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本科精品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组策略

2014-07-11 19:12:10谷松等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人才

谷松等

摘 要: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构想为当前的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旅游专业本科教育需要构建和优化精品人才的“培养链”。建立系统的精品人才培养体系涉及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运行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其全过程必须贯彻和体现“精品”生产的意识和理念。

关键词:旅游本科;精品教育;培养模式;人才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239-03

一、精品人才培养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

(一)世界旅游强国战略呼唤培养精品人才

中国旅游业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从旅游资源大国走向亚洲旅游大国,未来将实现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目前,中国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均居世界前列,旅游业对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同时,跨国性旅游消费活动,国际酒店等休闲娱乐企业、跨国旅行机构、金融服务企业、国际范围的大型旅游节事促成了全球化的旅游消费流。旅游行为跨国性及旅游产业国际化推动了新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急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思维、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旅游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1]。

(二)旅游教育质量提升要求精品人才培养

旅游教育的计划性对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反映表现为一种刚性。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游客、跨国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中国新型的国际化旅游人才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旅游本科学生的受教育层次与其具备的职业能力存在错位,缺少“专业核心竞争力”,尤其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的旅游管理人才。2012年教育部推出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将旅游管理专业升级为与工商管理等并列的一 级学科[2]。调整后旅游管理学科地位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更加细化。面对新形势,理清不同层次旅游教育的市场定位、旅游产业的人才结构、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规律等是发挥旅游教育的产业引导和促进作用的关键。

二、旅游专业精品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

高校的人才培养就像企业生产产品,旅游专业本科教育需要构建和优化精品人才的“培养链”,对人才培养目标、方式、方法、内容和培养结果等环节进行重组。由图1可知,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完整系统,其全过程必须贯彻和体现“精品”生产的意识和理念。既关注阶段性,又强调全程性,既注重内容体系,又注重方法手段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完整,才能确保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目标体系:基于行业发展需求的基本原则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有赖于旅游教育主体“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定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盘,引导着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有效运行。

1.国际化。旅游经济全球一体化带来行业高端人才竞争的白热化。直面世界的中国旅游业,急需具有国际化意识和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旅游高等教育应着眼于产业和教育的长远发展,树立国际视野,以国际化标准为人才培养目标,积极适应世界经济文化的融合,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吸收反映当代世界旅游业最新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国际市场需要的、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

2.创新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明确指出高校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办学宗旨,开展全面创新教育。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脱颖而出的重要能力,通过创新实践的过程和活动等体现出来。旅游“创新型”人才要在“懂管理、善实践、易开拓”的基础上具备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并能捕捉机会实现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

3.行业定制性。旅游高等教育应实现从通用人才培养向行业定制转化。旅游行业目前存在着人才需求的分层化、专业化与人才供给同质化的矛盾。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精品”模式是目标导向的培养模式,精品的“精”就体现在专业能力的“精”,即基于旅游行业岗位细分基础上的专业对口,强调对其他专业具有的不可替代性。旅游高等教育应该培育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旅游专业学生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能力,帮助毕业生在旅游企业创造发展空间。

(二)内容体系:职业能力与学校教育的梯度互动

职业能力培养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旅游管理职业能力具有积累性、层次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不同的能力对职业影响的范围及深度不同,本文将旅游职业能力分成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核心发展能力等。基本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包括读、写、算、判断推理等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是体现专业特殊性,区别其他专业的特别能力,具体说旅游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适应旅游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理论、专业技能技巧,旅游职业素质等;而核心发展能力则强调其旅游专业能力中不可替代的那部分能力,体现一种独有性、创新性或竞争性,而这一能力也是旅游管理本科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三种能力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作用。

根据本科教学的学制要求和旅游职业能力的构成,可以将职业能力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梯度互动的协同效应,由图2可知,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深度随年级的升高而不断调整,低年级主要培养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高年级则是在专业能力扎实的基础上发展针对行业发展需要的核心能力。

(三)运行体系:精品人才培养总体功能的协同实现

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环节,而是融合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中,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能力培养分层次目标的协同程度。

