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丽
尿有形成分检查与标准镜检法
刘 丽
目的浅谈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与标准镜检法的质量控制。方法10ml尿液,离心力400g,离心5min,留0.2ml沉渣混匀后取1滴入计数板,计数10个方格内的细胞、结晶、上皮细胞、管型等。结果标准镜检法是对尿液检验的有效方法。结论应大力推行尿沉渣标准镜检法。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标准镜检法
尿液有形成分是检查通过尿液排除体外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有形物,它包括来自肾脏的各种管型和上皮,由尿路各个部分而来的红细胞、白细胞、浅层上皮、巨噬细胞、细菌等以及尿液中沉析出来的各种结晶体和服用某些药物后出现的结晶体[1]。对肾、泌尿系统的疾病诊断极为重要。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尿液检查中必不可少的检验项目,是对尿液有形成分质和量的综合检查,尿液分析项目日益完善,随着尿液分析仪广泛适用于临床检验,人们对尿液自动化分析仪的依赖越来越大,而对尿液显微镜检查越来越疏远。尿液有形成分的显微镜检查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目前是其它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的,故又称尿沉渣的显微镜检查为“体外的肾活检”[2]。目前国内尿液有形成分检验方法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光学显微镜法是直接镜检法,即取一滴混匀尿液直接镜检,此方法简便但阳性率低,且重复性差,易漏诊。适用于外观比较浑浊的标本。
1.2 离心法将一定量的尿液离心后取沉渣镜检,报告方式有两种,一种按(-)、(±)、(++)、(+++)、(++++)报告;另一种按个细胞/HP、个管型/LP的方式报告。此方法细胞阳性率高,但繁琐、费时,结果易受离心的尿量、转速和时间的影响。所以很难做到标准化和质量保证。
1.3 特殊显微镜法包括透射电镜法、偏振光显微镜法、相差显微镜法。
1.4 标准镜检法2002年 7月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提出10ml尿液,离心力400g,留0.2ml沉渣混匀后取20μl滴入计数板,计数10个方格内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等,用个/UL报告。
1.5 染色法有助于识别细胞、管型等。尿沉渣不染色标本镜检时眼睛易疲劳,镜检成分易漏掉或误认,染色标本可避免上述缺点。
1.6 定量尿沉渣分析板定量尿沉渣分析仪是一种专用的一次性定量分析板。留取尿液无需限制饮食,不必添加防腐剂,对有形成分影响小。取10ml尿离心后弃去上清液,留取沉渣 0.2ml。混匀取尿沉渣1滴充入计数池,然后计数10个大方格内的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数。计算公式=(1000×C×V)/10T。
1.7 影像流式细胞式尿沉渣自动分析仪基于尿沉渣镜检影像分析原理,此类尿沉渣自动分析仪对图像粒子测绘不十分满意、处理能力低、重复性不好、管型分辨不清、价格昂贵等原因未能普及。
1.8 尿流式沉渣分析仪是将流式细胞术和电阻抗技术相结合。该仪器所用的尿液无需离心,尿液经荧光色素染色后,尿液流聚焦,使有形成分有序的吸入测定管道,同时检查荧光和电阻抗的变化。仪器通过荧光和散射光变化和电阻抗信号来判断有形成分。这种仪器对管型虽能分为病理性和非病理性,但不能分类,不能检出滴虫、脂肪滴。大量细菌、酵母菌对细胞计数有一定的干扰。若仪器提示有酵母细胞、精子细胞、结晶时均应离心镜检。
尿流式沉渣分析仪及图像分析系统并非完全自动化和标准化。只能作为显微镜检查筛选的仪器,难以代替显微镜检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对尿沉渣镜检范围提出三点要求:医师提出要求;患者的疾病、病情或其它检查要求;尿液分析中任何一项理化检查不正常。
2.1 酸碱度和渗透压对尿液有形成分的影响见表1。
表1 酸碱度和渗透压对尿液有形成分的影响
2.2 标本新鲜,避免污染,遵循尿沉渣检查标准化要求标本的留取要求患者最好留取清晨尿液,尿量不得少于10ml,及时送检。操作人员应将尿液标本加入 10ml刻度的尖底离心试管中待检。离心机采用水平式离心机,离心速度为1500r/min,相对离心力(RCF)400g,离心时间5min。使用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器材,尿沉渣定量分析板。操作人员为从事检验工作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并采用可靠的尿沉渣质控尿液,开展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计数时,手持离心管倾去上清液,保留0.2ml尿沉渣,轻轻摇动离心管,取 1滴滴入计数板后静置 2min进行计数,先用低倍镜(10×10)下观察尿沉渣情况,再转高倍镜(10×40)进行鉴别检查。
此方法较为准确的反映肾脏、泌尿系统的疾病情况,对肾病变的程度及疗效观察有一定作用。目前尿沉渣检查规范化在临床检验界已引起广泛重视,这也是尿常规检验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顾可梁.尿有形成分的识别与检查方法的选择[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6).
[2] 刘丽,胡小平,陈丹.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测尿液有形成分对比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02).
R446.12
A
1673-5846(2014)01-0167-02
吉林市儿童医院检验科,吉林吉林 132000