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8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0例,对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本次研究中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主要合并症包括迷路炎、高血压、循环缺血及突发性耳聋等;导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因素为合并中耳疾病、脑力劳动、过度劳累、精神和心理因素及全身疾病等。结论:在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应注意对全身疾病、精神和心理因素、过度劳累、合并中耳病史等影响因素进行合理干预。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影响因素;分析调查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前庭周围性眩晕疾病的一种,多数患者症状很快就会缓解,或经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复位即可治愈,但是部分患者症状较为顽固,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本次研究通过对近年来本院收治的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地证据。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8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0例,其中54例女性,66例男性,年龄分布为20~74岁,平均年龄为47.8±11.9岁,病程分别为11~38个月,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分会制定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诊断标准,且均已排除精神病及恶性肿瘤患者。
1.2 检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调查,包括眩晕发作情况:发作形式、发作时间、发作频率、眩晕特征等;对患者进行家族史调查,进行相关听力学、头部MRI、椎动脉彩超、颈椎X线片检查,重点对患者的既往病史进行询问:包括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迷路炎、后循环缺血及耳科手术史等。
1.3 统计学标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Logistic分析对多重影响因素进行独立性分析。
2 结果
2.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影响因素
根据患者既往病史的调查结果,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见表1。
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过度劳累、脑力劳动、精神及心理因素、合并中耳疾病、全身疾病等因素是引起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诱因,具体结果见表2。
2.3 不同的影响因素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结果见表3。由表中可知,精神及心理因素、脑力及体力劳动、全身疾病、过度劳累和合并中耳疾病是影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独立影响因素。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其中原发性在全部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占据了绝大部分[2]。目前,对引起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致病原因尚不能明确判断,相关研究表明[3, 4],头部外伤、病毒性迷路炎、突发性聋、后循环缺血、内耳手术等均可能引起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情绪状态、受教育程度等并无明显的相关性。部分研究指出[5],中老年女性在绝经后,雌性激素水平改变,易引起骨质疏松等,从而影响吸收耳内淋巴液,导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升高。另一方面,临床试验显示,高血脂、高血压等也会影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情况,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及糖尿病等会引起内尔血管的损伤,引起中耳疾病[6, 7]。多个相关研究均表明内耳损伤会引起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虽然部分患者为特发性,但是患者的内耳均伴随有程度不同的损伤引起耳石功能发生变化,因此临床治疗时,建议对患者的内耳前庭功能进行检查,查明患者是否存在前庭功能异常,从而对患者的合并症状进行诊断和治疗,以改善疾病预后[8]。
本次研究中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72例患者存在自发性眼震,同时84例患者均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对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及心理因素、过度劳累、脑力及体力劳动、合并中耳疾病等在120例患者中占据较高比例,同时对患者的合并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迷路炎及循环缺血是引起患者发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诱因。在本次研究中,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表明,全身疾病、合并中耳疾病、脑力及体力劳动及过度劳累是引起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独立因素,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迷路炎、高血压及循环缺血等相关合并症进行积极治疗,另外视情况给予患者抗焦虑药物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
综上所述,过度劳累、全身疾病、精神及心理因素、合并中耳疾病和脑力及体力劳动是引起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的各类相关合并症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以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蔡玉兵.反复检查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意义[J].河北医药,2013, 35(8): 1189-1191.
[2] 黄洁玲,解龙昌,高聪.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03例诊治体会[J]. 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7): 32-33.
[3] 纪树芳,李卡凡,黄东辉,等.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疗效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 19(3): 317-319.
[4] 张学东.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2例临床分析[J]. 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3, 33(7): 470-472.
[5] 张维涛,申光勇,肖海峰,等. 直升机飞行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分析及医学鉴定[J]. 人民军医, 2013(4): 391-392.
[6] 钟明,何兰英. 舒肝解郁胶囊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复发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 四川医学,2012, 33(7): 1196-1198.
[7] 梁仕泮,何惠仪. 难治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疗体会[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3, 35(4): 467-468.
[8] 熊彬彬,吴子明,刘兴健,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2, 10(2): 208-211.
作者简介
王蕊(1982-)女,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耳鼻喉科住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