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台湾之间持续38年的秘密“心战”

2014-06-10 03:50:59商华鸽
党员文摘 2014年6期
关键词:马山广播站鸿雁

商华鸽

1961年,厦门人戴鸿雁应征入伍,随后到厦门、金门对峙的最前线担任“心战”闽南语播音员,他的一生从此改变。与他一起被改变命运的有近5000人,他们隶属于一个曾经的部队番号:536部队。这支部队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对台心战部队”。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1953年到1991年,从彼此破口大骂到呼吁叛逃投诚,再到互相提醒对方“打雷下雨收衣服”,两岸历史不知不觉间已走过38年。

海上“上甘岭”

厦门角屿岛与金门马山阵地,距离最近处不过 1800米,成为设立“心战”广播喇叭的最佳地点。

1953年春,从朝鲜战场缴获的美军“九头鸟”广播器材被运到厦门角屿岛。

“九头鸟”是用九个小喇叭组成的一座小喇叭墙,重达40多公斤。

3月6日,我人民解放军第一个对敌有线广播组——角屿对敌广播组宣告成立,四天后开始对大金门的国民党军广播。两年内,先后又有四个广播组在厦门沿海建立。角屿岛的喇叭响了不到半年,国民党也弄来日本生产的大喇叭,安装在正对角屿岛的金门马山。

一场对垒攻心战,正式开始。

1953年底,当时在28军担任文化教员的吴世泽因闽南话和普通话都讲得好,经历层层审查后担任角屿广播组播音员。

在戴鸿雁看来,“海上上甘岭”五个字不足以形容角屿岛的艰苦。

这个只有0.2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没有淡水,没有食物,没有药品,也基本没有可用于建造工事的材料,一切必需品都靠补给船运来。广播组刚上角屿岛时,住在一个挖出来的简易地坑里。播音员和组长四个人的住处不足八平方米,还需放两张桌子当工作台。另外三个机务人员则住在用芦苇搭盖的棚子里,常年与两部轰鸣的发电机作伴。

两岸的广播站理所当然地成为两岸炮兵“重点照顾”的对象。将对方喇叭打成哑巴,是立功条件。角屿岛广播一响,金门的炮弹就顺着声音打过来。吴世泽和战友常常背着40多公斤重的“九头鸟”,同金门的大炮打“游击广播战”。

“六条保证”

在相当长时间内,厦门、金门之间只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敌我对打的炮声,另一种是敌我对骂的广播声。炮声一停,广播就播音。

厦门广播站骂对方“蒋匪”,金门广播站回骂“共匪”;厦门的口号是“我们一定要把美帝国主义赶出台湾”,金门的口号则是“我们一定要反攻大陆”……

厦门广播站播音多以《解放军进行曲》为启始。广播站的播音为杜绝出错,多为录播,平均每分钟120个字。

每个播音员最熟悉的广播内容,莫过于对蒋军起义投诚人员的“六大保证”:一、保证生命安全;二、不打、不骂、不侮辱;三、不没收个人财产;四、伤病者给予治疗;五、愿回家者发给路费,愿就业者帮助就业;六、起义投诚立功者给予奖励。“国民党官兵、金门的同胞,福建前线人民解放军对金门广播现在开始……”一年365天,平均广播280天到300天,一天“六条保证”至少听16遍。后来国民党士兵过来投诚,“六条保证”都背得滚瓜烂熟,第一句话就是“政策我很清楚”。

“汤丽珠攻势”

汤丽珠在金门马山广播站从1958年起待到1961年戴鸿雁上岛时还在。情报显示,她的父亲是国民党军官。

戴鸿雁曾经无数次拿起望远镜看汤丽珠。他想不明白,这个苗条的漂亮女人,为什么一张嘴却像泼妇骂街呢?

