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荣昌 韦树根 付金娥 董青松 柯芳 潘丽梅 唐其
摘要:天门冬作为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近年来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发展前景看好。在开展天门冬基础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其种质特性、生态习性、种植、采收加工、储藏等方面进行总结,为天门冬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关键词:天门冬;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23+9.0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216-02
收稿日期:2013-05-18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农业成果转化资金(编号:桂科转1222017-35);广西科技攻关项目(编号:桂科攻0815005-2-17)。
作者简介:韦荣昌(1983—),男,广西梧州人,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E-mail:wrc830612@163.com。
通信作者:柯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良种繁育研究。E-mail:frogkf@126.com。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Lour.) Merr.]为百合科(Liliaceae)天门冬属(Asparagus Linn.)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别名天冬,以干燥块根入药,其药用功能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天门冬性寒,味甘、苦,归肺、肾经,含甾体皂苷、多糖、氨基酸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养阴润燥、清肺生津功效,主治肺燥干咳,顿咳痰黏,腰膝酸痛,骨蒸潮热,内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渴,肠燥便秘[1]。目前市场对天门冬的需求仍以采挖野生资源为主,人工栽培较少。近年来由于产地大力发展经济林,大量开垦荒山坡地,严重破坏了其生态环境,加之连年的过度采挖,天门冬野生资源急剧下降,几近枯竭,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药材物种之一[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天然药材需求的剧增,天门冬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价格不断攀升,发展前景看好。为进一步提高天门冬产量和质量,本研究在开展天门冬基础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其种植关键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其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
1天门冬种质特性
天门冬为多年生攀援草本。根彭大,纺锤状。叶状枝通常每3枚成簇,扁平或由于中脉龙骨状而略呈锐三棱形,稍镰刀状。茎上的鳞片状叶延伸为硬刺。花单性,通常每2朵腋生,淡绿色;雄花花被片长2.5~3 mm,花丝不贴生于花被片上;雌花大小和雄花相似。浆果直径6~7 mm,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3]。
2天门冬生态习性
天门冬多野生于海拔1 750 m以下的山坡、路旁、疏林下、山谷或荒地上。喜温暖、湿润、荫蔽环境,忌严寒、干旱、阳光直射。在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8~20 ℃,无霜期180 d以上,年降水量1 000 mm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5%以上,土壤相对湿度70%左右,透光度40%~50%的环境下生长良好。天门冬块根发达,入土深达50 cm,适宜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pH值中性或近中性、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中生长,不宜在土层贫瘠、黏重易积水或风大干燥的地块上种植。
3天门冬种植
天门冬为雌雄异株植物,自然条件下雌雄比例为1 ∶2左右,种子少,发芽及出苗成活率低,且种子育苗生长缓慢,费工费时,因此主要采用无性繁殖育苗。由于组织培养育苗成本过高,而其根头却有许多芽眼和小块根,具有很好的发根能力,且操作简单,所以生产上一般采用分株繁殖。一般在10月至次年3月,待气温回升至15 ℃以上时进行分株繁殖。在设施完善的温室大棚全年均可育苗。
3.1选地整地
选择水源充足、灌排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沙壤地块。经多次深翻(30 cm)碎土后连续晒土5 d以上,起宽 120~140 cm、高20~25 cm的畦。结合整地,施腐熟有机肥20~30 t/hm2,复合肥450~600 kg/hm2,均匀撒于畦面,将肥料翻入土层,平整畦面,四周开好排水沟,待种。
3.2定植
在秋冬季、初春采挖天门冬时,选择生长茂盛、无病虫害、块根多且粗长的植株,剪除地上茎蔓,把直径1.3 cm以上的粗大块根摘下加工药材商品,将1年生且长有较多芽眼的根头用刀分割成数株,使每株有芽2个以上和3~4个小块根,并附带适量须根。切口不宜过大,并蘸上石灰粉或草木灰,以免感染病菌而导致根头腐烂。处理后的块根摊晾1 d后即可种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按株行距30 cm×40 cm(密度为 67 500~75 000株/hm2),深度6~10 cm开沟种植,每穴1株,将小块根向四周摆匀,以使根伸、苗正,撒上草木灰,覆土压实,以刚盖过芦头1.5~2 cm为宜,然后浇足定根水,并喷施乙草胺防除杂草。天门冬为多年生植物,忌干旱、喜阴湿环境。一般新栽植的天门冬当年可适当与木薯、玉米、高粱等间作套种,避免强烈光照,形成荫蔽环境,促进其生长并提高复种系数;第2年可适当间种花生、大豆、蔬菜等矮秆作物;第3年不再间种任何作物,让其迅速生长,发育块根。若采取连片纯种方式,须搭建高1 m左右的矮架,覆草或遮阳网遮荫,并让其茎蔓攀援。
