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萍
摘 要:长期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明白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态度,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角色转变;宽松氛围;能力培养;参与意识
如何活跃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年来,这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当真正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本身,他们是具有独立性思维的个体。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及时做好角色的转换,在教学活动中大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下面就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谈点我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注重角色转变
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述替代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的演示替代了学生的动手,教师的分析替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一切几乎都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
因此,在教学观念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喜欢学,主动学。课堂实行民主,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其树立起自身的主体作用的意识;而教师应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工夫,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角色上,教师要从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1]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通过自主的学习、探究、质疑,学习新的概念和规律。要帮助学生克服胆小、怕人笑话等思想障碍,对学生提出的意义不大的问题和偏离目标的质疑,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指出其不恰当的地方,让学生有种成就感,又能明白不足之处,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做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
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容器,是教学的主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中,学生只充当了一个容纳知识的“容器”[2],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不但收效不大,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种状况的改变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要想方设法使他们动起来。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活动,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始终以鼓励肯定为主,当学生对课本中的某个问题提出质疑时,教师要充分鼓励,并逐步引导,让学生明白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的问题才能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而且可以慢慢养成思考的习惯,为后面更进一步地深入探究新问题,寻求新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即便是学生提出一些没有什么意义或者无关紧要的问题时也不要一口否定,要注意及时引导,指向目标,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学习的轻松、愉快和自由,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积极因素,诱导他们用积极的东西克服消极情绪,要对学生给予不同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的自尊心得以强化,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和自信。
三、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和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在以往的实验中,大都是教师准备好实验器材后让学生根据要求做实验。这样安排虽然容易得出结论,但这种方法对学生自行探索能力的培养是有限的。对于实验内容,我们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他们只是机械地在教师指挥下完成布置的“作业”。有时候,教师一手包办实验的整个过程,学生只能看到结果,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知识。
教师太“勤快”[3],习惯为学生扫除困难直接解决问题,对学生日后去面对各种实际问题并没有太多启示,还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譬如养成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性等。因此,我们老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可以先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一上课就明白这节课要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怎样达到目的,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4],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兴趣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相反,如果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受到挫折,获得一些失败的经历,对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是有益的。
四、课堂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作自我评价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低水平的教师,只是向学生奉献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
由此我们得知,学生的参与意识很重要,这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有了学生的活动,整个课堂就有了活力和色彩。因此,在一堂课中要尽可能增加一些学生参与的环节。我们还可以通过评价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能力。[5]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对自己、对同学进行评价。一方面,教师要做到课下及时找课上积极参与活动和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交谈,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老师想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偏向一方”。要让学生和老师在交流中逐渐加深了解,形成“课堂内师生,课堂外朋友”这样的相处方式。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渗透,使学生在活动中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他们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也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知识,保持自己旺盛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韩尚琴.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需改变[J].新课程学习(下),2011 (10).
[2]吴廷惠.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J].中外教研周刊,2010(11).
[3]颜 林.何不做个“懒”教师[J].知识窗(教师版),2011(8).
[4]刘淑敏,张秀梅.困惑 思考 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05(10).
[5]《21世纪课堂评价》结业测试题题库[EB/OL].http://www.doc88.com/p-5307308720780.html,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