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吴成良 ●邢晓婧美国商务部当地时间1日表示,对从中国进口的碳素钢及合金钢盘条设定最高81%的初步反补贴税率。2014年来,美国对中国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仍较频繁,对中国的光伏产品、次氯酸钙等发起“双反”调查。中国企业如何规避和应对贸易摩擦风险?中国政府和美国如何进行更好互动,维护和发展更积极健康的经贸关系?《环球时报》记者就此采访多位美国学者、从事国际贸易诉讼服务的知名律师,及美国政府主管经贸工作的前官员。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杰弗里·肖特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贸易摩擦通常与经济周期有关,案件数量往往随着经济的恶化而上升。鉴于今年美国经济预计会有适度的增长,预期美国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诉讼案件不会大量增加。美国国际咨询服务公司总裁、美国原助理贸易代表查尔斯·布鲁姆也认为,美国经济复苏在加强,中国对美贸易环境应该是较为健康的。但布鲁姆强调,贸易诉讼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产业的特定状况,而不是整体经济条件。谈及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贸易摩擦,美国斯图尔特律师事务所的执行合伙人特伦斯·斯图尔特律师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一家公司想做国际贸易同时尽可能减少贸易救济风险,首先,它必须理解WTO协议和主要出口市场的地方法律和监管规定;第二,定期分析他们的定价策略是否将自身置于贸易救济行动的风险中;第三,一旦贸易救济调查启动,那么涉案公司应该积极参与调查,提供全面、准确信息,积极参与周期性复审,比如美国的年度复审、五年期“日落”复审等。石溪全球咨询公司副总裁、美国原负责中国事务的助理贸易代表查尔斯·弗里曼三世向《环球时报》建议,中国公司下一步应该重视在美国的销售渠道。“对于中国公司,应对美国贸易救济的最好办法是在美国投资,特别是投资分销渠道。中国制造商非常高效,他们缺乏的就是市场能力,这是下一步需要加强的。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大多通过第三方,大头的利润都让经销商拿走了。弗里曼认为,相对于美中贸易的规模,双方之间的贸易纠纷是非常少的。 布鲁姆说,中国企业在美投资仍大有可为。他特别强调中国对美国下游能源产业的投资,例如天然气加工,以及中国为美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等领域。他强调,如果中国企业想在美国开发长期客户,他们应该密切关注产业结构和市场条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