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云仙,孙 苏
(苏州市立医院本部心内科,江苏苏州215002)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心内科常用的诊疗措施, 而经桡动脉入路行冠脉介入治疗因为损伤较小、止血方便、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周围血管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首选[1]。本研究比较了传统弹性粘贴固定绷带以及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压迫止血的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探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在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经苏州市立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行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200例,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年龄42~84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96例,采用传统弹性粘贴固定绷带压迫止血;观察组104例,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沃克,山友医疗)压迫止血。所有患者术前Allen试验[2]示桡、尺动脉间侧支循环良好并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指数、INR、血小板,以及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止血方法 对照组:拔除动脉鞘管,经手指按压止血后,将2块无菌纱布卷成条状纵向覆盖于穿刺点并用优力舒弹力胶布固定,再用弹力粘贴绷带绕腕1周加压包扎,松紧度以能触及桡动脉搏动为准,包扎4~6 h,观察24 h;观察组:将无菌纱布卷成条状纵向覆盖于穿刺点上,再将动脉压迫止血器的压迫垫及压迫垫软胶的中心点,对准静脉穿刺点的纱布块上,扣紧手腕带,顺时针旋转3~5圈,直至出血停止,松紧度以能触及桡动脉搏动为准,每2 h逆时针旋转1/2圈,术后6 h拆除压迫器,如仍有出血,继续压迫2 h,直至出血或渗血停止。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平均止血时间、肢体并发症(肿胀、麻木、发绀、刨口渗血、皮下血肿)发生率以及患者肢体疼痛程度。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 VAS),具体做法是: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桡动脉压迫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肢体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平均止血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n 年龄/岁 性别(男/女)BMI(Kg/m2)INR PLT(×109)手术时间(t/h)对照组 96 58.3 ±7.6 58/38 25.3 ±3.82 1.03 ±0.12 207 ±761.2 ±0.5观察组 104 61.1 ±8.3 61/43 25.1 ±4.25 1.04 ±0.13 195 ±81 1.4 ±0.7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及疼痛程度比较
桡动脉入路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能够早期下床进行康复运动,术后密切观察术侧肢端的温度、颜色、肿胀、麻木、疼痛感,观察手指活动度、桡动脉搏动以及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等有助于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及治疗。目前,术后伤口处理的方式多为传统弹性粘贴固定绷带压迫止血,但临床观察发现其压迫时间及力度难以把握,并发症较多,易发生手部的血液循环障碍,严重者可致手部缺血坏死[3],而动脉压迫止血器是把出血情况与患者末梢动脉搏动相结合,在止血的基础上逐步减低止血压力,从而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度。本研究发现,与传统的弹性粘贴固定绷带压迫止血相比,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具有并发症较少,病人肢体疼痛减轻、舒适度较高等优点,而止血时间并没有明显延长。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护理中,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并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护理策略,结合先进的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使用可有效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有利于患者康复[4]。
[1]Choi EY,Ko YG,Kiln JB,et al.Hemostafic efficacy of hydrophilic wound dressing after transradial catheterization[J].Invasive Cardiol,2005,17:459-462.
[2]侯桂华,雹 勇.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实用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19.
[3]李福秀,孙新鑫.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减压时间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5-6.
[4]朱晓萍,仇静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肿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7):2 098-2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