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杰
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分析
赵杰
目的分析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5月于本院治疗的36例颅脑外科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患深静脉血栓的人数。结果实验组即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方法治疗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照组即采用正常护理的治疗方法相比, 预见性护理干预更有利于颅脑外科患者的康复, 降低了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颅脑外科;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分析
颅脑损伤是指外力作用于头部引起的损伤, 病因常见于意外交通事故、工伤或火器操作。颅脑损伤包括继发性颅脑损伤和原发性颅脑损伤。原发性脑损伤最常见的为脑震荡。继发性脑损伤主要指的是由原发性损伤所导致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反过来又可以加重原发性脑损伤的病理改变的损伤,常见的有脑水肿和颅内血肿。颅脑损伤给病患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对护理的要求就更为严格。作者通过研究对比两种护理方法来为进一步降低颅脑外科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提供合理的依据[1]。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5月于本院治疗的36例颅脑外科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18人, 其中男9例, 女9例, 年龄18~ 51岁, 平均年龄(32.5±11.5)岁。其中8例患者为脑水肿, 7例患者为脑震荡, 3例患者为重型颅脑损伤。对照组共18例, 其中男10例,女8例, 年龄18~ 51岁, 平均年龄(32.5±11.5)岁。其中9例患者为脑水肿, 7例患者为脑震荡, 2例患者为重型颅脑损伤。经检查确定36例患者均为颅脑外科患者, 均无其他严重疾病。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天的护理干预, 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在护理方面应做到更加全面细致, 颅脑外科的病情发展较快, 一旦发生将会严重危及到生命, 因此应加强巡视工作, 尤其在午夜, 减少意外的发生[2]。用药方面, 医护人员应主动了解患者的过敏原, 监控患者用药的剂量和方法。密切观察服药后的情况,了解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并及时做好处理。针对过敏原因要积极做好预防, 让患者远离过敏原, 避免一切不必要的事情发生。通气护理方面, 要勤通风, 保证新鲜空气的流通, 房间每天进行1~2次紫外线照射, 地面、桌面要经常消毒。医护人员进出后也要及时进行消毒工作。其次要保证患者吸入的温度, 合理控制, 防止患者再次感染。心理护理方面, 此病病程较长, 患者负面情绪较多, 不利于康复。长期服药对患者的身心造成较大刺激, 会加重病患的心理压力。并且病情与患者的心情有极大的联系, 因此护理人员应经常与病患聊天, 安抚患者抑郁, 焦虑的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应有耐心, 文明有礼貌, 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采用χ2检验, 若 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若P<0.01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若P>0.05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平均年龄、性别比例、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较好的对比性。对颅脑外科患者进行预见护理干预极大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实验组即采用预见护理的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的比较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于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地凝结。颅脑外科的发生率较高, 且后遗症多。颅脑外科不仅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损伤, 而且可引发一系列内分泌失调的发生[3]。颅脑外科给患者带来心理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影响了患者生活的质量。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于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地凝结。由于颅脑外科患者长期卧床,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增加。因此护理干预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有效减少颅脑外科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 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护理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 采取多种方法, 尽可能减少每例患者的病痛。从而增加康复机会, 降低病死率。因颅脑外科患者的特殊性, 护理人员更要注重细节,保证患者的饮食、睡眠质量[4]。经常消毒通风, 注意环境卫生状况。对于有消极情绪的患者,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与病患沟通, 分散其注意力。颅脑外科的护理人员不仅需具有专业化知识, 更要具备预测病情变化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通过预见护理干预, 患者可以增进对疾病的了解, 增强康复的希望和信心。因此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可拉进医生与病患之间的关系。
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实验组即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方法治疗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目前来说, 预见性护理干预是一个防止颅脑外科怀着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手段, 有利于患者的身心恢复。通过积极的沟通治疗, 使患者排解了忧郁、焦躁的情绪, 提高了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促使患者更加积极地接受疾病的治疗[5]。因此将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临床上的推广使用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1] 林启谋, 李勇, 周毅.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当代医学, 2013, 19(24):49-50.
[2] 马惠敏, 窦勃, 赵金彩, 等.颈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评价.护士进修杂志, 2012, 14(27):1279-1280.
[3] 黄海星, 陈冰玲, 林玉璇.医用压力袜预防ICU危重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当代医学, 2013, 16(19):113-114.
[4] 施洪峰, 李晓燕, 张伟.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医疗前沿, 2011, 2(6):47-48.
[5] 钟丽.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方法分析.中国卫生产业, 2012, 8(18):12-13.
453000 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