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小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刚任教七年级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下课时我让学生们关机(本以为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人不会的),结果全班50多个学生关机的方法五花八门:有的同学是很熟练地单击“开始”/“关闭计算机” /“关闭”,可有的同学直接按了下显示器开关,以为屏幕黑了就算是关机了,有的直接按主机上的电源开关(虽然现在主机都是ATX电源,经过设置直接按开关是可以关机),有的同学自己不会便叫其他同学过来帮忙关机。这一现象真的让我很吃惊,心想他们都已经上中学了,怎么连关机都不会啊!后来才知道,因为地区差异,不少外来务工子女在小学阶段接触计算机相对较少,同时存在课程开设不齐、思想重视不够、设备更新滞后的现象,因此从小学开始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就已经拉开差距了。
一、造成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
(1)硬件因素。由于地区差异,各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有较大的差距。地区的发展程度也直接影响了家庭电脑的装配程度。这两方面直接影响了学生信息化素养和操作技能的差异,也是分化现象产生的“硬伤”。
(2)学生因素。哲学理论上很明确地表示了主观因素比客观因素的影响要大得多。学生个人是否对计算机感兴趣,是造成两极分化的另一个原因。计算机知识的传播是呈开放性的,学生不必到学校才能学到计算机知识,获得信息技术技能。真正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会很主动地去了解、去吸收这方面的知识。因此结果也很明显了,那些对电脑不怎么“来电”的学生,在学习上也要逊色于其他人。
(3)教师因素。对于一个教师而言,俯身了解学生,端正分析和研究教材、大纲是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艺术、一种智慧。然而,现实中有不少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对“后进生”的关心不够。长此以往,学生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二、解决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
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何才能兼顾全局,既能让“后进生”慢慢地跟上“大部队”,又能让“先进”的学生觉得自己还有东西可学?我结合上课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归纳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1)及时更新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全面认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理解—应用—再学习—再理解—再应用。只有平时的基本功扎实了,才能在上课时做到灵活运用,收放自如。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合作学习”。在确立任务时,可以采用层次化任务以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
(3)上课采用小组学习模式,组间竞争、组内互助。上课时以四个同学为一组,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总负责;动手能力稍弱的则负责一些基本的操作;动手能力欠缺的同学可以帮忙构思、设计之类的。总之,要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都成为课堂的主人。作品完成以后,要让尽可能多的作品得到展示,评价学生们的成果。对于教师而言,评价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差来衡量。每一个作品都是学生们共同努力的结果,要注重深入挖掘每个作品的闪光点,以此来鼓励学生进步。教师应该看到每位学生的长处,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教师也应反思小组分配的科学性,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配对分组,以期事半功倍。
(4)教师要充当学生的顾问,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留足时间,自主探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不给他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的创新也无从谈起。所以我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把上课的内容先了解下,再动手操作一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试着通过学生之间互相研究讨论解决问题。最后我再把他们自己动手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集中讲解一下,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这样,学生们通过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这一系列过程,不仅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还增强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尽量充当学生的顾问,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总之,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展现出自己最闪光的一面。然而,如何正确认识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尽量减少这一差距是一个长远常新的话题,需要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李永前.深入剖析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EB/OL].http://www.docin.com/p-286735166.html.
[2]黄昌平.小学信息技术两极分化现象浅析及解决策略[EB/OL].http://www.docin.com/p-636761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