一个通达古今之变的人,司马光深知在宋朝之前没有一个朝代做到了长治久安。从实践上看,司马光选择的是规劝、引导具体的皇帝扮演好抽象的角色。从担任礼官开始,司马光积极参与批评朝政缺失。只不过,跟包拯的大炮轰鸣、欧阳修的敏锐高调相比,司马光的谏议风格是温和理性的,他总是站在皇帝的立场、说着为皇帝打算的话,甚至能把皇帝尚未作出的英明决定描绘成一幕歌功颂德的话剧,最终把皇帝拉回到正确的立场上来。司马氏谏书真是提意见的最佳范本。

但司马光也许真的不是上佳的宰相人选。他的成长过程太顺利,他是一个高级官员的小儿子,从小受到父亲的庇佑,父亲去世后又得恩师庞籍的提携照顾。跟王安石相比,司马光独当一面的地方工作经验及实际行政工作历练都太过缺乏。说到这里,还得回到“时代”的话题——司马光参加工作时,没有家庭背景的人已很难上得来了,司马光是“官二代”,王安石也是。“官二代”意味着优质的教育条件、广阔的人脉资源,以及自幼的耳濡目染——即使选拔制度完全公平,他们也有更多机会胜出。

仁宗时期的游戏规则还算公平。司马光从父亲和恩师那里得到的,基本上是正面的官场教育。这让他对“诚实”“孝道”“守职”等道德信条终生保持了坚定信仰,也让他在现实政治的“灰色地带”面前痛苦不堪。恩师庞籍违反制度,私藏文书,让司马光对其免予处分,给他带来了一生之中最大的痛苦和纠结。他的纠结多半来自其内在的崇高道德标准与灰色现实间的冲突,我们甚至可以说司马光有“道德洁癖”。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这也许并非好事。(摘自《北京日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派改革者洁癖
“洁癖”也是病吗?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2:48
李实:坚定的“改革派”学者
“王权至尊”与都铎时期的思想纷争
西风东渐下的传统与改革
人物画报(2020年19期)2020-03-09 18:30:21
西风东渐下的传统与改革
人物画报(2020年7期)2020-01-05 14:53:39
爱护小耳朵
向改革者致敬
齐鲁周刊(2017年1期)2017-01-17 15:27:09
洁癖
三月三(2016年12期)2016-12-27 17:49:38
我的“洁癖”一家
如何创造环境, 让改革者“有为”
人民周刊(2016年5期)2016-03-16 16: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