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竹山+程磊
海权论的创立者马汉曾经说过:“海权在于强大的海军和海上贸易两者的结合。”北冰洋航道的季节性开通,使得这块极寒之地不再平静。可以说,谁控制了新航道,谁就占据了新时期要地和战略主动权。中国正在从一个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型,北冰洋航道及其给中国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
通常我们所说的北极是指北极地区,即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总面积约2100万平方千米。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矿产、航道、油气以及渔业资源,军事战略价值也不容忽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速,北冰洋融冰之后出现的新航道将会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北太平洋是指位于亚洲和北美洲之间,包括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黄海、东海及南海等边缘海的太平洋北部。这里聚集了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中国、韩国等世界大国和地区性强国,这些国家的战略态势将会随着新航道带来的巨大利益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北太平洋的态势犹如“春秋时期”,各种变化尚在酝酿之中,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必须未雨绸缪,在可能出现的“战国纷争”中抢占战略先机,扩大战略回旋空间。
北冰洋航道的战略地位
北冰洋航道概况
北冰洋航线主要有两条,是连接大西洋北部与太平洋北部的最短航线。因北冰洋航道常年被厚冰覆盖,气候环境恶劣,没有破冰能力的普通船只无法自由通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航道上的浮冰逐渐融化,东北航道开始在夏季出现短暂的通航期,并且还在不断延长。根据最近资料显示,北极航道将于2017年全面开通。
东北航道概况
东北航道主要指从北欧出发,穿过俄罗斯北极沿岸,向东穿过北冰洋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经由白令海峡到达西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其中位于俄罗斯北部沿岸的一段约2800千米的航线又称为北部航道(Northern Sea Route)。16世纪初葡萄牙人为了探索通向东北亚地区的贸易捷径,自欧洲西海岸向中国进发,由此拉开了人类对北极航道长达500多年探索的序幕。直到1879年7月20日,芬兰籍瑞典人诺登许尔德男爵的船只才第一次成功驶过北部航道,进入白令海峡,打通了东北航道。
西北航道概况
西北航道指的是以白令海峡为起点,向东沿美国阿拉斯加北部,途经戴维斯海峡向西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到达美国东海岸。1906年8月,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及其团队历经3年艰苦航行,进入白令海峡,史无前例地打通了西北航道。2007年8月1日,西北航道全线贯通,船舶可在无破冰船协助下自由航行。
北冰洋航道航运现状
2005年8月15日,东北航道贯通,当年的通航期为45天,但同时期的西北航道仍然处于冰封状态。前苏联时期,北方航道作为其国内航线得到了高度的开发。2007~2008年,除拉普捷夫海西部海域外,东北航道的浮冰已经不再影响船只的正常航行。目前,东北航道全线通航期已达到近3个月。
北冰洋航道的商业化运行需要应对一系列的挑战,如气候变化、浮冰移动和消融、法规不健全、基础设施不足、破冰船的升级换代成本高等。目前东北航道沿线的50多个港口中只有41个对航运开放,其中40%的港口功能不强,不能满足商业化运营需要。另外开辟一条海上航线,需要船员几十年长期的经验摸索积累,对船员的气象、海洋洋流、海下险滩与暗礁等知识要求非常高。
北冰洋航道的战略价值
北极地区蕴藏的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渔业和矿物等。目前尚未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大约有1/4分布在北极地区,数量至少有100亿吨。然而北极地区对这些资源的需求量较小,要真正产生效益,必须通过可靠的航线将这些资源运输出来。
50年内,北冰洋航线将会对目前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海上航线形成挑战。当前经过苏伊士运河的亚洲/欧洲的远洋航线大约为20921千米,如果北极航线实现全面开放,则该航程至少可以缩短8207千米,只有12714千米。从北美到亚洲,通过北极航线,要比通过巴拿马运河缩短6500千米,运输成本比传统航线要低大约4成。另外北冰洋还有一条从白令海峡直接穿过北极点到达北欧的航线,该航线目前只能通行具有6级破冰能力的船只。如果这些航线能够达到半年甚至全年贯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足以让世界格局为之改变。
北极地区还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北极上空以及冰面在军事上的地位早在冷战时期就已引起了各国的关注。由于平面地图角度的关系,一般认为从俄罗斯到美国的导弹要从太平洋上空飞过,实际上北极上空才是最短的路线。另外北冰洋的气候和冰面,是潜艇绝佳的隐藏地点。
由此可以看出,北极航线的开通不但便于人们接近北极的资源,而且还能够形成一条新的、便捷的、经济的国际战略通道,北极必将成为新的国际战略要地。
北太平洋主要国家的北极战略
北太平洋主要国家有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中国、韩国等。其中中国、日本和韩国都是非北极国家,但是利用北极航道和开发资源会带来巨大利益。当然,如果各国都以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无视其他国家在北冰洋地区的权益,将会造成北冰洋的无序开发,最终导致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
美国的北极战略目标
