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杏良 陈新兰 陈楚玲 丁美晖
中药膳食及营养指导与脑卒中不同预后、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温杏良 陈新兰 陈楚玲 丁美晖
目的依据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不同中医证候进行营养护理及中药膳食搭配指导, 观察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分别对2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护理, 对照组按一般饮食护理, 治疗组采取辨证饮食方案指导。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7.27%、3.64%, 并发症分别为20.91%、43.63%。结论通过及时、合理的中药膳食指导, 对中风急性期患者的预后及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膳食;营养指导;脑卒中;预后及并发症
脑卒中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起病危急、并发症多、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高, 是中国目前疾病死亡之首。脑卒中患者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主要表现为高能量代谢及高分解代谢, 全身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营养不良在急性卒中患者中较常见, 营养不良是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 但营养失调可能存在于医院中。中风患者饮食在神经保护、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而药膳疗法是通过药物与食物配制成的膳食, 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
《黄帝内经》涉及有关饮食方面的论述较多, 重点突出了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其中提出了“饮食有节”、“平衡饮食”、“以食祛病”的思想[1]。一年来, 本科根据急性期中风患者的辨证进行相关的中药膳食指导, 取得良好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1. 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2年3月~2013年1月在神经内科康复科住院的中风患者220例, 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110例, 急性脑出血24例, 急性脑梗死86例, 男69例, 女41例, 平均年龄(67.54±3.02)岁, 平均住院天数(14.03±2.24)d, 治疗组110例,急性脑出血23例, 急性脑梗死87例, 男66例, 女44例, 平均年龄(68.91±3.06)岁;平均住院天数(14.04±2.15)d,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 2急性中风的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1995年)。
1. 3纳入标准 ①中医第一诊断:急性中风;②家属配合饮食制作;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4~22分。
1. 4排除标准 ①不能进行常规肠道营养;②严重精神异常、不配合;③住院天数<7 d。
1. 5试验方法 治疗组采用辨证饮食施护, 根据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进行饮食指导, 配合护理干预, 家属配合烹饪, 膳食饮食主要成分为中药, 对照组按平时一般饮食, 不采取饮食护理行为干预, 观察两组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治疗组实施方法如下。
1. 5. 1中风-中脏腑 ①闭证:痰火闭窍:进食番豆浆、竹沥生姜茶等通腑泄热、熄风化痰之品。风火闭窍:进食二角三汁饮、竹沥生姜茶等熄风清火、豁痰开窍之品。痰湿蒙窍:进食菖蒲郁金赤豆饮、竹沥小米粥等化痰熄风、醒神开窍之品。②脱证:元气衰败:进食参附粥、参附回阳煎等益气回阳、救逆固脱之品。
1. 5. 2中风-中经络 ①风痰阻络:进食橘子大豆浆、花生桃仁茶、蒸蛋糕、香菇藕片粥、黑大豆粥等祛风化痰通络之品。②阴虚风动:进食驴胶粥、地黄龟肉汤、乌鸡汤等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或育阴熄风活络之品。③气虚血瘀:进食田参鸡肉汤、大枣粳米粥、乌鸡汤等益气活血之品。④肝阳上亢:进食五味子汤、炖参汤、四味粳米粥等平肝泻火, 熄风通络之品。⑤痰热腑实:进食贝母粥、冬瓜子饮、萝卜汁粥等通腑化痰之品。
对照组按平时日常生活, 不改变其生活习惯, 不采取护理行为干预。
1. 6疗效判断标准 评估时间:入院时及出院时评, 评价内容有: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营养不良、褥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
1. 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建立数据库, 计量资量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1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 治疗后, 两组NIHSS评分在出院时均较入院时降低, 与同组治疗前相比, 运用配对t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都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治疗组在出院时的NIHSS评分两组独立样本资料t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x-±s, 分)
2. 2两组治疗前后BI评分变化 治疗后, 两组BI评分在出院时均较入院时增加, 与同组治疗前相比, 运用配对t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都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治疗组在出院时的BI评分经两组独立样本资料t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BI评分比较( x-±s, 分)
2. 3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 营养不良的计算方法:营养风险指数(NRI)=1.519×(血清中白蛋白浓度, g/L)+ 41.7×(目前体重/平常体重)。NRI值>100为无营养风险, NRI值介于97.5~100为轻微营养风险, NRI值介于83.5~97.5为中度营养风险, NRI值≤83.5为严重营养风险[2]。
对患者入组后, 进行中药膳食及营养指导与一般饮食进行对比, 见表3, 可以看出, 对照组脑卒中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3.63%, 治疗组为20.9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降低患者并发症方面优于对照组。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
营养不良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影响, 它不仅延长了脑卒中患者的住院时间, 而且导致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升高,目前我国临床医生在对脑卒中患者治疗的管理中更多的是关注大局的药物治疗, 往往忽略患者的全身营养及饮食指导[3,4]。大多数医院里面配有营养师, 但在临床上较难达到配餐的效果, 只能靠家属或是一些营养制剂、静脉滴注营养素等来支持营养, 而家属对中风患者的营养重视知识缺乏,特别是食疗法认识度不高, 因些, 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至关重要[5]。
《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无毒治病, 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 食养尽之, 无使过之, 伤其正也。”这既提出了食疗药膳的概念, 同时又精辟地论述了药物疗法与食疗药膳的关系。之后,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明确提出:“夫为医者, 当须先洞晓病源, 知其所犯, 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把食疗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此研究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门中风辨证分型的辨别及中药膳食营养的搭配、烹饪方法的培训, 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 实施有针对性、实用、灵活的中药膳食及营养指导,多样化的教育方法, 建立健康有效的饮食行为方式, 拓展护理人员中医饮食有效运用, 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和护士综合素质, 使患者得到最佳的健康教育和优质的护理服务[6]。
通过制定饮食的搭配, 在饮食中加入中药进行调配, 治疗组取得明显效果, 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都能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发症发生率对照组为43.63%, 治疗组为20.91%, 治疗组降低患者并发症方面优于对照组。本研究显示:中药膳食及饮食指导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抵抗力, 帮助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变, 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7]。
本科研同时存在不足, 研究时间较短, 未对患者出院后进行长时间追踪随访, 样本量较少, 试验对象面窄, 材料及烹饪方法尚需针对患者的口味进一步改时, 提高患者依从性,进面提高整体疗效。
[1] 王伟凯.论《黄帝内经》中的饮食思想.中医理论, 2011, 6(6): 68-69.
[2] Schneider SM, Hebuterne X.Use of Nutritional scores to predict clinical outcomes in chronic diseases.Nutr Rev, 2000, 58(2):31-38.
[3] 孙丽英. 庞艳华.浅谈中风患者的饮食护理.吉林中医药, 2006, 25(10):50-50.
[4] 梁秀莉. 中风病饮食辨证护理浅析.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0(4): 069.
[5] 刘燕平, 黄岑汉.中医药膳养生治病应用原则探析.时珍国医国药, 2008, 28(1):10.
[6] 成晶晶. 91例中风病人的中医辨证饮食护理.全科护理, 2010, 8(22):37-38.
[7] 于海燕, 康利民, 白黎智, 等.不同肠内营养方法对重症脑卒中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观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综合版, 2010(10):30-32.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