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娟 陈军 邹美南
2013年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索娟 陈军 邹美南
目的了解2013年本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住院病历1220份, 对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4.51%, 共使用抗菌药物11大类81种, 使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结论本院抗菌药物用药情况总体较好, 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应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降低医院感染率。
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病历分析;不合理用药
为进一步规范深圳市中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 对本院门诊处方、住院病历进行随机抽查, 分析本院2013年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2013年1月~11月出院病历1220份, 病历样本覆盖全院各住院科室, 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内容和评判标准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新编药物学》(16版)、《深圳市中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相关规定, 对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率、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
2.1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1220份住院病历中,有543例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4.51%。共使用抗菌药物1071次。口服给药114次, 占10.64%。注射给药967次, 占90.29%。
2.2抗菌药物使用种类 共使用抗菌药物1071次, 11大类81种抗菌药物, 其中头孢菌素类使用频次最高, 占60.22%,其次是硝基咪唑类11.67%, 氟喹诺酮类11.58%, 氨基糖苷类5.98%, 大环内酯类4.30%, 其它类的有多肽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方制剂、青霉素类、抗真菌药、碳青霉烯类及其他β-内酰胺类, 共占6.25%。见表1。
表1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和构成比
2.3抗菌药物使用频度 采用DDDs排序的方法, 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频次, 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见表2。
表2抗菌药物品种使用频次及DDDs排序列前10位的抗菌药物
2.4抗菌药联合应用情况 1220例患者中, 用单一抗菌药物的有796例, 二联用药415例, 三联用药有8例。见表3。
表3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
2.5病原学送检率 543份病历中, 用药前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有113例, 病原学送检率20.81%。
3.1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的品种分析 各类抗菌药物中使用频率前5名为: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使用频次最多的前5名品种是: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头孢硫脒、头孢替安, 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前3者均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由于抗菌谱广, 毒性小等优点临床上使用广泛。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 药物在组织体液中浓度高, 给药次数少, 对需氧革兰阴性菌具强大的抗菌作用[1], 故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亦相当广泛。
3.2抗菌药物给药依据方面存在的问题 此次研究发现仍有无细菌感染或者感染指征不明确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在使用了抗菌药物的543份住院病历中, 用药前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只有113例, 占20.81%, 说明本院病原学送检率比较低。大部分病历都在病历内容中详细记载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因, 也有一部分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多,更换无依据且太频繁。例如1份病例中, 在住院期间更换了6种抗菌药物, 其中有个别抗菌药物更换原因不明或表述含糊。抗菌药物的盲目应用不仅会增大细菌的耐药性, 造成人体菌群失调, 降低人体免疫力, 还会增大医院感染的机会。医师应该具有较强的细菌学检查的意识, 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该进行细菌培养和体外药敏试验, 再根据病原学检查的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 不能仅凭经验用药, 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3.3抗菌药物用法用量及给药途径存在的问题 用法用量方面, 依然存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给药次数不足的病历。给药剂量过低或次数不够会降低抗菌药物治疗效果, 达不到治疗目的,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一定要做到用法用量要正确,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患者健康状况以及年龄等因素对用药剂量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给药方式主要为静脉给药, 占90.29%, 口服给药只占10.64%。作者曾研究过本院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 发现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慎重选择静脉给药, 能口服用药者尽量避免静脉给药。
3.4抗菌药物用药时机及用药时间存在的问题 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率。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与持续时间在手术切口前的0.5~2.0 h是公认的预防“有效期”或“决定性”时期。在本院手术病历中,仍有部分手术预防用药是术后开始用药的, 手术后用药细菌有可能已经侵入组织并开始繁殖。调查还发现, 有部分预防用药的病例用药天数在2 d以上, 延长术后用药时间并不能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 相反, 只会增加细菌耐药菌株及医院感染的风险、产生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源性疾病等严重问题,加重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造成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因此本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管理应用必须加强规范。
3.5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中以单品种应用比例最高, 占65.25%。联合用药基本上为二联用药, 三联用药比例较小。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有一定指征, 如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长期用药细菌有产生耐药可能者、需减少另一药物的剂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2]。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如果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 不需联合用药,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会随着联合用药的品种增多而升高, 有些抗菌药物的联用甚至会使毒性增加。调查中发现不合理的联用情况,如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联用, 两者均为大环内酯类,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基本相似。还有一例头孢吡肟和庆大霉素注射液联合用药, 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联用会导致肾毒性的增强, 不宜同时使用。
本院贯彻落实了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 加强了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严格实行处方点评制度, 对重点科室进行监测, 抗菌药物用药情况总体较好。但是仍存在不合理之处, 要做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临床应重点做到以下两点:①抗菌药物要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来制定治疗方案。②临床应依据《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中的有关内容, 以及患者的年龄、生理、病理、免疫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3],使抗菌药物使用日趋规范化、合理化。
[1]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9:189.
[2] 王峰.临床合理用药指导手册(感染疾病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67): 157-158.
[3] 杨晖.浅谈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中国中医学, 2009, 7(8):74.
Analysis of antibiotics usage in inpatients of Our Hospital in 2013
SUO Juan, CHEN Jun, ZOU Mei-nan
Shenzh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Shenzhen 518033, China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usage in inpatients of our hospital, and provide arefere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antibacterial drugs use.MethodsRetrospective survey method was used, 1220 inpatient cases in 2013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sed.ResultsThe application rate of antibiotics was 44.51% in inpatient case histories.A total of 81 drugs in 11 categories were administered, with cephalosporin topping the list in terms of consumption.ConclusionOur Hospital has a good antibiotics using condition, but some irrational problems are still exist.Management on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remains to be strengthened further, improv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and reduce hospital infection rates.
Antibiotics; Prescription evaluation; Analysis on inpatient case history; Irrational use of drug
518033 深圳市中医院
索娟 E-mail:3612693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