2009年1月,时任总统小布什在卸任前几天签署了主题为《北极地区政策》的第66号国家安全总统指令暨第25号国土安全总统指令。尽管小布什无法在任期内落实该政策,但是这份报告提高了北极议题在美国政府议程中的关注度,并且也成为奥巴马政府北极政策的起点。
奥巴马政府在新时期依据新形势对北极政策进行了调整,形成北极政策框架:关切和维护北极地区国家安全及国土安全利益;充分利用北冰洋航道所带来的资源开发和航道利用相关经济机遇;开展广泛国际合作的同时强化美国在北极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俄罗斯的北极战略endprint
2001年7月2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的《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期间的海洋政策》指出俄罗斯的5大战略重点区域就包括了北冰洋地区。2008年9月,俄罗斯政府通过了新的北极战略,并于2009年9月正式签署《截至2020年及之后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国家政策》。该战略明确了北极地区因其在能源生产和海上运输的重要价值,对俄罗斯经济至关重要。俄罗斯北极战略目标是使北极成为其最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并维护俄罗斯在北极地区事务中的主导地位。2009年5月13日,俄罗斯又推出了《2020年之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强调北极是未来国际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在争夺时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
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战略目标主要有4点:
(1)把北极地区作为俄罗斯联邦的能源战略基地;
(2)维护其在北极地区主导地位;
(3)保护北极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
(4)使北冰洋航线成为俄罗斯的综合运输线。
加拿大的北冰洋航道战略
加拿大是北极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它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且大部分位于北极地区。北冰洋两大主要航线之一的西北航线主要部分就位于加拿大和其所属的北极群岛之间。加拿大政府认为该航线属于加拿大内部航线,但在以美国为首的相关国家反对之下,加拿大同意该水域可以自由航行,但是要接受加拿大政府的管理。加拿大政府北方战略提出其北极政策4大支柱是:行使国家主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环境遗产,以及改善深化地区治理。核心目标是保障主权安全,主要是解决海洋边界争端,为北冰洋航道和资源开发提供安全保证。
日本的北冰洋航道观点
日本虽然高度关注北极地区,但是尚未形成明确的北极战略。在日本看来,新航道直接关乎日本的国家利益,所以日本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日本国内所需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因此更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外交战略。对于日本来说,其高端的工业产品、材料和零部件受到市场管理或生产管理的严格控制,不适合利用不稳定的航道。另外当前北极航道的不利条件,例如破冰船费用、俄罗斯引航费用等使日本认为当前货运还是利用苏伊士运河更为经济。但若中东发生战争或禁运,日本的能源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北极的油气资源将对日本产生重要的战略意义。2012年日本公布了此后5年的资源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快开发北冰洋资源,加大页岩油气的开发力度,与韩国合作进口资源等。新能源战略归纳的资源开发重点区域有:北极圈内、东西伯利亚、东非和伊拉克。
韩国的北极战略及航道探索行动
韩国对北极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较高。2013年7月25日,韩国发布《北极综合政策促进计划》。该计划确定了3大目标:
(1)与其他国家建立伙伴关系;
(2)加强对北极的研究;
(3)创造新的商业机会。
这是韩国在2013年5月15日被接纳为观察员国之后的短短2个多月后就公布的综合性北极开发计划。近年来韩国大力推行北极外交,重点加强和扩大与北极沿岸国家的合作,先后与俄罗斯、挪威、以及格陵兰岛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北极开发谅解备忘录。
由于地理位置限制,海运承担了韩国90%以上的国际贸易运输,北极航道的开通将为韩国增加一条更为便捷的运输通道。韩国为了获得北冰洋航道经验和第一手数据,租赁瑞典航运公司的破冰油轮,通过北极航线从荷兰鹿特丹将原油运到韩国釜山。此举不但可以积累北冰洋航行经验,还可以验证北冰洋航道的经济性。
北冰洋航道引起的北太能源、战略格局变化
随着海冰融化,北极航线已经引起多个国家的高度关注。俄罗斯和加拿大希望将北极航道划入其本国领海,以便及早掌握丰富的交通和自然资源,但是遭到了其他国家的一致反对。对物流运输来说,这将是一次新的世界贸易格局重大调整。北冰洋航线甚至将对北太平洋的战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能源方面
“世界约30%的未被发现的天然气和13%的未被发现的石油蕴藏在北极”。北极已勘探油气储量占世界已发现油气储量的10%,其中俄罗斯已发现的储量最大,约占北极所有油气发现总量的88.2%。北极地区的煤炭资源也极为丰富。地质学家估计,仅在阿拉斯加西北部就蕴藏了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9%,约为4000亿吨。西伯利亚的煤炭储量比阿拉斯加更大,估计为7000亿吨。
目前东亚国家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主要依赖于从中东进口。由于中东地区不稳定,并且主要能源输出国都受到美国制约,石油供应的平稳性受到很大影响。当中东发生战争或者美国提高油价遏制对手(如冷战时的前苏联)时,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等国能源进口就会受到波及,对经济发展甚至国内稳定造成影响。另外,霍尔木兹海峡问题以及近年来日益猖獗的海盗等,都对海上运输安全造成威胁。
