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前期对症抗炎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2014-07-18 12:06:53田俊青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7期
关键词:对症鼻窦鼻窦炎

田俊青

·临床医学·

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前期对症抗炎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田俊青

目的 探究提高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疗效的措施。方法 62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 患者均于术前进行了对症抗炎治疗5~7 d, 之后行全鼻窦冠状位和水平位CT扫描, 准确评估病情, 制定手术方案, 再行鼻内镜鼻窦手术, 术后定期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此组病例的手术总有效率达93.55%。结论 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围手术前期行规范的对症抗炎等辅助治疗是鼻内镜鼻窦手术顺利进行、术后的功能恢复及提高治愈率的必要前提和坚实基础, 不可忽视。

鼻-鼻窦炎;鼻内镜鼻窦手术;对症抗炎治疗

鼻内镜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 及健全的随访制度的形成, 使得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效果较传统的手术治疗有了很大的提高, 曾有报道, 总有效率达80%[1], 但仍有部分患者愈后不佳。现代鼻内镜手术的目的是保证窦口开放, 引流通畅, 恢复鼻腔黏膜的自洁及分泌功能, 仅靠鼻内镜手术本身难以实现上述目的[2]。围手术期的辅助治疗措施与手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其中围手术前期的辅助治疗和处理是整个治疗环节的开始, 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对慢性鼻-鼻窦炎的患者, 本科采取了术前对症抗炎治疗5~7 d,之后行CT鼻窦检查, 准确评估病情后再行手术治疗, 疗效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2009年4月~2011年5月慢性鼻-鼻窦炎住院患者62例, 其中男37例, 女25例, 年龄在24~65岁, 患者均有鼻塞、流涕, 部分患者有头痛及嗅觉减退等症状, 按1997年海口标准[3], 其中Ⅰ型Ⅰ期3例, Ⅰ型Ⅱ期8例, Ⅰ型Ⅲ期8例;Ⅱ型Ⅰ期4例, Ⅱ型Ⅱ期13例, Ⅱ型Ⅲ期11例;Ⅲ型15例, 伴有鼻中隔偏曲者11例, 伴有过敏性鼻炎者7例。入院后, 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术前检查的同时实施术前辅助治疗, 予患者头孢西汀1.5 g 2次/d静脉滴注(头孢类过敏者予红霉素0.9 g 1次/d静脉滴注)控制局部炎症感染, 地塞米松5 mg 1次/d静脉滴注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减轻黏膜水肿、抑制变态反应, 疗程5~7 d, 再辅以1%萘甲唑啉喷鼻剂2次/d改善鼻腔引流, 疗程1周;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在对症抗炎治疗的同时给予控制血压、血糖的药物治疗, 使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待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后, 再行全鼻窦冠状位和水平位CT扫描,准确评估病情, 制定手术方案。本组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

1.2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鼻腔手术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 术式采用从前至后的Messerklinger术式,切除钩突、筛泡、摘除息肉, 根据病情, 开放前、后组筛或全蝶筛, 扩大鼻窦的自然开口。本组病例中有20例患者施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8例患者施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术后定期随访6个月以上。

1.3疗效评价标准 按1997年海口标准[3]:治愈:症状消失,鼻内镜检查窦口开放好, 黏膜上皮化。好转:症状明显改善,鼻内镜检查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 肉芽形成或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鼻内镜检查见术腔粘连, 窦口狭窄, 息肉形成, 有脓性分泌物。

2 结果

本组收集的62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疗效评价, 见表1。

表1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治疗疗效(n, %)

从表1可以看出, 在对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施行鼻内镜手术前, 先针对病因实施对症抗炎等辅助治疗, 使手术治疗的治愈率达87.1%, 好转率达6.45%, 总有效率达93.55%, 无效病例多由于中鼻道粘连、狭窄, 窦口开发不良所致, 本组病例均无重大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慢性鼻-鼻窦炎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 常有鼻塞、流涕、头痛及嗅觉减退等症状, 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 加上术后定期随访, 慢性鼻-鼻窦炎的治愈率有了很大提高, 但仍有报道, 有约20%的患者愈后不佳[1]。通过病例积累、定期随访、病例分析及经验总结, 作者认为, 慢性鼻-鼻窦炎的围手术前期的对症抗炎等辅助治疗是鼻内镜手术顺利进行、术后的功能恢复及提高治愈率的必要前提和坚实基础。

首先从鼻-鼻窦炎的发病过程看, 往往是炎症加重阻塞、阻塞影响功能、从而加重感染;反过来感染又会加重阻塞,形成恶性循环, 这一点在Ⅱ、Ⅲ型患者表现尤为明显, 鼻腔阻塞很严重, 这样在手术开始实施麻醉时, 如果强行置入表麻棉片势必造成鼻腔黏膜损伤, 将不利于术后的恢复。而采用术前对症抗炎治疗后, 黏膜充血水肿必然减轻, 阻塞也会随之减轻, 这样在表麻棉片置入时就会更顺畅, 鼻腔黏膜的收缩就会更理想, 避免了强置表麻棉片对黏膜的损伤。

其次, 炎症控制后, 因黏膜充血消退, 术中出血必然减少, 视野会更加清晰, 更能辨清哪些是不可逆的病变组织,为术者对像鼻道窦口复合体等关键病变部位进行精细处理时, 就有了可靠的视野保障。

另外, 经对症抗炎治疗, 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后, 再行全鼻窦CT扫描, 能够较准确地反映需手术治疗的病变范围,间接地引导术者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黏膜, 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避免手术过度导致黏膜损伤。

慢性鼻-鼻窦炎是慢性炎症性疾病, 可择期手术治疗,有充分的术前准备时间, 向患者说明术前辅助治疗的必要性,患者会接受的, 切勿迎合患者迫切手术治疗的心理, 不经规范的术前对症抗炎辅助治疗而匆匆手术势必影响患者的愈后效果, 以上对本组病例的整理和分析, 充分证实了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前采用对症抗炎等辅助治疗是鼻内镜手术顺利进行、术后的功能恢复及提高治愈率的前提和坚实的基础, 不可忽视。

[1] 史剑波, 杨钦泰, 文卫平, 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围手术前期处理对术中出血影响的观察.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2003, 38(3):115.

[2] 韩德民.鼻内镜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56.

[3] 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 海口).中华耳鼻喉科杂志, 1998, 33(3):134.

2014-05-19]

110141 沈阳市于洪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猜你喜欢
对症鼻窦鼻窦炎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基层中医药(2021年6期)2021-11-02 05:46:10
对症灸治,中耳炎不再犯
基层中医药(2020年8期)2020-11-16 00:55:10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是药三分毒乃药不对症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06
IL13 与IL13Rα2 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微波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应用
老来手抖原因多 及时就医对症治
乐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 09:30:32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
升麻解毒汤治疗慢性鼻窦炎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