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芳,王海霞,余全法,洪晓文,麻觉文
(宁波市畜牧兽医局,浙江宁波 315012)
宁波市智慧畜牧业平台开发与应用实践
吴朝芳,王海霞,余全法,洪晓文,麻觉文
(宁波市畜牧兽医局,浙江宁波 31501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动物卫生监管能力和畜禽养殖管理水平,确保畜禽产品。宁波市结合实际,深入研究,以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为主线,在全市初步建立了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资源共享、安全高效的智慧畜牧业平台,为保障动物源性产品安全打下了扎实基础。
动物卫生监管;畜禽养殖;智慧畜牧业;畜产品安全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各国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极大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1]。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畜产品安全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近年来,重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但对于突发动物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事前管理”与“事后追溯”尚缺乏一个直接、全面、即时的信息化管理与预警平台,畜禽养殖管理模式依然比较传统。宁波市畜牧业要提高行业运行与管理效率,确保畜禽产品“舌尖上的安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动物卫生监管能力和畜禽养殖生产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为此,宁波市结合实际,周密筹划,以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追溯为主线,在全市初步建立了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资源共享、安全高效的智慧畜牧业平台,为保障动物源性产品安全打下了扎实基础。
1.1 总体思路
为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创新监管和服务手段,2009年,宁波市根据农业部关于畜牧信息化建设相关法规的总体要求以及宁波市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建设的需要,结合全市畜牧生产与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实际,按照“统一规划、分层构建、分步实施”的顶层设计思路,开发建设宁波市智慧畜牧业系统平台。该系统以畜牧业生产安全监管为出发点,以畜牧兽医管理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以智能化信息技术为手段,建成市级智慧畜牧数据中心,实现市、县、乡、企业(养殖场)信息互联共享,最终实现“三服务一提高”,即服务企业(利用系统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服务基层(方便基层兽医工作)、服务市民(方便市民了解相关政务信息)、提高政府及执法监管部门工作水平和效率。
1.2 总体架构
宁波市智慧畜牧业平台建设23个子系统,涵盖了畜禽生产养殖、综合业务管理、动物产品追溯管理、远程监控、动物诊疗经营管理、投入品生产经营管理、定点屠宰管理、决策分析和应急指挥等平台系统。平台总体设计上采用B/S、多层体系的技术架构,在结构上采用松耦合,功能上紧密配合,充分考虑灵活部署、功能可扩展、数据交换、信息发布服务的要求。层次结构的设计能够充分满足系统今后的可扩展性、适应性。整个信息化体系总体架构见图1。
1.3 平台主要特点
宁波智慧畜牧业平台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是一个集全市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动物诊疗、畜禽养殖生产(免疫、投入品使用、无害化处理)、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动物疫情应急指挥等信息采集、分析、预警的综合性、多功能应用平台。综合考虑部署环境、运行使用环境、系统维护和技术的发展,该平台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纵横开发,突出顶层设计理念。在全市建立了一个畜牧数据中心,将宁波地区畜牧兽医监管部门和被监管对象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所产生的信息汇集到一个数据库中。整个平台围绕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追溯这条主线,实现畜禽从养殖生产→防疫→检疫→屠宰→流通→消费等环节一环扣一环的实时信息化监管与服务,所有系统紧密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建设。
图1 智慧畜牧业平台的信息化体系总体架构
操作简便化。采用移动智能采集识读器和Web客户端软件作为两个数据采集终端,用户可根据自身习惯任意选用其中之一进行数据采集。除单位基本信息录入外,做到基层人员傻瓜式操作,数据录入基本采用选择项,并有系统记忆功能、数字格式自动转换功能。
管理智能程序化。在软件开发设计中充分体现系统的智能提醒服务,如通过预设的畜禽生产参数,能及时提醒养殖场户做好动物繁殖、断奶、配种等准备,通过预设畜禽免疫程序,能及时提醒动物防疫员做好疫苗储备并开展免疫工作,减少动物免疫工作的无计划性情况的发生;通过产地检疫与屠宰检疫系统的有机链接,能实时将产地检疫信息及时反馈到相应屠宰检疫点,以便于核实与查验。
多层次查询设计,自动预警灵活。弥补了传统管理中统计分析方面的不足,系统提供了多功能的查询分析功能,上传数据能在平台上跳动更新;在应急指挥平台地理地图上能实时反映某县、某镇、某场的防疫状况,预警评估灵活,能在第一时间为监管部门提供疫情风险分析。
1.4 建设进展
目前,宁波市已完成智慧畜牧业平台一期项目开发,全市累计投入800多万元,开发应用了畜牧兽医行业单位及人员信息管理、猪牛羊鸡鸭鹅等6类规模畜禽养殖生产管理、动物免疫管理、动物产地检疫管理、动物屠宰检疫管理和动物防疫检疫物资管理等应用系统及移动智能数据采集与识读平台,配置了700多台采集识读设备、10台笔记本电脑和相关应用服务器,并在全市80个乡镇、4 800多个畜禽养殖场(户)进行推广应用,屠宰检疫管理系统已在鄞州、余姚等地屠宰场进行试点推广。2013年,全市共操作系统87万次,采集上传各类信息数据1200多万条。
2.1 切实加强领导与指导
成立了市智慧畜牧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智慧畜牧业的建设、协调、管理、运行等工作,各县(市)、区亦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相关科室和具体人员,负责具体工作落实。
成立建设需求联络专家组。为紧扣基层畜牧业生产管理实际需求,确保系统设计简便、实用,分别成立了畜牧生产、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监管3个专家组,由全市相关业内专家组成,开展相关子系统建设的前期需求调研、论证及评审工作。