东亚国家一直在寻找能源安全问题的出路。北冰洋的能源储量丰富,沿岸国家也都非常稳定,出现海盗甚至战争等情况的概率较小,能源安全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因此,北极有潜力成为稳定的“新中东”,改变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能源进口格局,使这些东亚国家的“马六甲困局”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航道态势
世界发达国家多处于北纬30°以北地区,这个地带生产了当今世界80%的工业产品,占据70%的国际贸易,北太平洋地区和北欧地区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区域。当今国际贸易主要依靠航运来完成,而北冰洋航线正连通北美、西欧和东亚三大经济活跃区域。目前,东亚到达美洲和欧洲的两条国际贸易主航线,要分别经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国际运输航线,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北冰洋新航线与这两条运河的航线相比距离又缩短了1/4~1/3,其开通的意义与两条运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地缘战略
北冰洋航道对北太平洋地缘战略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中国和日本、韩国的攻防态势上。当前日本在印度洋方向的航运都要经过台湾海峡,因此可以说中国从航运上遏制住了日本和韩国的咽喉。但是北冰洋航道投入使用以后,中国的船只进出北冰洋需要经过日本海,这就使日本和韩国对中国的牵制又多了一层砝码,而中国对日本和韩国的牵制受到了削弱。从东亚国家整体来说,减轻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是北冰洋航道起到的一个重要作用,这也是新加坡积极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的重要原因。endprint
中国参与北冰洋航道开发现状分析
中国参与北冰洋开发的优势
目前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存在着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如有法理依据,并得到北欧五国的支持。首先,中国开展北极活动有法理依据。1920年《斯瓦尔巴德条约》是北极治理的典范,中国是签约国之一。现有公约主要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建立北极理事会的区域协议,国际海事组织主持制定的航运守则等。中国可以通过其中一些条约和协议参与北极地区的事务。
其次,北极8国中有5个为北欧国家,即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和冰岛。这些北欧国家在北极理事会中的地位较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偏弱,需要中国和欧盟等国际力量的帮助,在北极事务决策过程中制衡这些大国。这5个国家都欢迎中国参与到北极事务中,并在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时支持了中国。
中国参与北极开发的劣势
首先,中国不是北极国家,没有主导北极事务的先天优势。北极国家对北极事务的处理越来越趋向于“内部协商、外部排他”,维护其既得利益以及在北极治理中的主导权。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北极国家相比,中国参与北极治理在地缘以及国际法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其次,中国还没有北极战略。近年来,北极各国都在北极航线问题研究上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财力。尽管中国已成为参与国际事务的大国,但在北极政治和战略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有限。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2009年在挪威表示“中国并没有北极战略”。缺乏北极战略规划的原因是中国对北极研究的滞后,以至于不能为北极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缺乏北极战略制约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能力,限制了中国对北冰洋权益的争取。所以中国应尽快制定北极战略,保障国家在未来北极和全球战略中的长远利益。
再次,资料与极地航运船只缺乏。中国通过对北极科考所获得的北冰洋水文、地质、环境、气候等方面的资料积累不足,其他国家花费巨大人力物力所获得的资料又不会轻易与中国共享,导致中国目前有关北冰洋方面的资料非常有限。此外中国在生产大吨位、高科技破冰船方面存在着技术瓶颈,目前仅有“雪龙”号科考船可以进出极地冰区,获得的北冰洋航线相关资料有限。
中国相关策略的思考
中国现在依赖的海上战略通道主要有: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巴拿马运河等。这些航道存在拥堵不畅、政局不稳、自然条件、海盗和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等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能源安全。北极航线形成的国际战略通道,没有上述不利条件,并且尚未完成利益划分,是中国获得国际战略通道优先地位的绝佳机会。这就需要中国加快加强北冰洋航线问题的研究,争取在北冰洋航线航行权利争夺中占得先机。
坚持北极共有原则,积极参与现有机制
北极是全人类的北极,中国作为近北极国家,应当争取在北冰洋航线权益分配上的话语权。首先,中国只有参与现有机制才有可能获得话语权,只有拥有话语权才有可能维护国家利益。对于现有北极合作机制,目前中国参与的程度还很低。2013年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的附加条件也对争取北极主动权不利。当前北极合作机制还在不断建立和完善,大多是协议、宣言等,而非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或条约。中国应积极参与到北极合作中,力争为今后保障中国在北冰洋的权益奠定基础。其次,中国与日本、韩国、朝鲜等非北极国家拥有众多的共同利益。因此在北极问题上,中国应重视与非北极国家合作,通过斗争与合作来积极推动北极治理国际化,倡导利益各方在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同时开展合作与对话,引导北极治理机制向开放公正公平的方向发展。
