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玲
随着母语教育全球化时期的到来,语文教学越来越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也成为推动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高的关键。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强化基本素养的不断完善,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语文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
语文教师合格专业素质基本素养施展才华随着母语教育全球化时期的到来,语文教学越来越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也成为推动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和质量提高的关键。那如何才能成长为今天合格的一名语文教师,我将一些专家的超前教育理念和独到见解及个人的学习感悟,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就是语文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语文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自身的专业内涵,提升言语水平,思维水平,美感水平,教学水平,专业态度与主体意识,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要有神圣的专业信仰。教师这个职业,并非是人人都可以担当的。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以及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师的根本素质体现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因为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所以教师职业的自尊心、职业的价值感、专业的方向感就会油然而生,这样就不会把教育教学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中去。二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的立足之本。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是语文教师的智慧之眼,哲学、美学知识是语文教师的理想之翼,所以我们的学习,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基本专业杂志或与本学科有关联的几本书上,我们需要涉猎到方方面面的书籍,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所以今天,我们再不能对自己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我想:在信息时代,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到的知识,遇到的疑难,不是一桶水、一缸水能解决得了,他们需要我们为他们储备一片海洋、整个天空,以及细水长流、永不干涸的溪流。三要有良好的情感素养。在当今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前提下,教师要确立合理的义利观、道德观。语文教师担负着教育学生通过“语文”这门基础课程来“学语言、学文学、学文化”的重任,更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重德敬业,要有民主意识,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真正成为教与学活动中的“平等中的首席”。
二、当好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西北师大培训中,有的老师曾提到:现在的学生到底该不该体罚,什么情况下可以体罚。这个问题的提出,曾使整个教室里的老师都笑了,我想这些笑声中应该包含着很多意思吧,所以,教育学院石院长临时调整了讲座内容,专门为老师们解读了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他在讲座中首先提到了什么是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即: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尤其在讲到教师的职业纪律时,特别提出:教师职业纪律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第二,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第三,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第四,从一点一滴做起。第五,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其实,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如果我们能稍微冷静一些,情感上和学生近一点,可能很多事情都会避免。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除了具备职业素质外,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这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秀才的肚子,是个杂货铺,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要有开阔的知识视野和扎实的语文功底。经史子集,俱在我心,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诗意、智慧而充满激情的表达,是语文教师吸引、震撼学生的法宝,咬文嚼字,舞文弄墨应该是语文教师的日常生活。提升文学修养是语文教师由“教书匠”升华为“教学艺术家”的重要门径,良好的书写能力是熏陶、感染学生,帮助他们认同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倦怠与激情的缺失,是语文教师的天敌。
三、课堂是老师施展才华的舞台
素质教育的口号一直不断,而应试教育的轨迹又不曾消失。虽然教育部在不断地完善学生评价,减少考试次数,但长久的观念,导致分数依然是评价老师的基本办法,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必须突破三个方面,即: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有效的课堂必须具有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不仅不能等同于发展,而且可能妨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泯灭学生发展的力量。有效的课堂必须具有生命性。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可以充分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把世界和人自身照亮应当是教育最真切的意义和使命。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话说的何等好啊。老师工作与其他行业工作性质不同,老师的责任重于泰山,尤其是语文教师,我们自身的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将时刻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洁身自好,为建成和谐社会和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endprint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