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要相亲相爱、和谐相处、携手进步,宽容不可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不要将宽容演变成退缩的借口,或者演绎成无原则的纵容与姑息。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当中,宽容只是一种行为的方式,不是行为的目的。
●即使是一生主张“恕”道的孔子也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宽容不是左脸被打了,再将自己的右脸伸过去,也不是被别人唾面后,擦也不擦,任其风干,更不是懦弱者践行的“我凡事始终憋着,就是不生气”。
●宽容应该有度,应该有原则,即使是尊老爱幼,也不能尊老者的偏执,爱孩子的缺点。对老者,宽容不能发展成无条件的顺从;对孩子,宽容不能发展成无原则的溺爱。尊敬领导应不应该?应该。但不能因为是领导,就将宽容操作成曲意奉承、逆来顺受。与人相交,当然应该和谐相处,不斤斤计较,但是绝不能对朋友过了道德底线的言行讲宽容。宽容如果过了头,无论是对宽容的主体还是客体,都会变成一种贻害于将来的纵容。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能因为主张宽容,就放弃了自己做出正确选择的权利。
●许多事实证明:严师出高徒;家教严的孩子有出息;军令严明,士兵多勇敢;法规落实,官员少腐败;赏罚分明,才能实现好的管理。我常常觉得,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如果滥用宽容,不如不宽容。
●不能一讲恕道就一味宽容,凡事一团和气。好好先生最能“宽容”,但好好先生一多,社会与生活便没了生机,团体与单位就没了正气。多年前台湾作家龙应台写过一篇风靡一时的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即使在今天,目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我还是时常禁不住要这样质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凡事不抵抗,一味消极宽容,既害人,更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