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枫主要病害的初步鉴定及其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2014-07-11 14:16:11刘威等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防治效果病害

刘威等

摘要:通过野外及种植基地的调查,对牛耳枫上发生的主要病害进行了调查和初步鉴定,共发现2种危害较严重的病害,分别鉴定为牛耳枫枯梢病致病菌镰刀菌属(Fusarium sp.)、炭疽病病原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针对这2种病害做了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筛选出对枯梢病防治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为1.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对炭疽病防治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为25%丙环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乳油。

关键词:牛耳枫;病害;化学药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6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4-0111-03

收稿日期:2013-08-15

基金项目:广西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编号:桂科攻1099063-13)。

作者简介:刘威(1982—),女,广西北流人,助理工程师,从事药用植物病虫害研究。E-mail:liuwei98@126.com。

通信作者:黄雪彦,硕士,副研究员。E-mail:xueyan-h@163.com。牛耳枫(Daphniphyllum calycinum Benth.)为虎皮楠科植物,其果实、枝叶、根均可入药,具有祛风止痛、解毒消肿、止痢等功效,主治外感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胁下痞块、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疮疡肿毒等,在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福建、江西等地均有分布[1]。牛耳枫是海南的道地药材[2],也是黎族常用的中草药[3],植物中主要含芸香苷、槲皮素等黄酮类成分及生物碱类成分,其中芸香苷在牛耳枫药材中的含量较高,是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良药[4]。牛耳枫的叶及种子中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抗肿瘤作用[5]。牛耳枫的种子及种仁含油量较高,含油量达30%~40%,可作为制作油漆、肥皂、润滑油等的原料[6-7],牛耳枫也是适用于生物柴油资源开发利用的油料树种。随着牛耳枫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牛耳枫的野生资源已经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需要进行人工栽培方能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近几年来,海南、广西等地相继推广人工牛耳枫的种植,2010—2013年,在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乡的牛耳枫种植基地及广西药用植物园的种质资源苗圃中均发现了一些重要病害,发生率达50%~70%,严重影响了牛耳枫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国内对牛耳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方面,尚无关于其病虫害研究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对牛耳枫生长发育期的观察,对其上发生的主要病害种类进行调查和鉴定,并初步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同时开展了田间药剂防治对比试验,以期为牛耳枫病害的有效防治打下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染病的牛耳枫植株来源于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乡牛耳枫种植基地;药剂防治试验也选择在该种植基地进行。

1.2病害症状描述

对不同生长期的牛耳枫病害进行调查,观察病害在田间的发病情况并记录病害症状。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株用于室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1.3病原鉴定

参考方中达的方法[8]对病原物进行常规组织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根据病害症状、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及形态特征,参照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病原菌的种类鉴定。

1.3.1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病原菌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分离。选取初发病的牛耳枫梢部、叶片病健交界处的病组织,剪成0.5 cm×0.5 cm大小组织块,先用75%乙醇浸泡30 s、01%氯化汞消毒3min,再用灭菌水漂洗3次后置于PDA培养基(配制方法同普通微生物培养试验)上,于26 ℃条件培养;待长出菌丝后,挑取菌落边缘进行纯化,将纯化后的菌落通过单孢分离而获得纯培养分离物。

1.3.2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选取健康的牛耳枫植株,用灭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后晾干表面的水分,采用针刺接种的方法将纯培养的病原菌菌丝块接种到牛耳枫的健康梢部、叶片上,以不接种的病原菌组织为对照,每处理设3次重复。接种后置于25~30 ℃自然条件下培养,定期观察各组织的发病情况。适时对接种发病的组织进行病原菌再分离,观察分离得到的病原菌是否与接种菌株相同。

1.3.3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将有致病性的病原菌菌株接种于PDA培养基平板上,观察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描述病原菌的菌丝体、产孢结构及孢子的形态,随机测量100个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大小并拍照,对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

1.4田间防治试验

1.4.1枯梢病防治试验

1.4.1.1供试药剂1.8%辛菌胺醋酸盐水剂(西安嘉科农化有限公司);5%利刃水溶剂[主要成分:双(烷基氢基)氢基乙酸盐,西安嘉科农化有限公司];45%甲霜·恶霉灵可湿性粉剂(山东化联作物有限公司)。

