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坤
摘要:结合当前曲靖市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态势,系统阐述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意义,深入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问题和可行性,探讨提出适合曲靖市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旨在为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实践模式。
关键词:曲靖市;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4-0015-02
多年来,曲靖市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不断加快,办学能力不断增强。到2010年,全市辖区内职业院校已达26所。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14.2万人,已超过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规模。曲靖职业教育取得的显著成绩,受到各界的广泛赞誉,被誉为“云南的教育名片”。
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还应清楚地看到,曲靖市教育还没有从教育大市迈向人力资源强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因此,推进曲靖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改革实验,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实现曲靖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曲靖市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优势
(一)政策优势
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建设经济强市、人才强市、文化大市,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教育先行的发展思路,提出了“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把曲靖师院建设成为曲靖综合大学”的构想。坚持“立足曲靖、服务全省、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充实、特色突出、改革领先、管理规范的科学发展道路,深化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国际合作并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整合并共享曲靖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及社会教育资源,培养曲靖经济建设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实现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生源优势
曲靖市职教园区现有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人数约6万余人,麒麟区职业技术学校中职生在校生约2.7万人,在今后的3—5年的时间,政府将投资近40亿元,在全市范围内投资兴建6个职业教育中心,对4个县的职业学校进行改扩建,通过市县两级职教中心的建设,使全市23所职业院校的学生规模达到13万人,实现职业教育的城乡一体化。除建设职教园区外,曲靖市还将组建职教集团,实现“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办学。若能解决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问题,既能满足家长提升子女学历层次的愿望,激发学生继续深造的决心,又能平衡社会就业的压力。
(三)区位优势
“桥头堡”战略给云南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格局和新的形势,高等职业教育凭借它的特殊作用,能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助推器”作用,采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办学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技能人才,从而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结合桥头堡建设关于物流、技术流、信息流的机遇,高职院校要结合云南省政府制定的发展规划,超前培养大量懂得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技术等专业的高技能人才,促进未来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助推桥头堡建设[1]。从我省周边接壤的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看,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数量、规模,还是设置的专业都较为有限,开展与相邻国家的高职院校的合作与交流是发展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天然优势。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云南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政策上招生受制约
按现行招生政策,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中职升学招生指标只有5%,在对口单招时,只允许应届毕业生对口报考,参加三校生考试,实施单招的院校将招收计划报到教育主管部门,报名指标又分解到各个地区,许多优秀毕业生由于计划的限制,失去了竞争的机会。虽然也有函授,电大开放大学、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能提升学历,但都是成人学历,在学生毕业后参加各种类型的招考时都受到了政策的限制。中职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终结教育,使得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失去了继续深造提高的机会。
(二)专业设置的口径制约
实行专业对口招生是目前单招制度的唯一形式,由于当前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和中职学校的专业名称不一致,高职院校的专业数量也没有中职学校的多,使得中职学校所设置的有些专业找不到对口甚至相近的专业报考,不少同学进入中等职校后由于有对口单招的升学愿望,则不得不重新调整所学专业。
(三)考试科目的制约
长期以来,三校生考试的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外语和专业技能课2科,专业技能课考试由考生第一志愿报考的高校组织实施,俗称“3+2”,这种考试科目的设置,让很多中职学校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升学欲望有选择地开设课程,对有升学欲望的同学,大量减少专业课,针对开考科目组织教学,虽然提高了入学升学率,但又使职业教育步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2003年虽然重新调整了考试科目,纠正了过去中职教学的一些错误做法,但由于各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相近专业课的教学要求不一致,这样给中等职校组织教学又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
(四)技能考核实施办法的制约
三校生考试录取办法规定,中职学校的毕业生,专业技能考核由各市自行制定考核标准,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学生不能报名参加入学考试,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多而杂,使得各校组织考核的科目较多,每个专业报考的人数不同,每个地区都只能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其他的由当地教育局甚至学校完成技能考核,学校处于对自己的学生的保护等各种目的,使得专业技能考核成了走过场,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三、谋划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发展的新思路
(一)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继续深造,考试是必经之路,科学合理的招生考试制度是保证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关键。
1强化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
对各中职学校的各专业学生,统一使用规范的文化基础课教材,在校内甚至整个曲靖市辖区内,实行文化基础课统一考试标准、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实行基础课统考,使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文化基础达到高中水平,为学生深入高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职业教育领域的技术技能考核
高职招生要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职业教育特色,就必须强调相应职业领域的技术基础考核。在学业总成绩方面完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权重分配,使其与文化基础考核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二)优化中高职专业结构
1规范专业设置
曲靖市教育主管部门要联合各级各类中职教育机构,组织专家根据我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进行调研,结合曲靖市未来的发展规划,了解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专业。对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办学水平评估,结合每一个县、区的经济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有重点、有特色的专业结构,避免每一个中职学校都形成大而全的专业体系,为了降低学生的求学成本,也可以考虑在曲靖市以地理位置划片设置专业,比如麒麟区、沾益县、马龙县为一个区域,陆良县、师宗县和罗平县为一个区域等,进而研究制定专业目录,逐步编制专业的教学标准,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2严格专业管理
设置衔接的专业要与时俱进,严格围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目标,围绕产业结构发展和升级来调整专业设置,对增设的每一个专业都要组织当地企业的高管进行论证,及时开设和调整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覆盖面,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提高职业教育办学的灵活性,淘汰劣势专业,发展优势专业,强化新兴专业,并与当地的本科院校加强合作,提高职业教育办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实行弹性学制
1改变学制
放宽中职学校招生的年龄限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逐步完善“3+3”、“3+2”、“五年一贯制”等学制,对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制定具有职业发展阶段特点、素质和技术均衡发展的培养方案。
2实行学分制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允许学生在规定范围内自主选修课程,以取得毕业所学的总学分为唯一标准,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对学生取得的学分可以互认,这样能促进学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修课程和进行技能的训练,通过承认学分,可以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完成更多的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考试,有利于学生双证或多证的取得,为学生的就业增加砝码。
(四)推进集团化办学
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是实施职教体制创新、依托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中高职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链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整合中高职教育教学资源,推动中高职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3]。
参考文献:
[1]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2]乐莉,毛颖,丁世婷,等.桥头堡建设助推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7).
[3]徐健.中高职衔接:戴着镣铐跳舞[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