制定北极战略,确定发展方向
作为世界大国,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尽早制定国家层面的北极战略,尽快出台中长期战略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中国的北极战略,而不应计较短期得失。现阶段,中国北极战略的目标应该是:积极维护北冰洋的和平与稳定,为国家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北冰洋新航道的畅通与安全,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坚持资源可持续开发,满足资源与能源安全需求;推进北极地区事务国际化,增强非极地国家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根据各国差异,积极开展合作
北极国家和非北极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对北极的诉求不尽相同,即使是在北极8国中,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中国可以根据这些国家的特点,寻求差异化的合作道路,参与到北冰洋航道开发进程中来。
在北极8国中,只有俄罗斯不是北约成员国,在商讨北极开发议题时,容易受到孤立。尤其是近期出现的克里米亚归属问题,俄罗斯虽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制裁不屑一顾,但是在未来的北冰洋权益争夺中,俄罗斯的处境必将更加艰难。俄罗斯控制着北极很多资源,尤其是北方航道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然而俄罗斯受自身条件限制,缺乏北冰洋开发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这就使中国有了与俄罗斯合作的机会。理想状态是中方出资金,欧洲出技术,三方共同开发。即使欧洲的技术出口因制裁受到限制,中国和俄罗斯凭借自身科技力量,也能够逐步开展。此举在实现与俄罗斯互惠互利的同时,还能大大增进两国关系,为中国在北太平洋争取到一个有实力的朋友,以应对美日韩同盟。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3月赴荷兰海牙参加世界核安全峰会期间,与芬兰总统尼尼斯特会面,尼尼斯特总统明确表示“欢迎中国积极参与北极事务,愿同中方开展合作”。近年来表示愿意与中国合作开发北极,并在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问题上支持中国的北欧国家还有挪威、瑞典、丹麦等。这些国家在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北极大国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需要中国等非北极国家的力量加入,起到制衡作用。这些北欧国家的需求与中国的利益不谋而合,中国应当以同这些国家合作为突破口,积极参与北极事务,在有关北极事务的讨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美国因为对北极的领土要求较少,且阿拉斯加附近的航道资源受到加拿大的制约,所以主张北冰洋航道自由通行。中国可以与有相同需求的韩国、日本等国利用美国这一开放性主张,参与航道开发。作为非北极国家,中国、日本、韩国和朝鲜实际是同舟共济,每个国家都能从商业航运路线的缩短和新的渔场或其他自然资源中获益,一个合作的北极战略将是互利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这句名言至今依然适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合作共赢才是主流。
重视军事力量,为维护国家利益做准备
“战场上不能得到的东西,不要指望在谈判桌上得到。”虽然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开发北冰洋航道的途径有很多,但是不能幻想单纯依靠国际规则或利用矛盾就能确保中国在北冰洋的利益。中国是个热爱和平的国家,一直以来奉行的都是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但是“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仗才不怕打仗”,用军事力量为中国北极战略提供安全保障,其重要性与制定北极战略同等重要。北极并不是军事净土,俄罗斯70%的海军力量都被部署在北冰洋,美国海军也制定了2020年前北极发展计划,强大的军事实力是他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有力保障。
中国海军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活动范围多在温暖海域,在寒冷条件下作战经验较少。而且中国的军事实力长期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海军发展相对落后。没有强大的远洋海军则难以保证中国在北极地区的航道、资源和战略利益。2008年12月至今的亚丁湾护航编队为中国海军远洋练兵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此外,还圆满完成了利比亚撤侨、叙利亚核武运输护航等突发性任务,展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实力和风采。根据习近平主席“能打仗、打胜仗”的指示,中国军队应当加强在寒冷海域展开军事斗争的准备。2014年初,海军陆战队在寒区进行成建制训练,这在中国海军陆战队史上尚属首次。由此可以想象,未来中国海军陆战队将不仅能执行在亚丁湾等温暖海域的护航任务,还能够胜任北冰洋等寒冷海域的军事任务。另外,中国与俄罗斯举行的海上联合军演也是中国军队练兵的绝佳机会,在演练中可查找不足,提高打赢能力。未来中国军队应更多组织和参与太平洋范围内的演习。另外,中国军队还需要增强北冰洋情报搜集力量和手段,力争做到战场单向透明,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