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欢
摘 要:在传统童话故事改编中,都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透露出作者的价值取向,以性别颠覆为主题的童话改编,将处于边缘的女性搁置在文本的中心。在这种颠覆的书写之下,营造了女性领导男性的文化霸权想像,其中隐藏的价值观是无法达到女性主义者对男女平等的政治诉求。那么童话该如何塑造两性关系才能达到彼此的平衡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童话;改编;性别祛魅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300-01
一、经典童话中的女性角色
传统的经典童话来源十分广泛,经过数千年以来父权文化的过滤之后,童话中所刻画的完美女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年轻美貌。白雪公主的作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拥有招人嫉妒的美貌;睡美人睡着的时候也是美丽动人的;美丽娇嫩的豌豆公主,被想要寻找真正公主为妻的王子找到。相反,丑陋、年老色衰的女性终究没有好的下场。二是温顺乖巧。灰姑娘甘愿受两个姐姐和继母的差使,毫无怨言。白雪公主为七个小矮人打扫房间,做饭来赢得他们的喜爱。相反,不停话、叛逆的女性,如小红帽就遭到惩罚。三是等待的。白雪公主吃了毒苹果在水晶棺材里等待着救援、睡美人沉睡百年等待亲吻她的王子将她唤醒……
试问,如果女性的幸福只能依赖于男性,女性是不是永远无法突破悲剧命运的牢笼?那么改编后的童话是如何规避女性刻板印象呢?
二、改编后的男性祛魅
祛魅( disenchantment)“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又译‘世界的解咒,是指对世界的一体化宗教性统治与解释的解体,它发生在西方国家从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的现代性转型(理性化)中。”
在芭芭拉·G.沃克的《丑女与野兽》中《夜雪公主》改编自《白雪公主》。故事中出现了一个叫亨特大爷的狩猎长,这个粗俗的男人由于得不到夜雪公主而恼羞成怒,去挑拨夜雪公主的后母,王后却不为所动。芭芭拉认为,经典童话中后母恶毒的形象是男性嫉妒心理的投射。亨特大爷,一个发明荒谬审美谎言的男性,他暴戾的本性、谈吐粗俗的形象,展现了男性的丑恶面。《小白帽》改编自《小红帽》,将原本毫无血缘关系的男性救援者改写成险恶的、具有攻击力的猎人。最后,外婆和小白帽通过自救来反击两个卑鄙的猎人并获得了胜利。这是作者用女性主义观点对男权神话的反扑,将男性的形象在精神上贬低。
童话《葛嘉屠龙记》通过《屠龙记》这部电影改编的,讲的是一个名叫葛嘉的亚马逊人,她力气大而且武术精湛,因此声名传到了国外。临近一个深受喷火龙蹂躏困扰的国家王子长途跋涉来找葛嘉协助。葛嘉应允来到邻国屠龙,并顺利地屠杀了那个隐藏的机器“龙”的故事。原本一个成人童话的屠龙传说,将之改编成女性为主体的童话故事。童话《女皇的新衣》改编自安徒生的《国王的新衣》,故事中主要角色都被改编成了女性。男性又一次排除在文本之外。女皇在发现自己受骗之后,两个骗了女皇的姐妹非但没有受到惩罚,还让她们成为了女师爷。女皇因为她的豁达宽容而赢得民心。
三、童话改编中的价值及局限
从艺术挽救人生的角度来看,女性将自我转移到书中,借用虚构的自我来塑造完整的自我,颠覆性女性主义的书写有其存在的价值。从另一角度来讲,这样贬低或者隐匿男性的性别祛魅童话中,又会造成性别的失衡——女性文化霸权浮上水面。所以,这样的书写方式有其局限性。
单一的童话是无法完全达到两性关系的平衡,我们只能藉助童书给孩子们提供多元的两性形象,让这些形象在讨论中得到互动,从而达到彼此尊重,这样才能建立平衡的两性关系。
参考文献:
[1] 芭芭拉·G.沃克.丑女与野兽[M].薛兴国,译.台北:智库文化,1997:4.
[2] 陈宁.儿童绘本中性别教育理念的突破—兼论对中国童书出版的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2,(5).
[3] 陈质采.温柔的公主VS处心积虑的巫婆[J].两性平等教育学刊,第十九期.
[4] 陶东风.文学的祛魅[J].文艺争鸣·理论,2006,(1).[责任编辑 吴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