1.4.1.2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处理设3次重复,每个小区处理面积30 m2,田间随机排列。以不同的药剂作为不同的处理,以喷施清水作为空白对照。共施药3次,期间间隔7 d,以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对全株进行喷雾。首次施药前将牛耳枫枯梢病病株数及相对应的病情基数做好记录及标记,第2、3次施药前及第3次施药后7 d分别调查1次防效,每个重复调查5点,每点30株,记录病株率,并按照病情分级进行统计,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

枯梢病病情分级标准[9-10]如下:0级:全株无病;3级:梢部1/3以下发病;5级:梢部1/3~2/3发病;7级:梢部2/3以上发病;9级:整个梢部发病,梢部以上叶片萎蔫。病情指数、相对防效的计算公式如下。

1.4.2炭疽病防治试验

1.4.2.1供试药剂10%苯醚甲环唑乳油(瑞士诺华有限公司);25%丙环唑乳油(海南博士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25%咪鲜胺乳油(浙江兴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1.4.2.2试验设计试验以不同的药剂作为不同的处理,每处理设3次重复,每小区20 m2;以喷施清水作为空白对照。共施药3次,期间间隔7 d,以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对全株叶片进行喷雾。首次施药前将牛耳枫的炭疽病总叶数、病叶片数及相对应的各病情基数分别做好记录,第2、3次施药前及第3次施药后7 d分别调查1次防效。每个重复调查5点,每点20株,记录发病病叶数及相对应的病情级数,按照病害分级进行统计,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

牛耳枫炭疽病病叶分级标准[11]如下:0级:全叶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6%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上。病情指数及相对防效的计算公式与枯梢病相同。

2结果与分析

2.1牛耳枫枯梢病

2.1.1病害症状牛耳枫枯梢病是苗期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枝干嫩梢颈部,也可危害叶片、叶柄。受害茎秆初期产生水浸状病斑,然后迅速向上、向下扩大并环绕茎秆,病部凹陷,病茎以上的茎叶呈萎蔫状,而后由凹陷处下折,最后变褐色并干枯而死。受害叶柄呈水渍状,病斑没有明显的界限,可向上蔓延至叶片,受害后叶片似开水烫过,后期整个梢部易从病部折断。牛耳枫的枯梢病病害在苗期易发,发生率可达50%~60%,病害的发生与气温和雨量关系密切。春、秋阴凉天气及雨季的发病情况较为严重,苗期种植密度过大也会成为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1.2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对牛耳枫用针刺法接种枯梢病病原菌6 d后,牛耳枫开始发病,且发病植株的症状与田间的发病症状基本一致。重新对接种发病的病健交界处进行分离发现,病原菌形态与原分离物一致。

2.1.3病原菌的鉴定结果将病原菌在PDA平板上培养发现,菌落为圆形或近圆形,边缘整齐,有絮状突起,气生菌丝白色质密。菌落粉白色、浅粉色至肉色,略带有紫色,由于大量孢子生成而呈粉质。菌落高3~5 mm,分生孢子镰刀形,上端略弯曲,无色,多胞,两端细胞稍尖,大小(44.6~62.4) μm×(5.5~7.9) μm。分生孢子座为紫色小点,直径100~200 μm,由许多聚集成垫状的、很短的分生孢子梗形成,顶端着生分生孢子。牛耳枫枯梢病的症状及病原形态见图1。根据以上对病原菌的描述,同时参照《中国真菌总汇》[12]和布斯描述的镰刀菌形态学特征[13],将本病原菌初步鉴定为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Fusarium sp.)。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牛耳枫生长过程中主要发生的病害进行调查,通过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菌形态特征初步鉴定出牛耳枫枯梢病病原菌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炭疽病病原菌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但具体的种名尚未明确,还有待于进一步鉴定。枯梢病、炭疽病这2种病害在田间的发生较为严重,且环境条件适宜时极易造成流行发生,因此在防治上应抓住最佳时期用药,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此外还可以结合清除病叶、落叶,及时追肥,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雨后及时排水等农业方法进行有效防治。

除对牛耳枫的主要病害种类进行调查外,本研究还在牛耳枫种植基地的发病区对枯梢病、炭疽病进行了田间药剂对比试验,筛选出防治枯梢病、炭疽病较好的药剂,分别为18%辛菌胺醋酸盐水溶剂、25%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乳油,为牛耳枫生产上发生这2种病害的化学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枯梢病及炭疽病是牛耳枫生产过程中极易发生的病害,且病情逐年加重,为了更有效地对这2种病害进行防治控制,还需要进一步对病害的发病条件、病原菌的侵染循环、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促进牛耳枫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四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65-866.

