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胜
摘 要:迁移理论对于当代课程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为迁移而教”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界流行的一句口号。那么什么是迁移理论,怎样在迁移理论指导下完善初中物理教学,本文围绕这两方面展开了相关讨论。
关键词:迁移理论;初中物理教学;有效策略
一、迁移理论分析
在心理学领域,所谓迁移就是两个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者应用现在已经拥有的认知结构,对新课题进行分析和概括,来加深对新课题的理解和认识。现代的认知迁移理论是与学校的教育目的较为相符的学习理论。它的“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的观点;它的迁移“就是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的原有观念,对新课题进行分析、概括过程”的看法都比经验类化说更具有科学、进步和完善的色彩。总的来说,这一理论的“迁移是学习者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利用知识、积极主动思维过程中实现的”核心观点,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全面而又深刻的,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迁移理论指导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1.注重对于前概念的扬弃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接受专门教育之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积累经验而获得的概念。即学生在进入课堂的时候并不是毫无思考,而是带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的。这种前概念在学生的脑子中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因此,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开始,就必须将学生脑海中所产生的这些所谓经验概念剔除,使其重新认识科学的方法规律。
在初中物理《浮力》一章的教学中,由于铁球在水中直接会沉下去,所以在解释任何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时,学生会感到很难理解;在解释当液体的密度比铁大,铁球便会浮起来的时候,一般学生也会感到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必须把学生原来头脑中非科学的知识剔除,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正确的物理观点。
2.运用物理实验将抽象问题直观化
物理学的很多定理以及结论离不开实验探究。我们现在的课堂很多情况下本末倒置,往往只是轻描淡写地给出公式,然后嘱咐学生记住,继而重点谈论公式的应用以及解题技巧。殊不知,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离开实验的物理教学是单薄的、无力的,我们必须加强课堂上的实验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体会获取物理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提高迁移的能力,让他们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公式。
在进行初中物理弹力教学的时候,对于微小形变的认识和理解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很多自然生活中产生的形变是非常微小的,我们的肉眼几乎观察不到。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实验的方法来使这些形变放大,让学生产生深刻记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以及创新思维。
3.加强相似概念之间的对比
通过将相似的概念、物理规律进行比较来加强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这种方法不仅易于操作,而且不受课程形式的限制,可以是习题课,也可以是新课、复习课,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对于物理的认识更加深刻。因此这种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
列表法是物理课本上以及教学参考书上运用得相对比较多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表格的方式将两个知识点的相同以及不同之处通过最简单、最准确的文字方法进行相关表述,让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知识的关系弄清楚,继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相同概念之间的对比,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了新知识的固着点,而且增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为学生以后知识的迁移铺平了道路。
本文主要是基于教师的角度来讨论如何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通过本文对知识迁移的论述以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迁移规律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通过相关研究得出,教师对学生知识迁移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影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高低。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因此作为人师,必须清楚迁移的内涵,深刻领会它的本质,将迁移的规律紧紧地与所教学科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地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段金梅,等.物理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