1.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和出发点。旅游本科精品人才的培养目标集中体现在:顺应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培养“创新型、国际化”的旅游行业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为突破口,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能力为重点,培养适应旅游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拥有非常专业的旅游企业管理知识、较强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精神的旅游行业专业人才[3]。endprint

2.教学安排是精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具体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环节、课外活动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本目标要求优化课程的设置和提高教材建设的质量,调整基础课、专业课和创新发展类课程的比例;引进和选编国际高水平教材;创新实践模式,打造成熟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项目策划、创业策划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努力形成成果转化与服务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彰显专业建设的贡献度;走出课程教学应试化的误区,建立综合性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将分阶段的能力培养目标与评价体系的主要观测点紧密结合,实行动态化、多元化、过程性的考核机制。

3.师资队伍是精品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基础和决定性力量。创新型旅游本科教育的师资需要具备理论扎实、行业熟知、创新创业等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只专兼职结合,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性培训、学术交流活动,采取措施激励教师参与企业管理与实践,获取各种与旅游行业相关的高等级的国际认证资格证书等。

4.管理制度是精品人才培养体系运行的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严格而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健全符合旅游教育规律的教学运行监控机制,科学组织、有效管理。学校在机构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给予更大的自主权,优化学生管理模式,实施专业导师制,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作为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立足点,引领和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从顶层设计开始,强化学校统筹与部门联动相统一,从更高的角度规划学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围绕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改革、学生管理、国际合作等多角度协调联动,积极开展工作。

(四)评价体系:培养模式运行效果的实时反馈

精品人才的培养模式构想来源于实践的需求,最终也将接受实践的检验。既要进行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培养过程的监控,同时,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职状况的追踪调查系统,根据毕业学生的具体就业去向和就职表现分析培养体系的实效性,不断地对人才培养的各具体环节进行修正和调整,以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旅游业的人才需求取向。

1.时间维度的评价:将培养目标根据能力构成的层次性进行分解,并组合成可评价的能力束,形成梯度,编制出立体化的旅游专业能力目标体系,将“创新型国际化”的目标与学生培养的不同阶段(1~4年级)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培养计划并跟踪评价。

2.过程维度的评价:评价运行体系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与整体目标及分年级目标的匹配程度;评价过程体系的各环节之间的协同程度;评价人才输出后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程度等。

三、结语

中国旅游本科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推进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国际化和职业化建设是实现世界旅游强国战略的关键。精品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是一个具体的固有模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经过反复认识,并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高[4]。只要我们从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明确创新型、国际化的精品人才培养理念,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就能不断为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实现提供更坚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Z].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杨兴柱,陆林.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8):79.

[4] 陆林,黄剑锋,张宏梅.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10,(8):59.

[责任编辑 王玉妹]endprint

2.教学安排是精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具体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环节、课外活动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本目标要求优化课程的设置和提高教材建设的质量,调整基础课、专业课和创新发展类课程的比例;引进和选编国际高水平教材;创新实践模式,打造成熟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项目策划、创业策划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努力形成成果转化与服务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彰显专业建设的贡献度;走出课程教学应试化的误区,建立综合性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将分阶段的能力培养目标与评价体系的主要观测点紧密结合,实行动态化、多元化、过程性的考核机制。

3.师资队伍是精品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基础和决定性力量。创新型旅游本科教育的师资需要具备理论扎实、行业熟知、创新创业等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只专兼职结合,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性培训、学术交流活动,采取措施激励教师参与企业管理与实践,获取各种与旅游行业相关的高等级的国际认证资格证书等。

4.管理制度是精品人才培养体系运行的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严格而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健全符合旅游教育规律的教学运行监控机制,科学组织、有效管理。学校在机构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给予更大的自主权,优化学生管理模式,实施专业导师制,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作为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立足点,引领和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从顶层设计开始,强化学校统筹与部门联动相统一,从更高的角度规划学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围绕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改革、学生管理、国际合作等多角度协调联动,积极开展工作。

