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允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预后相关性的分析
陈允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预后相关性情况。方法分析本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诊治的冠心病患者200例临床资料。结果男性患者、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颈动脉斑块、高血脂患者冠心病发生率较高,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患者、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颈动脉斑块、高血脂是冠心病常见的高危风险因素, 其和冠心病预后具有密切的关系。
冠心病;危险因素;预后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 冠心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1]。针对冠心病危险因素和预后相关性情况进行探讨,从而为建立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预测模型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为指导临床更好的预防和治疗, 提高预后质量提供重要的参数[2]。本研究通过对本院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诊治的冠心病患者200例, 其中男性115例, 女性85例, 年龄52~80岁, 平均年龄(67.5±7.1)岁, 病程1~20年, 平均病程(6.5±2.5)年, 参照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其中单纯性40例, 心肌梗死陈旧期80例, 心绞痛间歇期10例,心绞痛70例。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来本院诊断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其中生化检查包括血脂、血糖等;血管功能评估包括颈部血管彩超、头颈部CTA、MRA等;高血压病判定标准是参照1996年WHO/ISH的诊断标准, 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糖尿病诊断是参照1998年WHO规定的标准, 即糖尿病的临床症状+空腹血浆葡萄糖(FPG)≥7.0 mmol/L, 或者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1.1 mmol/L, 或者已经确诊正在接受治疗。高血脂判定标准:血清中总胆固醇>5.72 mmol/L, 甘油三脂>1.70 mmol/L。吸烟的判定是指平均吸烟>1支/d, 持续吸烟3个月以上。
1.3观察指标 观察冠心病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吸烟、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针对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建立数据库, 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冠心病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吸烟、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情况见表1。
为了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减少医疗费用, 作者拟探寻冠心病患者发病和预后相关的高危因素, 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的发生机理, 进而为及早的预防冠心病的再次发生, 及早进行治疗, 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3]。本研究通过分析本院诊治的冠心病患者200例临床资料, 观察冠心病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吸烟、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情况, 结果表明,男性患者、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颈动脉斑块、高血脂患者冠心病发生率较高, 同时本组冠心病患者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男性患者, 冠心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 逐渐升高的趋势, 提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渐严重, 冠心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4]。另外本组冠心病患者中的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 可能是和女性生理性分泌的雌激素对于动脉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关, 同时女性的吸烟率相对较低, 进而其冠心病的发生率低于男性[5]。吸烟会引起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变得稀疏, 有血栓形成, 并且可以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6]。吸烟过程促使尼古丁等有毒物质对机体的血管造成一定程度的氧化损伤, 对动脉壁和血液循环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加速了动脉硬化, 促进血小板发生聚集, 诱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本研究中冠心病患者男患多于女患, 很大程度上和男性患者吸烟的比例较高。终止吸烟3年之内心血管风险性可能回到正常水平, 心肌梗死之后需要终止吸烟, 如果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 其可能性明显降低一半。糖尿病会促进动脉硬化发生和发展, 可能造成内皮细胞损伤, 进而诱发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内代谢性病变[7]。糖尿病还可能诱发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 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进而间接性的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有研究表明, 糖尿病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往往由于长期的高血糖和糖代谢紊乱, 加速了机体动脉硬化的发生率, 进而可能出现心肌缺血等冠心病的临床症状[8]。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尤其是可能引起冠脉供血不足, 冠状动脉等血管发生透明脂肪样病变, 从而促进心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斑块样改变, 进而增加了冠心病发生的风险性。颈动脉是人体大血管, 其生理解剖位置较为特殊, 是动脉粥样硬化检查切入点,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原因大多数是和患者颈动脉等动脉血管内皮氧化损伤密切相关, 长期的炎性细胞浸润对于血管内皮系统功能造成损伤, 血管内皮被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 从而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进而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较大, 有资料显示有近30%的冠心病患者可能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后不仅医疗费用明显增高, 同时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均受到严重的威胁。综上所述, 通过冠心病危险因素与预后相关性情况分析, 可以更好的掌握冠心病高危风险因素, 为临床诊断治疗和做好预防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表1冠心病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吸烟、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情况
[1] 旷英华, 朱勇, 熊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及疗效分析.四川医学, 2008, 29(10):1313-1314.
[2] 郭锋, 林爱民, 吴素蓉, 等.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 26(10):706-707.
[3] 罗太阳, 刘小慧, 康俊萍, 等.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后影响预后的因素.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 18(2):80-83.
[4] 易仁亮, 江亚文.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0, 9(5):436-439.
[5] 况志彬, 何春蓉, 周艳, 等.早发冠心病血运重建后临床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 2012, 37(9): 817-821.
[6] 王江, 左俊英, 程茂金.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健康教肓.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11, 10(5) : 519-520.
[7] 李忠.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11):1987-1988.
[8] 皮丰元.通心络胶囊与硝酸异山梨醇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比较.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8):567-568.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is
CHEN Yun.
Maoming Zhensheng Health Center, Maoming 525023, China
ObjectiveTo approach correla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is.MethodsTo analyze clinical data of 200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0 to April 2013.ResultsThe sex ratio, age distribution, hypertension, diabetes, dyslipidemia, smoking, risk factors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ere higher, P<0.05, the differenc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Sex ratio, age distribution, hypertension, diabetes, dyslipidemia, smoking, risk factors of carotid artery plaqu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proporti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proportion,which w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ro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 Prognosis
525023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镇盛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