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罗红霉素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

2014-07-18 12:06:53郭庆荣白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7期
关键词:罗红霉素稳定期小剂量

郭庆荣 白冰

小剂量罗红霉素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

郭庆荣 白冰

目的 探讨小剂量罗红霉素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70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罗红霉素、呼吸功能训练治疗, 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6 min步行距离和呼吸困难分级情况均好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小剂量罗红霉素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可靠,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罗红霉素;功能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呼吸科最为常见、难以治疗的疾病之一, 病程较长, 以气流不可逆性受限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目前临床多重视急性期的治疗而忽略了稳定期的治疗, 本院采用小剂量罗红霉素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0例,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治疗组, 每组35例。观察组男20例, 女15例,年龄52~ 79岁, 平均年龄(62.46±3.07)岁, 病程1~13年,平均病程(5.67±1.35)年;对照组男22例, 女13例, 年龄50~78岁, 平均年龄(62.98±3.12)岁, 病程1~12年, 平均病程(5.58±1.41)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制定标准,全部处于稳定期, 4周内无急性发作。所有患者均为自愿接受临床治疗, 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除外合并有严重的肝、肾、心脏功能不全患者以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除外精神疾病患者和恶性肿瘤患者;除外妊娠期、哺乳期女性。除外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严格戒烟, 调整营养, 给予患者西医常规治疗方案, 包括吸氧、解痉止咳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罗红霉素联合呼吸功能训练。罗红霉素(扬子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产品批号:11082212)150 mg/次, q.d.。所有患者意识清楚, 能配合医务人员指导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具体锻炼内容:①腹式呼吸;②缩唇呼吸;③全身呼吸体操, 2次/d, , 20~30 min/次。 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观察各疗效指标。

1.4观察指标 ①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②6 min步行距离情况, 嘱患者尽速行走6 min, 对比治疗前后步行距离。③呼吸困难分级情况。呼吸困难分级:I级为快走或者上缓坡时出现气短;II级为由于呼吸困难造成比同龄人走路慢或者是按照自身速度在平地行走需要停下来呼吸;III级为平地步行100 m或者数分钟后需停下呼吸;IV级为患者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无法离开房屋或者是在换衣服时就出现气短[3]。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FEV1、6 min步行距离和呼吸困难分级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EV1、6 min步行距离和呼吸困难分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EV1、6 min步行距离和呼吸困难分级情况)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EV1、6 min步行距离和呼吸困难分级情况)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例数FEV1(L) 6分钟步行距离(m)呼吸困难(级)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50.79±0.260.95±0.28a210.00±7.53275.00±7.22a3.07±0.231.42±0.56a对照组350.79±0.240.78±0.91199.10±6.06205.00±8.203.06±0.803.06±0.58

2.2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腹部不适,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研究期间, 无患者死亡。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 COPD), 是以呼吸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长期迁延, 进行性发展,导致不可逆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是我国严重危害人群身心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研究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发病率高达8.2%, 每年由近6%的人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其患病人数多, 死亡率高, 严重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 同时亦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目的预防和控制症状, 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提高运动耐力以及生活质量。

罗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可透过细菌细胞膜, 与药物敏感性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形成可逆性结合,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效果,可以降低由于中性粒细胞增多引发的损伤, 其产生的效果同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岐化酶类似, 而且罗红霉素对于炎症性细胞因子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能够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减少了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 同时能够抑制中性粒细胞对于上皮组织的黏附过程, 促进了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凋亡[6]。

呼吸功能训练主要是指导患者通过进行腹部呼吸、缩唇呼吸等方式, 教会患者在呼吸的时候如何放松辅助的呼吸肌,减少呼吸时做功, 增加运动耐力, 改善呼吸困难和通气功能。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治疗后FEV1, 6 min步行距离、呼吸困难分级, 与未采用小剂量罗红霉素联合呼吸功能训练的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采用小剂量罗红霉素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可靠, 改善患者通气功能障碍,增加活动耐力,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01) :198-199.

[2] 唐艳芬, 高想, 尤菊松, 等.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疗效观察.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22):4200-4202.

[3] 王丽华, 张文普, 姜卫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分支形态的影像学及流态功能改变.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9(6):377-379.

[4] 郑晓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内皮素-1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 2012, 15(25):137-139.

2014-06-17]

277119 山东省枣庄矿业集团东郊医院肺二科(郭庆荣);山东省枣庄矿业集团通晟医院内科(白冰)

猜你喜欢
罗红霉素稳定期小剂量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罗红霉素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小剂量激素治疗在更年期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探究
甘肃科技(2020年21期)2020-04-13 00:34:14
小剂量 大作用 肥料增效剂大有可为
临床上罗红霉素所致的不良反应探究
分析比较国产与进口罗红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经济效果
小剂量辐射比格犬模型的初步研究
VPA-906A型全自动小剂量包装机
机电信息(2014年20期)2014-02-27 15:53:22
舒利迭联合喘可治注射液治疗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特色疗法对COPD稳定期的治疗进展
中医研究(2013年9期)2013-03-11 20: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