(四)评价体系:培养模式运行效果的实时反馈

精品人才的培养模式构想来源于实践的需求,最终也将接受实践的检验。既要进行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培养过程的监控,同时,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职状况的追踪调查系统,根据毕业学生的具体就业去向和就职表现分析培养体系的实效性,不断地对人才培养的各具体环节进行修正和调整,以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旅游业的人才需求取向。

1.时间维度的评价:将培养目标根据能力构成的层次性进行分解,并组合成可评价的能力束,形成梯度,编制出立体化的旅游专业能力目标体系,将“创新型国际化”的目标与学生培养的不同阶段(1~4年级)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培养计划并跟踪评价。

2.过程维度的评价:评价运行体系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与整体目标及分年级目标的匹配程度;评价过程体系的各环节之间的协同程度;评价人才输出后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程度等。

三、结语

中国旅游本科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推进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国际化和职业化建设是实现世界旅游强国战略的关键。精品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是一个具体的固有模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经过反复认识,并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高[4]。只要我们从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明确创新型、国际化的精品人才培养理念,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就能不断为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实现提供更坚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Z].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杨兴柱,陆林.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8):79.

[4] 陆林,黄剑锋,张宏梅.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10,(8):59.

[责任编辑 王玉妹]endprint

2.教学安排是精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具体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实践环节、课外活动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本目标要求优化课程的设置和提高教材建设的质量,调整基础课、专业课和创新发展类课程的比例;引进和选编国际高水平教材;创新实践模式,打造成熟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项目策划、创业策划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努力形成成果转化与服务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彰显专业建设的贡献度;走出课程教学应试化的误区,建立综合性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将分阶段的能力培养目标与评价体系的主要观测点紧密结合,实行动态化、多元化、过程性的考核机制。

3.师资队伍是精品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基础和决定性力量。创新型旅游本科教育的师资需要具备理论扎实、行业熟知、创新创业等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只专兼职结合,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性培训、学术交流活动,采取措施激励教师参与企业管理与实践,获取各种与旅游行业相关的高等级的国际认证资格证书等。

4.管理制度是精品人才培养体系运行的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严格而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健全符合旅游教育规律的教学运行监控机制,科学组织、有效管理。学校在机构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给予更大的自主权,优化学生管理模式,实施专业导师制,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作为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立足点,引领和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从顶层设计开始,强化学校统筹与部门联动相统一,从更高的角度规划学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围绕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改革、学生管理、国际合作等多角度协调联动,积极开展工作。

(四)评价体系:培养模式运行效果的实时反馈

精品人才的培养模式构想来源于实践的需求,最终也将接受实践的检验。既要进行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培养过程的监控,同时,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职状况的追踪调查系统,根据毕业学生的具体就业去向和就职表现分析培养体系的实效性,不断地对人才培养的各具体环节进行修正和调整,以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旅游业的人才需求取向。

1.时间维度的评价:将培养目标根据能力构成的层次性进行分解,并组合成可评价的能力束,形成梯度,编制出立体化的旅游专业能力目标体系,将“创新型国际化”的目标与学生培养的不同阶段(1~4年级)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培养计划并跟踪评价。

2.过程维度的评价:评价运行体系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与整体目标及分年级目标的匹配程度;评价过程体系的各环节之间的协同程度;评价人才输出后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程度等。

三、结语

中国旅游本科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推进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国际化和职业化建设是实现世界旅游强国战略的关键。精品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是一个具体的固有模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经过反复认识,并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高[4]。只要我们从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宗旨,明确创新型、国际化的精品人才培养理念,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就能不断为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实现提供更坚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Z].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杨兴柱,陆林.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8):79.

[4] 陆林,黄剑锋,张宏梅.基于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的旅游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10,(8):59.

[责任编辑 王玉妹]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当代党员(2022年9期)2022-05-20 13:35:21
引才引智不可“一引了之”——青年人才需要政治引领与吸纳
当代陕西(2021年14期)2021-08-21 02:36:40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6:18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