2.2 稳步推进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智慧畜牧业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环境复杂,点多线长面广,畜禽种类不一,个性化需求多,所以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原则,针对不同的动物种类及管理模式开发出有针对性的软件。
试点先行,典型引领。宁波市农业局按照从易到难、从基础到顶层、一环扣一环的开发与推广工作原则,边开发边试点边修改,试点成熟一个推广一个,采取“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有序推进系统的开发推广应用。
政企联动,项目挂钩。按照“监管与服务并重”的原则,开发了畜禽规模养殖管理系统,无偿提供给规模养殖场运用,促使其将相关数据信息上传到市级畜牧数据中心;与此同时,为了增强市级畜牧数据中心提供数据的权威性和广泛适用性,宁波市在畜牧业财政扶持项目建设、“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能繁母猪补贴和强制免疫疫苗申领、畜禽保险等工作中,逐步要求均以市级畜牧数据中心提供数据为主要考察指标。
2.3 认真做好培训与宣传
抓好人员培训。宁波市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年龄大、文化素质低,有的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为此,宁波市农业局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抽调人员成立了专门的培训班子,编写了适合不同层次人员培训材料,从电脑如何开机到系统操作,分系统、分阶段、分人员,面对面、手把手的进行培训,直到使用熟练为止。至今,累计为各级畜牧兽医人员、养殖场(户)组织培训120场次共5000多人次。
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媒体、发放宣传资料、智慧畜牧业QQ群平台等形式,广泛宣传智慧畜牧业建设的目的意义,使养殖场(户)充分认识到智慧畜牧业建设不仅是政府部门强化追溯管理的要求,也是推进养殖管理精细化、信息化、现代化的需要,从而推动管理模式的革新。
2.4 强化考核与督查
将智慧畜牧业建设工作列入市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并不定期开展系统应用情况督查和通报,便于各地之间及时交流、改进和提高,确保智慧畜牧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此外,还建立了系统专管员制度和信息采集管理制度。市、县、乡、规模养殖场均设立系统专管员,并对移动智能识读设备使用人员和系统操作实行逐级登记备案,规范系统管理和信息采集使用安全。
一期系统的运用实践,总体而言对宁波市农业市畜牧生产与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监管和服务模式产生了以下的积极成效。
3.1 机构人员信息准确掌握
实现了畜牧兽医监管和被监管单位及从业人员基本信息的动态网络管理,准确定位被监管单位的地理信息,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决策指挥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支持。
3.2 物资管理更加科学
动物疫苗、检疫证明等物资管理系统的全面推广应用,实现了动物强制免疫疫苗、检疫证明由镇到市的逐级申报采购,以物由市到场的逐级下拨,做到物资发放“五定”,即定向、定人、定库、定批号、定使用状态;实现了全市每一批疫苗、检疫证明采购及使用的全程追溯,为加强免疫效果评估、规范疫苗、检疫证明物资管理提供了有力保证。
3.3 畜禽生产管理及动物疫病防治水平切实加强
通过养殖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所有畜禽的智能标记与定位管理,实现了对其存栏、生产、免疫、出售、产地检疫等全程养殖信息的实时跟踪与记录,生产饲养、疫苗免疫等实时智能提醒,畜禽养殖实现遥控管理。
3.4 动物及动物产品溯源管理成效初显
检疫监管系统的试点应用,丰富了监管方式,执法人员检查发现问题,通过系统数据分析评估,动态掌握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畜主、产地、养殖、免疫和检疫等情况,较大程度地提高了监管效率。
今年,宁波市农业局将按照“固本强基,拓展显效”的原则,深入推进智慧畜牧业建设。重点抓好“一探索三推进四研发”等工作:即探索开展动物检疫电子化出证;畜禽生产、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等子系统的全面推广应用;畜产品安全追溯、动物无害化处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和畜牧项目管理等子系统的研发与试点。综合利用已建养殖生产、动物防疫等方面系统数据,建立一个统一的智慧畜牧业管理平台,提高畜牧兽医信息化管理水平,形成动物及动物产品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宁波市智慧畜牧业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该系统的整体框架全面建成还需要两年,全面使用和系统的后续完善则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系统研发、推广与维护、信息的采集、终端设备的购置等方面都需要有持续的资金投入。目前宁波市智慧畜牧业建设并未立项,经费难以保障,下步仍需积极争取、多方筹措;一个系统平台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信息数据的采集更新和管理,当前,宁波市畜禽养殖相关信息采集工作主要依靠乡镇防疫员、检疫协检员及部分畜禽养殖场(户)力量,相关人员文化素质低、身兼多职时间精力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统推广进程;农业部和省动物标识追溯系统未公布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系统Web网络接口未开放,无法实现与宁波市智慧畜牧业系统信息数据共享,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信息孤岛,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系统信息采集操作的便利性,信息采集形式多样化,各级畜牧兽医部门之间实现系统对接,开放数据接口,以便实现信息共享。
[1] 张育斌,张倩,王志琴,等.宁波市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4(5):625-627.
(责任编辑:卢福庄)
S801
A
0528-9017(2014)08-1271-03
文献著录格式:吴朝芳,王海霞,余全法,等.宁波市智慧畜牧业平台开发与应用实践[J].浙江农业科学,2014(8):1271-1274.
2014-05-23
吴朝芳(1976-),男,浙江江山人,兽医师,从事动物卫生监督工作。E-mail:nbwcfzx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