戴鸿雁和他的战友们特别发动了一场“汤丽珠攻势”。广播组陆续获得了汤丽珠在大陆老家亲戚的照片、故居的照片和老家的土特产。“请国民党马山广播站播音员汤丽珠注意,现在广播你的姑姑给你的信……”接下来还有她侄儿给她的讲话录音,并说明她的亲人都还健在。“国民党宣传说,你的家人都被杀光了,根本没有这回事。他们现在还过着幸福的生活”,“你是浙江金华人,你的阿姨做了你最喜欢吃的金华火腿,明天有一艘礼船漂去金门,请你品尝你老家的土特产”。

没过多久,汤丽珠就被调离了金门马山广播站。

将儿的坟墓埋在角屿岛

“心战”效果如此好,但在广播站服役过的近5000人中,却无一人叛逃。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奇迹。

广播站的人怎么才能不被腐蚀?戴鸿雁觉得,任何口头教育都没用,讲多了还反感,“我的班组长来为我盖被子,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上级只要关心自己的士兵,老百姓拥护你,这比什么都重要”。

当时,渔民抓了螃蟹和鱼,都会送给广播组和连队,让他们改善伙食。

在角屿岛那几年,金门什么地方是假岗哨,哪个方向最安全,雷达死角在哪里,戴鸿雁再清楚不过。他笑言,如果要投敌,没有谁比我更方便更清楚。

有一次,慰问团来岛上演《洪湖赤卫队》,戴鸿雁拿着录音机去记录,想作为播音素材使用。当他听到“娘啊,儿死后……将儿的坟墓向东方……”眼泪突然掉下来。后来他发现,其他战士也开始流眼泪了。戴鸿雁在心里把歌词改为“将儿的坟墓埋在角屿岛,让儿看着台湾升起红太阳”。

七位元帅到访

1962年夏天,戴鸿雁接到命令——到厦门对台广播站总部报到。戴鸿雁知道这是有重要接待任务了。

直到接待前一天,戴鸿雁才听说是“罗总长要来”。罗总长是时任总参谋长的罗瑞卿。第二天7点半,胡里山周边已全部戒严。9点钟,罗瑞卿与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先到。不料此时却出现意外。胡里山广播站大门口一位站岗的士兵不知脑袋犯什么晕,拦住了走在最前面的罗瑞卿,问“首长你们是哪里来的?”为这次接待任务训练了半年,皮定均想不到会出这种纰漏。罗瑞卿随即下令,岗哨全部撤换成带来的人。

待首长全部在主席台上坐定后,戴鸿雁拿眼角向上扫,第一个认出来的是陈毅元帅,其次是贺龙,除了朱德、彭德怀、林彪,十大元帅中的七位元帅全部到场。先是一位女播音员表演用普通话播“六大保证”,然后,戴鸿雁用闽南话播。整个表演过程不超过三分钟。

31军联络处处长王泉激后来告诉戴鸿雁,朱德曾说“我一定要去,我这辈子不一定能解放台湾,但一定要到最前线去看一看”。但他的专车到厦门大学附近仍被拦住,“去七个已经有很大风险,万一走漏风声,后果不敢想”。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当天,中国国防部长徐向前在《人民日报》发表声明,宣布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此后,两岸广播人情味越来越浓,互相播报天气、提醒对方下雨记得收衣服等,都成为惯常播报内容。

双方的称呼也开始不一样。大陆这边,最早称对方是“蒋匪军”,后来为“蒋军官兵弟兄们”,再后来改为“亲爱的国民党军官兵弟兄们,亲爱的金门同胞们”。“清晰、自然、亲切、动听”成为对播音员的播音要求。

1991年4月23日,厦门对台有线广播完成了最后一次播音。从第二天起,工作了38年的广播站从此沉默。

(摘自《时代邮刊》2014年第4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山广播站鸿雁
星球广播站
星球广播站
藏马山滑雪记
小主人报(2022年12期)2022-08-23 06:10:26
星球广播站
星球广播站
苟征戈 罗一 马山作品
大众文艺(2020年23期)2021-01-04 08:48:28
乡村振兴的藏马山样本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22
鸿雁飞
草原歌声(2019年1期)2019-07-25 07:31:00
鸿雁
当代音乐(2018年10期)2018-05-14 14:19:11
雄鸡和鸿雁
学生天地(2017年6期)2017-05-17 05: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