[2]魏娜,赖伟勇,张俊清,等. 牛耳枫等五种药材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J]. 中外医疗,2008,27(23):85-86.

[3]张小坡,张俊清,裴月湖,等. 黎药牛耳枫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2011,13(10):26-29.

[4]李海龙,刘明生,张俊清,等. 牛耳枫药材中总黄酮含量测定[J]. 海南医学,2012,23(15):106-108.

[5]曹志然,王永丽,戎瑞雪,等. 牛耳枫生物碱F21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26(1):63-67.

[6]广东省农林水科学技术服务站经济作物队. 广东野生油脂植物手册[M]. 广州:广东省农林水科学技术服务站经济作物队,1970:70-71.

[7]李晓林,覃玉荣,黄庆青,等. 广西生物柴油树种资源及开发利用[J]. 中国林副特产,2008(6):61-64.

[8]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M]. 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9]汪瑞清,华菊玲,肖运萍,等. 不同药剂处理对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12(17):85-88.

[10]沈伯葵,姚景德,张明海,等. 松梢枯病防治技术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3,6(4):409-413.

[11]姚红燕,邱宏良,陈若霞,等. 几种药剂对草霉炭疽病的效果[J]. 植物保护,2010,36(6):162-164.

[12]戴芳澜. 中国真菌总汇[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3]布斯. 镰刀菌属[M]//陈其煐,译.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14]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468-475.

1.4.2.2试验设计试验以不同的药剂作为不同的处理,每处理设3次重复,每小区20 m2;以喷施清水作为空白对照。共施药3次,期间间隔7 d,以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对全株叶片进行喷雾。首次施药前将牛耳枫的炭疽病总叶数、病叶片数及相对应的各病情基数分别做好记录,第2、3次施药前及第3次施药后7 d分别调查1次防效。每个重复调查5点,每点20株,记录发病病叶数及相对应的病情级数,按照病害分级进行统计,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

牛耳枫炭疽病病叶分级标准[11]如下:0级:全叶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6%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上。病情指数及相对防效的计算公式与枯梢病相同。

2结果与分析

2.1牛耳枫枯梢病

2.1.1病害症状牛耳枫枯梢病是苗期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枝干嫩梢颈部,也可危害叶片、叶柄。受害茎秆初期产生水浸状病斑,然后迅速向上、向下扩大并环绕茎秆,病部凹陷,病茎以上的茎叶呈萎蔫状,而后由凹陷处下折,最后变褐色并干枯而死。受害叶柄呈水渍状,病斑没有明显的界限,可向上蔓延至叶片,受害后叶片似开水烫过,后期整个梢部易从病部折断。牛耳枫的枯梢病病害在苗期易发,发生率可达50%~60%,病害的发生与气温和雨量关系密切。春、秋阴凉天气及雨季的发病情况较为严重,苗期种植密度过大也会成为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1.2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对牛耳枫用针刺法接种枯梢病病原菌6 d后,牛耳枫开始发病,且发病植株的症状与田间的发病症状基本一致。重新对接种发病的病健交界处进行分离发现,病原菌形态与原分离物一致。

