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
摘 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肩负着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但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学习现状令人担忧,学困生比例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学困生的帮扶和转化势在必行。要做好转化工作需全校上下合力而为,从学生管理角度而言,健全制度、严格管理是做好学困生帮扶的基础和保证,善于借力、省身律己和因材施管是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的关键、前提和根本。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困生;帮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280-02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肩负着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高等职业教育再一次闯入国人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又一关键期。然而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及招生形式变化,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困生的比例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完成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为国家、社会和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全面加强学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影响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学困生帮扶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线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加强学生工作人员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方面的效能思考,对提高高职院校整体育人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一、学困生的界定
中国教育界许多专家认为,所谓学困生就是学习困难学生,他们智力正常但是学习效率低下,由于本身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或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和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些不利的外部因素,造成他们在学业上达不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水平的学生。然而工作中对于学困生的界定不仅需要察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还需要结合专业等因素。
二、学困生的分类及成因分析
(一)学困生的分类
1.基础薄弱型:这类学困生的主要障碍是学习基础差。随着高职院校单考单招生源人数的逐年增加,这类学困生的数量也将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专业厌恶型:这类学困生是因为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导致丧失学习兴趣、进而抵制甚至放弃学习,最终造成学业问题的学生。
3.动机缺乏型:这类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目标的缺失,现实表现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4.方法不当型:这类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动机,但是由于方法的不当造成自己疲于应付学习任务。这类学生对待学习比较认真,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但学习的效率低。
5.品德缺失型:这类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并且受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比较大,道德品行不端,从而导致其演变为“问题学生”。这类学生常常是不服管教。
6.纪律散漫型:这类学生在高职院校学困生中所占比例较大。他们智力正常,有的甚至还特别聪明,但学习动机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
(二)成因分析
导致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学校、教师、家庭、学生本人和社会教育等诸多方面因素所致。
1.主观原因:学生自身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动力不足,生涯规划模糊;目标不明确、专业思想淡漠、自控力差;学习态度消极,意志薄弱。
2.客观原因:(1)学生本人:基础差,底子薄。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竞争加剧,单考单招人数的增加,学生入学质量呈现严重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2)家庭原因。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监督,对学习关心不够;有的家长对学生没有高要求,毕业就行,这些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3)社会原因。社会的舆论、不同价值观和大众传媒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包括学生在实习阶段,一些社会人员的言论等都对学生产生着影响。“读书无用论”、“人情就业”的不公,动摇着他们对学习的信心。(4)学校原因。有些教师上课乏味,教学方法陈旧,没有吸引力;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过松,缺勤或迟到早退也不做登记,放纵了学生的散漫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带来了负面影响;还有个别老师的教育方法失当,激化师生矛盾,加剧了学生的违纪程度,由最初的只是纪律差,发展到逃课、厌学等。
三、对帮扶工作的思考
学困生的帮扶转化是学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需要全院上下良好的学风氛围,又需要健全的制度与严格的管理;既需要辅导员老师真情投入,又需要家庭、学生以及任课教师共同形成的合力;既需要用爱心、耐心去感化学生,又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学困生的帮扶转化有着很多的方式和方法,现结合我校的实践,探讨帮扶转化工作。
(一)健全制度是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的基础
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它有着约束、警示及激励的作用,健全的制度是做好工作的基础。管理学中的“胡萝卜+大棒”理论提倡的是在严管的同时,还要有必要的激励。在学困生帮扶转化的制度建设中,要做到既有严管又有激励,就需要制定制度时,要既有底线制度的约束,又要必要的激励机制。然而在现行各高职院校的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制定的制度大多担负着底线的约束作用,真正发挥激励作用的制度比较少。因而,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注重发挥激励制度的作用,是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的源头,是做好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的基础,影响着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效果。
(二)严格管理是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的保证endprint
学困生普遍自律性差、自控力不够,严格的管理对于学困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外力。这也是让辅导员老师最为辛苦和头疼的地方,一大早要去宿舍,把不愿上课的学生从寝室撵到教室,上课期间,还要辗转于各教学楼去查课,对于个别学生可能还要去网吧把他揪回来……这些工作是辅导员老师在学困生帮扶工作中每天都要重复的。究竟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不这么辛苦,答案是没有。因为学困生帮扶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当通过外力把他们自身的内驱力激发出来后,帮扶工作才算是初战告捷。因此说,学困生帮扶工作,不仅仅是对基层辅导员工作能力的一个检验,更是他们职业责任感的一个高度体现。
(三)善于借力是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的关键
当前,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对学困生的帮扶和转化,做了大量工作,实施学困生“一对一”帮扶工程等,取得了较好的帮扶效果。在高职院校的学困生帮扶工作中,辅导员是前沿工作的主力军,在工作任务繁重、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学困生的帮扶工作,需要辅导员善于借力。一要向任课教师借力。怎样去借力,通常来讲,每学期初还没上课前,就必须和自己所带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取得上联系,就班情做必要的沟通,尤其是对学困生情况是必须要交待的,然后学期中也要做经常的、密切的联系与沟通。二要向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借力,发挥朋辈辅导员的作用。朋辈辅导员的引入不仅有利于缓解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而且为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提供了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学风整体水平。三要向学生家长借力。学生表现多半与家长有关系。如何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形成合力是需要下力气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四要向优秀毕业生或企业经理人等借力。通过为学生安排生涯访谈人物,帮助和引导他们确立目标,发动其内驱力。要做好此项工作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对毕业生的情况了解和资料收集,与企业经理人建立普遍联系。
(四)省身律己是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的前提
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这些对我们有重要影响的人在教育学上被称作“重要他人”。在校园里,老师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是学生大学生活里的“重要他人”。辅导员素质的高低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只有省身律己,不断完善自我,辅导员老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政治上的旗帜、品行上的典范、情感上的朋友。
(五)因材施管是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的根本
同样是学困生,但他们的成因可能各有不同。清晰把握其成因,有助于我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助于我们在帮扶中能够对症下药。比如说,对于那种死学但成绩就上不去的学生,帮扶的重点就是帮着他找原因,看看是不是学习方法不得当或是智商方面有没有问题,同时还要和任课教师联系,让老师们关注一下,多帮助一下。帮扶中还会遇到一类学生,他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无所谓,对于这样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很无奈,尝试了很多方法但都不见效,往往会有想放弃的想法。其实,世上没有什么人天生就想让自己不如别人的,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他的关注点、兴奋点而已,行百里半九十,可能再努力一点儿,就会看到学生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李献林,张淑清.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崔怀将.高校学困生的类型诊断与矫正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132-134.
[3] 何兆菊.做好高职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的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0,(2):32-33.
[责任编辑 吴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