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

2014-07-17 06:39:10周立英
教师·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

周立英

摘 要:问题导学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调控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问题导学教学的关键。本文介绍了生物学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和途径。

关键词:生物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

问题导学是国外采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应时代之需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论。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对问题探究和研究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整个教学中是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调控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问题导学教学的关键,问题情境的创设变得尤为重要。成功的问题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那么,生物学课堂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和途径分别是怎样的呢?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1.基础性

所谓基础性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以教学目的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内容上不脱离主题,学生有能力解决。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和了解学情。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介,也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理解编者意图,弄清单元章节篇的目的构成及其地位,清晰地分出重点、难点,从教学目的出发,以重、难点为突破口,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甚至班级风气等都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这样,设计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结合实际,学生才能适应,才能乐于接受。例如,学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一节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主题——核心问题: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我们的身边是否有微生物?微生物如何获得营养?等等。使学生有目的地思考,认识到微生物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2.启示性

所谓启示性就是要求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启示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在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大胆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共同讨论。教师仅仅是引导的角色,具体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是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如何组织学生提出发现型问题是教师首要的工作。例如,在学“叶的结构与光合作用”时,学生在观察临时装片的这个环节中,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叶片的细胞中哪些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你能看到气孔吗?有颜色吗?叶片的结构有哪三部分?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一边观察玻片,一边根据教材知识来认识叶片的结构,从而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

3.探索性

所谓探索性就是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既需要学生深思熟虑,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对复杂的问题要分散难点,逐步深入,使学生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这样,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知识,培养能力提到重要位置。例如,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时,提问学生:如何设计探索实验方案?让学生设计并动手进行实验。有的学生用大小相同的两个萝卜,分别放入食盐水和清水中,最后放入盐水中的萝卜变软,放入清水中的萝卜变硬。有的则在萝卜中挖大小相同的小坑,在中间放入体积一样的糖水、清水,过段时间后观察小坑中水的变化。经过实验观察,各自汇报实验结果及观点,从而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再如让学生去探究蒸腾作用时,让学生解决如何定量测定蒸腾作用这一新的实验例题,结果学生提出了称重法、量体积等多种方法,而且在方案设计和实施中掌握了不少知识和实验技巧。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动眼、动手、动口、动耳、动脑,五官并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训练了思维新颖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1.生活化

引导学生观察需要用理论解释的日常生活实例,引出问题情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了许多生物学现象和应用生物学知识的事例,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情境。例如,学“反射和反射弧”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缩手反射,问:手触到火是先感到烫还是先缩手?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问:为什么新疆的哈密瓜、葡萄很甜?学“蒸腾作用” 时,问: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什么往往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菜苗和花草移栽后为什么要遮阳?学“皮肤的结构”时,问:为什么皮肤损伤会有血液流出,为什么人在害羞时或剧烈运动后脸会发红?生物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用日常生活实例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化

利用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产生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发酵技术”要学生自制酸奶时,在课堂上提问:你们品尝的酸奶是什么味?你们能否将品尝的酸奶,制作的步骤讲给大家听呢?为什么要将牛奶煮开?学习“植物吸收作用中的无机盐的吸收”之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将两株同样大小的玉米幼苗,分别放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器皿中继续培养。两周以后,观察这两株玉米幼苗的长势和颜色是否相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让学生参与、引起认知冲突的活动,将其中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过程。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和欲望,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及相应知识的应用等。

3.社会化

即引入社会热点,产生问题情境。每一个学生在内心深处都有社会责任感,社会热点问题能打动学生。教师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学“食品安全”时,在引言设计就利用了学生熟悉的“热点”问题,地沟油、瘦肉精、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过氧化氢凤爪等引入新课。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满腔愤怒地揭露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事件,把学生带入预设的课堂情境,不仅激起了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教育到了很好效果,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进行新课教学。

4.直观化

采用直观教具和直观手段教学产生问题情境。利用直观化教学能够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更快地进入状态,而且能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其想象的能力。如,在学“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一节时,可放录像《动物世界》片段,先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让学生离开录像而回忆思考:动物世界的战争是由于何原因?它们各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行为?最后一步提问,让学生发挥想象。除此之外,你还见到哪些动物行为?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对问题的思考,学生不仅能形象地记住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而且在训练中不断培养其想象力。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精当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既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又要找到适当的对策,只有这样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金秋. 利用教材栏目,创设问题情境[J].生物学教学,2010(3): 24—25.

[2]章爱兰.以问题驱动,促学生思维能力发展[J].中学生物教学,2010(12):4—6.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成为后方:江西小三线的创设及其初步影响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06:00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09:37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