2.1.3病原菌的鉴定结果将病原菌在PDA平板上培养发现,菌落为圆形或近圆形,边缘整齐,有絮状突起,气生菌丝白色质密。菌落粉白色、浅粉色至肉色,略带有紫色,由于大量孢子生成而呈粉质。菌落高3~5 mm,分生孢子镰刀形,上端略弯曲,无色,多胞,两端细胞稍尖,大小(44.6~62.4) μm×(5.5~7.9) μm。分生孢子座为紫色小点,直径100~200 μm,由许多聚集成垫状的、很短的分生孢子梗形成,顶端着生分生孢子。牛耳枫枯梢病的症状及病原形态见图1。根据以上对病原菌的描述,同时参照《中国真菌总汇》[12]和布斯描述的镰刀菌形态学特征[13],将本病原菌初步鉴定为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Fusarium sp.)。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牛耳枫生长过程中主要发生的病害进行调查,通过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菌形态特征初步鉴定出牛耳枫枯梢病病原菌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炭疽病病原菌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但具体的种名尚未明确,还有待于进一步鉴定。枯梢病、炭疽病这2种病害在田间的发生较为严重,且环境条件适宜时极易造成流行发生,因此在防治上应抓住最佳时期用药,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此外还可以结合清除病叶、落叶,及时追肥,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雨后及时排水等农业方法进行有效防治。

除对牛耳枫的主要病害种类进行调查外,本研究还在牛耳枫种植基地的发病区对枯梢病、炭疽病进行了田间药剂对比试验,筛选出防治枯梢病、炭疽病较好的药剂,分别为18%辛菌胺醋酸盐水溶剂、25%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乳油,为牛耳枫生产上发生这2种病害的化学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枯梢病及炭疽病是牛耳枫生产过程中极易发生的病害,且病情逐年加重,为了更有效地对这2种病害进行防治控制,还需要进一步对病害的发病条件、病原菌的侵染循环、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促进牛耳枫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四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65-866.

[2]魏娜,赖伟勇,张俊清,等. 牛耳枫等五种药材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J]. 中外医疗,2008,27(23):85-86.

[3]张小坡,张俊清,裴月湖,等. 黎药牛耳枫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2011,13(10):26-29.

[4]李海龙,刘明生,张俊清,等. 牛耳枫药材中总黄酮含量测定[J]. 海南医学,2012,23(15):106-108.

[5]曹志然,王永丽,戎瑞雪,等. 牛耳枫生物碱F21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26(1):63-67.

[6]广东省农林水科学技术服务站经济作物队. 广东野生油脂植物手册[M]. 广州:广东省农林水科学技术服务站经济作物队,1970:70-71.

[7]李晓林,覃玉荣,黄庆青,等. 广西生物柴油树种资源及开发利用[J]. 中国林副特产,2008(6):61-64.

[8]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M]. 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9]汪瑞清,华菊玲,肖运萍,等. 不同药剂处理对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12(17):85-88.

[10]沈伯葵,姚景德,张明海,等. 松梢枯病防治技术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3,6(4):409-413.

[11]姚红燕,邱宏良,陈若霞,等. 几种药剂对草霉炭疽病的效果[J]. 植物保护,2010,36(6):162-164.

[12]戴芳澜. 中国真菌总汇[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3]布斯. 镰刀菌属[M]//陈其煐,译.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14]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468-475.

1.4.2.2试验设计试验以不同的药剂作为不同的处理,每处理设3次重复,每小区20 m2;以喷施清水作为空白对照。共施药3次,期间间隔7 d,以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对全株叶片进行喷雾。首次施药前将牛耳枫的炭疽病总叶数、病叶片数及相对应的各病情基数分别做好记录,第2、3次施药前及第3次施药后7 d分别调查1次防效。每个重复调查5点,每点20株,记录发病病叶数及相对应的病情级数,按照病害分级进行统计,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

牛耳枫炭疽病病叶分级标准[11]如下:0级:全叶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6%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6%~15%;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6%~25%;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上。病情指数及相对防效的计算公式与枯梢病相同。

2结果与分析

2.1牛耳枫枯梢病

2.1.1病害症状牛耳枫枯梢病是苗期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枝干嫩梢颈部,也可危害叶片、叶柄。受害茎秆初期产生水浸状病斑,然后迅速向上、向下扩大并环绕茎秆,病部凹陷,病茎以上的茎叶呈萎蔫状,而后由凹陷处下折,最后变褐色并干枯而死。受害叶柄呈水渍状,病斑没有明显的界限,可向上蔓延至叶片,受害后叶片似开水烫过,后期整个梢部易从病部折断。牛耳枫的枯梢病病害在苗期易发,发生率可达50%~60%,病害的发生与气温和雨量关系密切。春、秋阴凉天气及雨季的发病情况较为严重,苗期种植密度过大也会成为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1.2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对牛耳枫用针刺法接种枯梢病病原菌6 d后,牛耳枫开始发病,且发病植株的症状与田间的发病症状基本一致。重新对接种发病的病健交界处进行分离发现,病原菌形态与原分离物一致。

