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下颌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2014-07-18 12:06:51寇文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7期
关键词:下颌骨后处理容积

寇文彬

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下颌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寇文彬

目的探讨多排螺CT后处理技术对下颌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6例下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均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 同时在工作站上作3D及MPR影像后处理, 对比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 评价多排螺CT后处理技术的准确性。结果56例患者其中单发骨折共45例, 占80.36%, 两处及多处骨折共11例, 占19.64%;下颌骨体部骨折共26例, 占46.63%;下领角区骨折共16例, 占28.57%;骼(髁)状突骨折共8例, 占14.29%;下领升支骨折共4例, 占7.14%;牙槽突骨折共2例, 占3.57%。对比患者手术结果与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结果证实,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准确率较高, 为98.21%,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下颌骨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且该方法操作简单、扫描快速、能够连续扫描成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下颌骨骨折;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准确性

下颌骨是人体颌面部唯一可活动的骨骼, 由于其生理结构的特殊性及复杂性, 在遭受外力作用下, 较易发生骨折,对患者的面部美观察及咀嚼功能均产生严重影响。研究显示[1], 早期明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下颌骨骨折, 保证患者预后的重要前提。因此, 选取合适诊断技术对下颌骨骨折进行准确诊断至关重要。本研究以56例下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均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 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重点探讨多排螺CT后处理技术要下颌骨骨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现将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4月(2013年4月~2013年9月)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5例, 女21例;年龄18~70岁, 平均年龄(35.4±25.51)岁。受伤原因:车祸伤33例, 击打伤11例,摔伤7例, 坠落伤4例。本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且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检查方法 对本研究入组的所有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 检查过程分为图像采集与图像后处理两部分, 采用日本东芝(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多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的骨折情况进行检查, 检查前取患者仰卧位, 以患者眼眶的上缘为上界, 下颌骨下缘为下界进行扫描[2]。扫描参数设定为:螺距1.5 mm, 层厚3 mm, 120 kV, 200 mA, 重建间隔为1 mm, 扫描完成后, 采用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nar reformatted, MPR), 三维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 VR)图像后处理方式, 其中多平面重建根据情况分别行冠状重建、矢状重建或多曲面重建, 三维容积重建分别行去除颈椎及舌骨整个扫描范围的容积重建和单独分离下颌骨的容积重建[3]。部分采用容积透明化技术成像, 以获得最佳图像。并针(对)检查结果进行有效分析, 由2位副教授以上的医师进行共同分析与判定。

1.3评价标准 对比患者手术可见的结果与多排螺旋CT诊断结果, 以确定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下颌骨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行独立设计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 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本研究共计56例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检查与图像后处理后, 结果可见56例患者均能通过该方法获得准确的诊断, 其中单发骨折共45例, 占80.36%, 两处及多处骨折共11例, 占19.64%;下颌骨体部骨折共26例, 占46.63%;下领角区骨折共16例, 占28.57%;骼状突骨折共8例, 占14.29%;下领升支骨折共4例, 占7.14%;牙槽突骨折共2例,占3.57%。通过采用多平面重建能够清晰地显示患者骨折线与周围软组织情况, 并能对骨碎片的移位情况进行观察, 采用三维容积能够直观地观察骨折移位程度及关节脱位情况,并能对关节腔内是否存在碎骨片进行判断, 对比患者手术结果与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结果证实,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准确率高达98.21%, 与手术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手术结果与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比较(n, %)

3 讨论

下颌骨是面部的主要骨折之一, 也是面部唯一可活动的骨折, 因而其在受外力作用下时, 较易发生损伤, 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我国交通的发达及高空作业的频繁, 下颌骨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升高。由于下颌骨的形态不规则且结构复杂,因而, 受伤后所发生的骨折类型较多, 所以普通的X线检查难于准确和全面地显示下颌骨骨折及关节脱位状况, 且X线检查容易造成图像重叠, 大大增加漏诊与误诊率[4]。

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诊断技术之一, 其主要是采用容积扫描技术, 利用三维重建, 可以做到各向同性成像, 从而能够运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下颌骨骨折的部位、数量及骨折后骨骼和关节的形态改变,已成为临床上诊断下颌骨骨折的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临床调查显示[5], 多层螺旋CT检查通对于下颌骨等复杂的结构能直观的、完整的、清晰的显示损伤情况, 更有利于医生做出明确的诊断。

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多排螺旋CT检查+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下颌骨骨折患者进行诊断, 能够获得准确性高、客观的检查结果, 帮助医生进行判断与治疗方法的选择, 对比手术结果与螺旋CT诊断结果,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98.21%, 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6]。但需注意的是, 虽然容积重建与多平面重建具有优越性, 但对于骨折的显示仍然受到层厚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检查时, 应尽量使层厚更薄, 使得重建图像更清晰。

综上所述, 采用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下颌骨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且该方法操作简单、扫描快速、能够连续扫描成像,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1] 王光君.影像技术在领面部病变诊治中的对比分析.口腔医学, 2011, 31(2):126-127.

[2] 解朋波, 李康印.容积CT三维重建在领面部复杂骨折中临床应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1, 22(10):741-743.

[3] 王自立, 刘利, 戚跃勇, 等.横断面+冠状面CT对不同部位下领骨骨折的诊断效果.中华创伤杂志, 2010, 26(9):809-810.

[4] 王自立.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下领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19):2544-2545.

[5] 戴志龙, 芦中庆, 侯建明, 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8(5):807-809.

[6] 张玉兰, 郑晓林, 黄军荣, 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下领骨骨折中的应用.中国CT和MRI杂志, 2010, 5(3):51-53.

476800 河南省商丘市中医院CT室

猜你喜欢
下颌骨后处理容积
怎样求酱油瓶的容积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测量
果树防冻措施及冻后处理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乏燃料后处理的大厂梦
能源(2018年10期)2018-12-08 08:02:48
巧求容积
截断的自适应容积粒子滤波器
不同容积成像技术MR增强扫描对检出脑转移瘤的价值比较
癌症进展(2016年10期)2016-03-20 13:15:42
乏燃料后处理困局
能源(2016年10期)2016-02-28 11:33:30
数字化技术在下颌骨重建中的应用与展望
重建钛板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32例失败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