3.3田间管理
3.3.1补苗定植后15~20 d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若发现死亡缺株,应及时拔除并补苗。
3.3.2水分管理天门冬喜湿润环境,整个生长期需水量大,抗旱、耐涝能力差,因此遇旱要注意浇(灌)水,雨后及时排涝,忌持久干旱或长期积水,保持土壤相对湿度70%左右。
3.3.3中耕除草天门冬栽植后,幼苗生长缓慢,杂草滋生,要经常松土除草,并铲除畦面周边垄沟、水沟及路边的杂草,尽量不施用除草剂。若施用除草剂,可用敌草胺在无风、无露水的早晚进行定向喷雾,尽量压低喷头,避免喷及天门冬。当苗高30 cm时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以后视杂草生长和土壤板结情况,每年适时进行3~4次中耕除草,最后1次中耕除草应在霜冻前结合培土进行,以保护株丛基部,以利越冬。除草要小心,勿锄断茎蔓,中耕宜浅,以免伤根。保持土壤疏松,畦内无杂草。
3.3.4追肥结合中耕除草及时追肥,第1次追肥可在定植后40~60 d进行,过早施肥容易导致根头切口感染病菌,影响成活。施腐熟人粪水10~15 t/hm2。此后结合中耕除草施腐熟厩肥、草木灰或草皮灰等有机肥10~15 t/hm2,适当添加尿素和钙镁磷肥等肥料,每次约70~100 kg/hm2[4]。施肥时,应在畦边或行间开沟穴施下,注意避免肥料接触根部,施肥后覆土压实。若施肥后持续干旱,应及时浇水,促进天门冬对肥料的吸收。
3.3.5搭架修剪天门冬栽植1年后生长迅速,当藤蔓长至40~50 cm时须插上竹竿(高1.0~1.5 m,入土20 cm),并将相邻竹竿顶端绑扎在一起作为支柱,使之能够攀附以防倒伏,并利于其光合作用和块根生长,同时方便田间管理。当叶状枝出现过密及病枝、枯枝时,应适当修剪疏枝。
3.3.6病虫害防治天门冬病害主要为根腐病。一般是由土质过于潮湿或被地下害虫咬伤或培土施肥碰伤所致,先从1条块根的尾部烂起,逐渐向根头蔓延,内部呈浆糊状,1个月后,整个块根变成黑色空泡状。一经发现病株,即刻拔除,并在周围撒施生石灰,同时做好排水工作,以防病菌蔓延成灾。
天门冬虫害主要有蚜虫、短须螨、红蜘蛛。蚜虫为害芽芯和嫩藤,导致整株藤蔓萎缩,为害初期可用10%吡虫啉 1 000~2 000倍液或40%乐果1 000~1 500倍液喷杀,如危害严重可剪除全部藤蔓并施肥,20 d后即可发出新芽蔓;短须螨 5~6月为害叶部,可用2%阿维菌素1 000~2 0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1 500倍液或20%双甲脒乳油1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5~6月为害叶部,可用40%乐果800~1 000倍液或杀虫脒水剂5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并在冬季清园,将枯枝落叶集中销毁或深埋。
4天门冬采收加工
以2~3年采收为宜。过早收获,块根小而少,产量低,且浸出物含量低。收获期以10月至次年3月最好,因为此时块根水分少、粉质饱满、质量好、出品率高。采收时先把支柱拔除,割去茎蔓,挖起全株,将直径1.3 cm以上的块根剪下作药材进行加工,小块根带根头适当分割,留作种用。洗去块根上的泥沙,将两头须根和病、残、受损伤的部分剪除,然后按大、中、小分批放入沸水中煮10~15 min,以刚煮透心、容易剥皮为宜,及时捞出浸入清水中,剥去外皮,剥不干净者以刀刮净,勿留残皮。沥干表面水分,晒干或低温烘干至含水量为 10%~13% 即可,晒时如光照强烈,应用竹帘或白纸盖上,以防变色。
5天门冬储藏
将天门冬充分干燥后用内有塑料袋的编织袋包装,置于通风阴凉干燥处,注意防虫、防鼠、防潮霉变,定期检查,如有受潮现象及时翻出晒干或低温烘干。成品以干净,条粗肉厚,无破皮,无虫蛀,无霉变,味甜微苦,表面黄白色,半透明,有糖质,断面角质状,中央有白色中柱为佳。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2.
[2]万德光. 中药品种品质与药效[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
[3]广西药用植物园. 药用植物花谱4[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81.
[4]韦树根,马小军,柯芳,等. 天冬新品种药园天冬2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2011(4):107-108.
(上接第163页)
[13]董建力,许兴,李树华,等. 旱胁迫对不同春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及抗旱性的关系[J]. 华北农学报,2011,26(3):120-123.
[14]赵红梅,郭程瑾,段巍巍,等. 小麦品种抗旱性评价指标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7,8(1):76-81.
[15]张武. 马铃薯叶绿素含量、CAT活性与品种抗旱性关系的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5):622-624.
[16]徐向南,易津,于林清,等. 苜蓿抗旱性鉴定与生产性能的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2):166-172.
[17]包爱科,杜宝强,王锁民. 紫花苜蓿耐盐、抗旱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 草业科学,2011,28(9):1700-1705.
[18]张木清. 作物抗旱分子生理与遗传改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72.
[19]荣少英,郭蜀光,张彤. 干旱胁迫对甜高粱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4):56-59.
[20]徐龙,唐燕,王新建. 不同酸枣实生苗抗寒性差异比较[J]. 河南农业科学,2012,41(10):136-141.
[21]姜华,毕玉芬,陈连仙,等. 旱作条件下紫花苜蓿生理特性的研究[J]. 草地学报,2012,20(6):1077-1080.
[22]陶玲. 甘肃省紫花苜蓿地方类型抗旱等级分类的研究[J]. 草业科学,1998,15(6):7-10.
[23]张鹤山,陈明新,王凤,等. 18个紫花苜蓿品种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3):168-171.何可群,李相兴. 香花崖豆藤花瓣色素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