2.1.3病原菌的鉴定结果将病原菌在PDA平板上培养发现,菌落为圆形或近圆形,边缘整齐,有絮状突起,气生菌丝白色质密。菌落粉白色、浅粉色至肉色,略带有紫色,由于大量孢子生成而呈粉质。菌落高3~5 mm,分生孢子镰刀形,上端略弯曲,无色,多胞,两端细胞稍尖,大小(44.6~62.4) μm×(5.5~7.9) μm。分生孢子座为紫色小点,直径100~200 μm,由许多聚集成垫状的、很短的分生孢子梗形成,顶端着生分生孢子。牛耳枫枯梢病的症状及病原形态见图1。根据以上对病原菌的描述,同时参照《中国真菌总汇》[12]和布斯描述的镰刀菌形态学特征[13],将本病原菌初步鉴定为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Fusarium sp.)。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牛耳枫生长过程中主要发生的病害进行调查,通过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菌形态特征初步鉴定出牛耳枫枯梢病病原菌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炭疽病病原菌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但具体的种名尚未明确,还有待于进一步鉴定。枯梢病、炭疽病这2种病害在田间的发生较为严重,且环境条件适宜时极易造成流行发生,因此在防治上应抓住最佳时期用药,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此外还可以结合清除病叶、落叶,及时追肥,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雨后及时排水等农业方法进行有效防治。

除对牛耳枫的主要病害种类进行调查外,本研究还在牛耳枫种植基地的发病区对枯梢病、炭疽病进行了田间药剂对比试验,筛选出防治枯梢病、炭疽病较好的药剂,分别为18%辛菌胺醋酸盐水溶剂、25%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乳油,为牛耳枫生产上发生这2种病害的化学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枯梢病及炭疽病是牛耳枫生产过程中极易发生的病害,且病情逐年加重,为了更有效地对这2种病害进行防治控制,还需要进一步对病害的发病条件、病原菌的侵染循环、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促进牛耳枫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四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65-866.

[2]魏娜,赖伟勇,张俊清,等. 牛耳枫等五种药材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J]. 中外医疗,2008,27(23):85-86.

[3]张小坡,张俊清,裴月湖,等. 黎药牛耳枫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2011,13(10):26-29.

[4]李海龙,刘明生,张俊清,等. 牛耳枫药材中总黄酮含量测定[J]. 海南医学,2012,23(15):106-108.

[5]曹志然,王永丽,戎瑞雪,等. 牛耳枫生物碱F21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26(1):63-67.

[6]广东省农林水科学技术服务站经济作物队. 广东野生油脂植物手册[M]. 广州:广东省农林水科学技术服务站经济作物队,1970:70-71.

[7]李晓林,覃玉荣,黄庆青,等. 广西生物柴油树种资源及开发利用[J]. 中国林副特产,2008(6):61-64.

[8]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M]. 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9]汪瑞清,华菊玲,肖运萍,等. 不同药剂处理对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12(17):85-88.

[10]沈伯葵,姚景德,张明海,等. 松梢枯病防治技术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3,6(4):409-413.

[11]姚红燕,邱宏良,陈若霞,等. 几种药剂对草霉炭疽病的效果[J]. 植物保护,2010,36(6):162-164.

[12]戴芳澜. 中国真菌总汇[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3]布斯. 镰刀菌属[M]//陈其煐,译.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14]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468-475.

猜你喜欢
防治效果病害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06-05 07:12:02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11-28 05:07:50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烟台果树(2021年2期)2021-07-21 07:18:28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河北果树(2020年4期)2020-11-26 06:04:46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 09:29:38
西瓜两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今日农业(2019年13期)2019-08-12 07:58:52
“杀”出来的病害,“杀”出来的风险
当代水产(2018年12期)2018-05-16 02:49:48
不同药剂对水稻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
小麦返青期除草剂防治效果试验
种业导刊(2016年9期)2016-01-03 01: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